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不敢犯错的我不得不承认:有些父母是天生的pua高手

百家 作者:新东方 2020-11-05 13:48:47


女同事说:

我们教育孩子的目的不是让外人看到他们做得有多好多棒,而是让他们能够真正了解自己,学会独立面对生命中的每一次挫折与挑战,以自信、温柔、阳光、热情等所有能够想到的美好词汇去面对生活。


文章来源:槽值(ID:caozhi163)

作者:槽值小妹


“我听过最恶毒的谩骂,是来自我的父母。”


很难想象,这句像极了电影台词的话,其实出自普通人之口。


在关于原生家庭的话题里,无数人在用类似的句式,表达着自己对于父母教育方式的怨愤与无助。


但在网络之外,奉行着“打是亲骂是爱”的教育理念的家长们,却从未考虑过,自己的行为,已经在一步步将孩子推入深渊。


打骂不等于鞭策,孩子的沉默,也不等于顺从。


如此简单的道理,有些父母却永远不会懂。


01

“不骂你,你就飘了”


对自家孩子要格外严厉,该骂的时候要骂,不该骂的时候,换个角度也要骂。


这个在部分大人眼里约定俗成的育儿方式,成了无数孩子的童年噩梦。


及至时过境迁,他们早已长大成人,在不经意回想起曾经遭受的打压时,仍然会感到窒息。


在博主“愁容骑士典当记”发出了一条关于抑郁儿童与家长教育的微博之后,上百万人的情绪被引爆了。

微博@愁容骑士典当记


12万转发讨论,150万点赞,评论里充满着大家的真情流露。


“我像是被我妈PUA了”

“一直否定我,打压我”

“父母永远喜欢贬低我”

……


每个人都在说自己的故事,每个人又似乎都能在这些话语中看到自己的前半生。


在否定的环境里长大,在被贬低的生活里完全失去自信。


他们的性格变得胆小自卑,一边怕受伤,一边渴望被肯定。


害怕被别人讨厌,所以不敢表达自己的情绪和看法,在无限顺应他人的过程中,完全忽略掉自己的感受。


他们看起来和常人无异,却在心理上 ,卑躬屈膝。


父母们对此自然是毫不知情,对孩子的打压,也不仅限于在家里。


到了外人面前,他们的贬低手段运用得更加得心应手,并且顺理成章地给这种态度加了个名为“谦虚”的包装。

以谦虚为由对外贬低自己的外貌长相/微博网友


听到别人夸一句,父母像条件反射一般,找出一连串的话,来向对方展示自己的孩子是多么“不可救药”。


与其说这是一种谦虚,倒不如说是在极大地消耗孩子的自尊心。


旁人怎么说,对孩子来说并不重要,他们在意的,是爸妈对自己的看法。


但恰恰是最重视的人,伤他们最深。


动辄在外人面前说出伤害孩子的话,以“辛辛苦苦把你拉扯大”为固定托词,恶语相向、道德绑架。


在潜移默化中,儿女们深信了父母口中自己的差劲与不堪。


无论怎么努力都不会变好,成了一代人走向绝望与自弃的心结。


在遍地开花的贬低式教育下,不少父母仍信奉前人的“经验主义“教条:


“孩子心理承受力太低才会得病,平时多管教多说几句,遇事就不会拿什么脆弱了。”

《小欢喜》中,宋倩对英子的”窒息“行为,在宋倩看来都是”为了你好“


实际上,心理承受能力无法通过管教和谩骂来得到锻炼与提升。


当“管教”超出了孩子的承受范围,很容易让他们对父母的爱产生怀疑与不解。


长此以往,孩子会在成长中变得极为脆弱,容易把创伤无限放大,并长期“内化”与“吸纳”父母所带来的伤害。


轻则积压出心理问题,重则酿成抑郁症。

微博@央视网


根据央视网的报道,全球有3.5亿人身患抑郁,在仅次于癌症的“第二杀手”带来的痛苦中挣扎。


这其中,无数孩子在压抑的环境下成长,对家庭产生心理阴影。


知乎上关于“父母导致的抑郁症”话题,浏览量已经超过1400万。


原生家庭教育方式对当代人的影响,远远比想象中更严重、更普遍。


02

活在幸福家庭面具下的孩子们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台剧《茉莉的最后一天》,就试图用魔幻现实主义的方式,向我们展示那些活在“幸福家庭”背后的孩子,是如何承受着自己的“不幸”。


