蔡烨怡还与医学院、机械系、信息学院的同学组队,作为SRT项目学生负责人,在半机械蜜蜂身上做了脑机接口,用外部电信号跟蜜蜂的脑电波进行沟通,诱导蜜蜂飞行,最终该项目获得清华大学第37届挑战杯二等奖和最佳新秀奖。
在答辩中,蔡烨怡多次强调集体的力量,最受用的要属清华的「通识教育」。
「在清华通识教育、跨学科研究的背景下,我得以成长,在未来,我也将怀揣着最原始的好奇和热爱,继续虚心学习,努力前行。」
2019年11月21日下午,SC19国际大学生超算竞赛总决赛在美国丹佛会展中心落下帷幕,由清华大学计算机系组建的清华大学学生超算团队夺得总冠军。这是清华大学在三大国际大学生超算竞赛中获得的第12个冠军。

张晨就是其中一员,而这也是她学术成绩的其中一部分。
曾任计算机系计71团支书的她,有一篇SCI二作在手,前三年推研成绩年级1/205,曾获国家奖学金、清华大学综合优秀奖、中国计算机学会「CCF优秀大学生奖」、清华大学计算机系「谭浩强教育基金会优秀学生(团体)奖」。论文被计算机领域期刊TC接收。

2019年,她作为超算团队核心成员,参加了在美国举办的 SC19 世界大学生超级计算机竞赛,战胜了来自7个国家的16支计算机强校队伍,取得世界冠军。
全球超级计算大会(Supercomputing Conference,简称SC)是国际超算领域的顶级会议,作为会议的重要组成部分,SC比赛是超级计算机领域的顶级赛事,在这种国际赛事中把得头筹足见其实力不凡。
张晨的成就离不开她的勤奋。精神奕奕站在汇报台前的张晨,实际上在早上六点刚刚结束了长达七十二小时的超算竞赛收官战。
张晨曾与团队成员完成了「奋战三星期,造台计算机」的看似不可能的任务,甚至达成了「四月肝出路由器」的成就。
在介绍人汪玉眼中,刘泓不光学业成绩优秀,共有91学分取得了A或A+的优异成绩,还很有挑战精神,非常重视基础理论的研究。

对于科研,刘泓一直有着浓厚的兴趣。在他看来,学业与科研是相辅相成的,学业中收获的启示可以成为科研的基石,而科研中的探索发现,也可以促进学业的进步。
姚期智院士曾说过:「我国的机器学习研究弱项在于基础理论。」这句话深深地触动了刘泓,他立志将基础理论研究作为自己的终身研究方向。
他敢啃硬骨头,提出了对可迁移特征的独到理解,并提出可解释的算法,开创性地将对抗样本和迁移学习结合起来,该工作在机器学习顶会ICML以Long Talk形式被接收(第一作者),得到了审稿人的一致好评『novel and creative』。如今已经被引用了45次。
在各大顶会上都能看到他的身影,以第一作者身份在ICML 2019 、CVPR 2019 等顶会上发表论文,为清华大学计算机学科推荐A类学术会议期刊审稿人。
他还曾经亲自前往ICML现场做20分钟的口头报告「第一次走出国门,对我来说是难忘的经历也是挑战。给台下的上百个同行们讲解自己的工作,让我有一种代表清华精神的使命感。」
在清华电子系主任汪玉教授的指导下,刘泓认识到,当前迁移学习算法对于实际应用(如自动驾驶)中常见的数据连续变化问题存在空缺。
汪玉教授
「我从这个问题出发,在汪玉教授和龙明盛副教授的指导下,开始研究连续目标数据的适配问题。最终在经历了一年多零产出的瓶颈期之后,这篇文章在机器学习CCF A类会议NeurIPS 2020被接收(第一作者)。」
「做兼具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的研究者,这是我一直以来的梦想。」刘泓说,「我要努力做出更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将自己的理论落到实处,为祖国的伟大复兴添砖加瓦。」
2013 年本科特奖得主,交叉信息研究院的吴佳俊,本科即有多篇论文发表于世界顶级会议与期刊,被姚期智称赞「在科研方面取得的成绩媲美博士生」;后到MIT攻读机器学习,即将于2020年加入斯坦福大学担任计算机科学助理教授。
2016 年本科特奖得主陈立杰,同样姚班出身,在中学、大学本科阶段,创造了无数神话;目前陈立杰在 MIT 读博,研究方向为计算复杂性理论和细粒度复杂度理论,理想是「成为一名理论计算机科学家」。
2019年本科特奖得主高天宇,来自计算机系计 64 班,2018 年 1 月加入清华大学自然语言处理实验室,从事自然语言处理、机器学习相关研究内容。科研能力极强的他拥有三篇顶会论文:AAAI 2019 一篇论文共同一作,EMNLP 2019 一篇一作、一篇共同一作。
今年的神仙打架现场,你觉得够精彩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