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受权转载自“乌鸦电影”,id:crowmovie
如果你泪点低,如果你经历过或正面临生离死别,那么打开这部剧之前,至少先准备几张纸巾:曾经,因为不堪疼痛的折磨,罗爸爸从三楼翻栏杆跳了下去…他跟爸爸说:没到时候呢。真到了,七八层楼、十层,我支持你…但你不能对我,一句话都不留下就走了…话说开了,罗爸爸也想通了,为了儿子,他也要熬一熬。起码,坚持到亲眼看着孩子结婚。可病情一直在恶化。最近一次检查,医生通知:他大概去不了几天后的婚礼。罗硕来不及掉眼泪,他已经不止一次跟父亲讨论过死亡,他知道,父亲可以承受。婚礼简约,但却并不敷衍。司仪协调程序、正式着装的亲友在旁观礼,连病房的医生也特意涂了口红。按照罗爸爸的身体状态,他穿一次西装,等于正常人跑着爬上20层楼。这个过程中,他随时有可能休克。 在病房,躺在床上、插着鼻管的罗爸爸,为罗硕和新娘子开启了代表喜庆的美酒。两年时间,摄制组跑了10多家医院,接触了近百名拍摄对象,有医生、患者,其他从事与癌症防治事业有关的组织和个人。最终同意拍摄并呈现在纪录片的,不过1/10。这是一部相当催泪的片。有网友说:看了它,我不再埋怨所谓的命运。生命联结了太多可悲可叹的故事…医疗类的纪录片其实并不少见,许多片子呈现的,常常是命悬一线的急救、救护车上的危难、考验医术的千钧一发…紧张、急迫、扣人心弦。这些,却很少存在于癌症病房。癌症患者,患上的多是可以预想到结果的不治之症。大部分时候,他们在和时间较劲,跟看不见的命运撕扯…正如《生生》总监制所说:癌症病人面对的是漫长的等待和未知。看似平静的海面之下,隐藏着汹涌波涛。有的人或许被“从天而降”的馅饼打中,而这些癌症患者,忽然之间,就被判了“无期”、提前宣告了死亡…因为这种病,常常跟生长痛混淆,不少人会错过最佳诊疗期。16岁的秋园,是第一次走出大山的农村娃。没想到,进了城,却要一直躺在病床上。思诺,不过13岁,几乎是躺着长大的,随着腿部的病变,她和妈妈一次次往返于医院,快刷新了骨肿瘤科的住院记录。伴着病情恶化,俩人都得在一个问题前挣扎:是不是接受截肢,先保腿还是先保命?青春气盛的秋园不甘心:年轻人不能出去就没腿、没手吧?而思诺,为了能保住腿,曾经坚持带着四根钢钉的钢架。钢钉穿过皮肉凿进骨头,随时会带来疼痛和伤口感染。因为不想被人闻到,伤口处散出的气味,思诺平时总会在腿上盖毯子。秋园说:现实中,他还有很多事没有做。但同时,他又宁可活在梦里。因为梦里的世界,没有痛苦、没有让人崩溃的变化,没有关于性命的选择…有人说,以前没得这病,劝别人的时候,都挺明白的。搁在自己身上,就不一样了。对于有些人来说,通过手术,就能直接排除肿瘤对于身体的影响。但对另外一些人,手术,却只是漫长治疗的开始…说不清楚,到底是疼痛比较容易忍受,还是看不到尽头的等待,更煎熬。他们一路寻找,又一路失去。有的人得到希望,又失去希望…思诺的妈妈,永远记得,第一次得知女儿的病情,她和家人,就坐在医院楼下的大花坛,拥抱着哭了老半天。妈妈不仅要日夜看护思诺,还得照顾家里其他人的情绪:两个老人,有一个还生着病,一边,她念叨着:没地方让我喊喊。三个月内,她的肿瘤增大了两倍,位于血管最为丰富的肝部中央区。手术风险极大。嘴上虽然不说,她却吃不进去饭。尽管时刻在笑,还大咧咧打气:做不好了,就权当,给医学做一次贡献。但是刚进到手术室,家人一看不到,她就自己偷偷抹眼泪。肺腺癌晚期的赵阿姨,8年尝试了123种药物、12种疗法。第一次做手术时,她只让老伴陪伴,直到手术结束,才告诉儿子,自己患病的事。