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的超融合,应该具备什么样的品质?
从 2016 年“超融合元年”到 2020 年的 5 年时间里,超融合产品不断成熟,业务场景完成了从边缘向核心的迈进,正朝着广义云计算的方向发展。市场热度也一路攀高,从厂商苦口婆心向用户介绍“什么是超融合”,转换为用户主动询问厂商有没有超融合,收集比较各家方案特点。
在被用户认可的同时,市场规模也在快速增长。IDC 数据显示,中国超融合市场规模从 2016 年 10 亿元,2017 年 28 亿元,2018 年 52 亿,扩大到 2019 年 68 亿元。仅 4 年时间市场整体规模扩大了近 7 倍。数字化新基建浪潮的推动下,IDC 预计今年国内市场规模有望冲击 100 亿元。
在这种快速增长的数字背后,超融合市场都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需求升级,价值分层
超融合,作为新一代数据中心基础架构,解决了传统三层架构中的诸多问题,具有成本节约、管理简单、扩展方便等特点。超融合产品,通过软件定义的方式,将计算、存储、网络、安全等功能虚拟化,并提供统一的管理界面,在同一套 X86 设备中进行融合交付。
经过这些年的发展,用户选择超融合的理由变得多样,侧重于产品的不同价值,由低到高大致分为以下几层:
长期以来,商业虚拟化市场一直被 VMware 垄断,高企的采购成本和复杂的部署及运维方式,令许多中小企业望而却步。超融合自带的 KVM 提供了低成本和易运维的计算虚拟化解决方案,在企业数据中心得到了广泛的普及。
这是最早一批超融合厂商的创业起点,以软件定义的方式交付分布式存储产品,对接 VMware 等传统虚拟化平台。这解决了集中式存储,由于机头难以扩展,导致的性能瓶颈问题。由于分布式存储的引入,使得用户的采购和运维成本开始显著下降。
以软件定义数据中心为理念,对硬件资源进行抽象和池化,通过一体机的方式进行融合部署,提供 IaaS 服务。这种互联网式架构能够在一个 UI 界面完成管理和运维操作,快速弹性地交付资源,提升数据中心自动化水平。
随着数字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企业业务越来越依赖于数字化基础设施,加之新冠疫情加快了企业转型的速度。以超融合为基础架构构建云计算平台,从基础 IaaS 功能升级到完整 IaaS 功能,再到具备丰富的 PaaS 服务,直至面向广义云计算场景提供解决方案,为企业数字化转型赋能。
超融合价值分层
这些不同层次的价值同时存在于市场中,满足各类用户的需求,也可能对应于同一用户的不同业务阶段。在这 4 层价值中包含了两类视角:
前 3 层价值,是从传统数据中心的视角出发,资源是重点,交付的是超融合产品,强调更好地管理和使用资源。由于具有类似云的敏捷和弹性等特性,成为传统企业基础设施上云的第一步,推动信息化建设升级。
第 4 层价值,是从云计算中心的视角出发,应用是中心,提供的是超融合架构,围绕更快地交付和更新应用展开。通过“IaaS+PaaS+应用市场”方式进行全栈交付,支持应用和系统上云,成为数字化转型的新基建。
选错起点,失去未来
相比信息化场景下 ERP、CRM、OA 等传统应用,数字化场景下 IoT、AI、大数据等新型应用,在应用模式、资源类型、管理方法等方面都提出了新要求,业务的复杂程度不可同日而语,对 IT 设施提出新挑战。
超融合产品是传统企业上云的第一步。从最小 3 节点规模起横向扩展,集群规模不断扩大,但这并不会带来系统能力的质变,更多是传统 IT 能力的加强。传统超融合产品仅有的基础 IaaS 功能,显然难以满足数字化转型的需求。
在超融合的基础上再往前走一步。云平台的全栈能力,具备了提供 IaaS 和 PaaS 等各项服务的能力,可以支撑起更加复杂的、具有云特性的应用架构,满足大规模复杂场景的管理运维要求。