外表靓丽、成绩优异、孝顺懂事的茉莉,是典型的“别人家的孩子”。


她有令人艳羡的家庭,有名利双收的父母,还有一个天真的妹妹可莉。


但幸福只是外人看到的表象,家庭成员间的冷漠,母亲极强的控制欲,都让姐妹俩窒息。


上不完的补习班和做不完的作业成为生活日常,在房间里安装摄像头,以“关心”之名遭受监视,也是她们必须要面对的现实。


茉莉从未对此表示出异样,成绩也一直名列前茅。


只是在某天夜里,她不声不响地从家中阳台跳下,结束了自己短暂的一生。  


母亲既悲痛又困惑,决定通过科技手段回到茉莉自杀的那一天,查清她的死因。


也是这场时空之旅,让妈妈发现自己从来没有真正了解过女儿。


茉莉的愤懑和苦恼,来自于妈妈360°的监视和控制,以及无所不用其极的言语打压。


想当收银员,却被母亲痛批“没出息”。


考试取得第一名,妈妈的第一反应不是赞美,而是不满足。


即便只是日常沟通,也在语言上充满了道德绑架的意味。


茉莉表面看起来阳光开朗,心里却早已伤痕累累。


她反复思考,又反复崩溃。


手腕上的伤痕,也证明着她在纵身跃下之前,已然对生活绝望过太多次。


茉莉曾期盼妈妈能发现自己手上的伤口,但这不过是她的幻想。


这注定是一场父母与孩子的悲剧,父母给了孩子生命,却忽略了,孩子应该有权利决定他们想要的生活。


电影里的故事是虚构的,但其中反映的,却是真实存在的现象。


大人们在用一种近乎自负的态度来实施贬低式教育时,一定想不到,自己会对孩子造成不可逆的影响。


孩子们在负面情绪里长大,心中会充满恐慌与无助,感受不到自己的价值。


即便长大成人,有了自己的生活,还是很难从这样的自卑情绪里走出来。


陈乔恩曾在采访中说起,由于小时候总是遭受到母亲的打骂,她在成年后依然会充满恐慌,时常会出现关于挨打挨骂的梦魇。


而在爸妈心里,这些阴影都是不存在的。


他们只觉得,孩子需要在严厉的环境中成长,鼓励多了,他们会在沾沾自喜中迷失自我。


于是打骂成为常态,受惩罚也不再是做错事专属。


孩子们因此感到混乱,一些人在成长中接受了“为别人好就应该对他严厉起来”的想法,会将上一辈的态度延续下去,让自己的下一代,也在同样的环境里压抑的成长。


另一些人即便知道自己接受的教育方式有问题,也无法改变现状,在亲情与理智中挣扎,越想找到一个平衡,就越让自己的心里承受更大的压力,甚至走向抑郁。


03

孩子与父母的爱恨与救赎


网络上一直流传着一句名言:


“望子成龙的父母,自己都不是龙。”


这些“以爱之名”压迫孩子的人,在不自觉贬低孩子的过程中,体现的是一种“自我投射”,将自己对生活的自卑与不满足,安放到孩子身上。


高中比孩子的成绩,高考比孩子考上哪个大学,工作了还要比孩子的职位和工资。


比较的根源,是希望孩子能为自己增光,减轻自己的生存压力。


这种无形中强加到孩子身上的责任感,无需说明,也不需要孩子接受。


如果孩子没有按照父母想象中的样子发展,他们便会感到失望。


“我这么爱你,你为什么不能好好回报我?”


这样的问题充斥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让他们迷惑,也让他们失去自我。


很多父母自始至终都无法明白,他们口中的爱,其实是孩子的痛。


强压下形成的生长坏境,造就的是一场两败俱伤的博弈。


许多学者认为,童年时期感受到来自父母的冷战、嘲笑、训斥,会被无限内化,形成消极的自我意向。孩子会因此认为自己不值得被爱,也不相信会真正得到他人的爱。


他们无法爱自己,更无法爱家人。


爸妈们说的最多的是“爱”,而孩子最缺失的,恰恰也是爱。


父母本应认识到,孩子也是自由独立的个体,而不是自己的附属品。


他们有自己的想法,需要被人尊重与认同。


但只有两代人都加以关注,坦诚面对真实的彼此,这份“爱的偏失”,才有可能被缓解。

微博@愁容骑士典当记


愿你终能收获人间爱意,温暖走完这一生。



THE END


▼ 还有好看的 ▼


豆瓣接近满分神作!但这样的片子,我再也不希望看到了……

李子柒怒怼记者上热搜,暴露了成年世界最大的社交灾难

这是一份新东方绝密男性档案......


本文转自网易新闻公众号“槽值”,情感八卦吐槽,能走心也能讲道理的妹子,既能提笔写文,也能教你把妹撩,关注槽值寻找共鸣。公众号:“槽值”(ID:caozhi163)微博@槽值。

“在看”我吗?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广告]赞助链接:

四季很好,只要有你,文娱排行榜:https://www.yaopaiming.com/
让资讯触达的更精准有趣:https://www.0xu.cn/

公众号 关注网络尖刀微信公众号
随时掌握互联网精彩
赞助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