躺在床上的病人被病痛折磨,还要眼睁睁看着他们的家人,承受着另一种煎熬。 孩子或许还能发狂、任性,而父母,却只能默默消化痛苦;实在憋不住了,也只是背着孩子,在电话中抽泣几声…一旦病人被送入手术室,等在门口的家属,就心焦如焚、翘首忐忑…他们既希望术中不会被叫到,又盼着亲人能尽快地出来…这个持久战,必须得一家人互相扶持,才能让痛楚,减少那么一点点。也许,只有真正地感受到死亡逼近,人就更明白,自己对生,原来那么渴望。这些病人,有的在床头,贴着能安慰鼓励自己的图像。有的,在医院设置的树洞小窝,互相倾诉。身体状况好的时候,病友们笑成一团。几个患乳腺癌的女孩,自拍、约着一起洗澡、出去旅游…热心快语的齐大姐,经历了50多期化疗,却是病房出了名的开心果。她觉得自己戴假发,特漂亮;她自如地唱戏、身段优雅。不但自己乐观,她还劝解病友的家属:你一定要把她照顾好,如果她有时候,说话办事有些不得当,或者是有激动的言语,你得多包涵。 2019年1月,国家癌症中心发布了最新一期的全国癌症统计数据报告。报告指出,2015年全国恶性肿瘤发病约392.9万人,死亡约233.8万人。也就是说,平均每天超过1万人、每分钟7.5个人被确诊为癌症。而每年有150万人,从病魔的掌心死里逃生。很多时候,再高明的医术、再高效的药、再独特的疗法,也无法阻碍病魔的脚步。《生生》说: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请把谎言撕成碎片,踏着这些碎片继续走下去。这就是生活的英雄主义。在《生生》里边,有一群经历全喉切除的人,他们成为有口无言的食语者。有的人,只能拿着磁性小板,写下自己想说的话。这位老人,动手术前,说的最后一句话,就是告诉孙子:以后,我再也说不了话了…为了重新说话,他们得学习一种新的方式:震动食管,代替声带发声…他们先要练习打嗝,以找到震动食管的最佳位置和最好力道,形成肌肉记忆。对经历了多次放疗的人来说,光一个嗝打出来,就会满头大汗。这个训练班的老师,也是一位食语者。他说:正是因为失去,他们才知道,到底什么是真正的选择…有网友听到他的食语,评论说:这是世界上最好听的声音,是涅槃重生后的天籁。《生生》呈现了很多家庭,他们不隐瞒病情,在合适的时间,与病人谈论身后事。这,不是大不敬。不是不孝。不是不尊重、不体贴。而恰恰是直视人生的勇气。86岁的陈奶奶,告诉女儿,生命最后的时刻,她希望跟她在一起。 那时候,陈奶奶只是木然地睁大眼睛、喘着气,没有了一点力气。秋天是最好的季节了。可舒服了。蓝天、白云,空气也比较好;我们可以放风筝,风筝啊,越飞越高,又飞到了彩虹上… 那是很让人动容的场景:仿佛时光流逝,生命变成一个圆,从终点又回到了起点。躺在病床的妈妈,重新成为,一个尚且不会开口说话的婴童。那一天,是2018年10月23日,霜降,秋天的最后一日。那场景,像极了《生生》中,一位患乳腺癌的女孩描述的:有一天中午,从家去单位的路上,突然发现阳光普照。树叶上、汽车上、马路上,你身上、草上,都是光…事实上,这可能就是我们每个人、每天都可能走过的同样的路。但可能,我们总要倏然间才会明白:不止来去,生生不已。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广告]赞助链接:
四季很好,只要有你,文娱排行榜:https://www.yaopaiming.com/
让资讯触达的更精准有趣:https://www.0x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