比如在 IaaS 层,部署边界路由大幅提升跨 VPC 之间的网络通讯能力,构建大规模高性能的应用网络;通过负载均衡器集群消除单节点故障,确保大规模场景下服务的稳定性。在 PaaS 层,应用和资源的弹性伸缩,可以快速响应业务的动态变化,确保业务连续性;利用编排实现应用的快速部署和管理自动化,更好地支撑业务发展。
从超融合产品升级至云平台,并不是简单的软件版本的更新,会涉及到整个软件栈的变更和部署方式的调整,整个升级过程犹如破茧成蝶。
从图中能看到,相较于超融合产品,云平台拥有全面的软件栈:完整的 IaaS 功能、丰富的 PaaS 服务、应用平台、全面的安全功能、自动化的运维能力、多用户类型门户等,提供与公有云一致的使用体验。
全栈云升级
基于超融合架构的云平台,部署方式也会和超融合产品有所不同。为了全面适应各类业务对资源的不同要求,提升管理效率,因此将计算和存储进行分离部署,形成各自的资源池,管理节点也会单独安排至物理节点上设置。
在升级准备的过程中,不少企业发现,已经形成一定部署规模的超融合集群,几乎无法平滑升级到云平台。这是他们最早做超融合产品选型时始料未及的。导致这种困难的原因大致有 2 个:
原有的超融合产品厂商,没有云计算平台。系统将长期处于缺乏完整的 IaaS 功能和丰富的 PaaS 服务的状态,无法提供全面的云计算服务,或者找其他云平台厂商提供解决方案。
原有的超融合产品厂商,提供云计算平台,但是两款产品架构不统一,无法平滑升级,需要将业务中断迁出后,进行云平台的全新部署。待测试完成后,再将业务回迁系统上线。
以上情况均等同于替换原来的超融合集群,又重新部署一套云计算平台。这个过程中的风险有多大,对业务的影响有多严重,让企业心有戚戚,犹豫不前。
升级,似乎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破解难题,自由升级
对于前面提到的场景,我们认为要平滑升级至云平台,在超融合产品的选型上需要关注以下几点:
确保产品平滑升级,降低系统演进风险;基于开源构建的超融合产品,从阉割版升级到完整版,或者进行跨版本升级的时候,存在大量不确定因素,风险不可控;新需求和新技术无法交付的情况常有。
做到应用无缝迁移,免去业务兼容顾虑;确保了超融合和云平台之间,使用体验上的一致性;在超融合上的应用被迁移至云计算平台后,不需要再做业务的二次测试,减少了上云升级的各种不确定性。
保障平台按需对接,满足业务长期发展;系统提供统一的 API 接口,可任意拆解接驳;系统提供无限的扩展能力,加速对接上下游生态,整合新技术不断向前演进,跟上业务的发展脚步。
超融合选型标准
以上考量分别从升级前、上线中、交付后三个方面着手,确保了最终升级成功,为企业交付一个可以伴随业务成长的云平台,支撑数字化转型不断深入。
从云上来,向云生长
传统企业对“真正的云”的向往,促使超融合厂商不断完善产品的软件栈,升维做加法,提供各种面向云服务的框架和组件,做到“类公有云的使用体验”。公有云厂商则利用自身在云计算领域的技术积累,降维做减法,或者与合作伙伴推出超融合产品,作为企业上云第一步。
青云QingCloud 的超融合产品——青立方,和公有云、私有云是同一架构,均是自主设计和研发的产品。私有云是公有云服务的本地化部署,功能解耦标准化交付,共同经历了数万企业用户的大规模验证。青立方超融合则是基于云平台为简单业务场景量身定制而成,这使得他成为一款内置了“云基因”的超融合产品。
从云上来,向云生长。超融合可以作为建设私有云的起点 ,在企业准备好下一阶段数字化转型时,只需要将超融合平滑升级为云平台,建成“真正的云”,和“公有云一致的使用体验”。这使得数据中心可以持续演进,满足各个阶段的需求,不用担心未来变化带来的挑战。
广义云计算环境下,青立方超融合也可以成为分支机构、边缘侧等场景下的计算节点,构建起立体互联的云网边端体系。青立方也可以作为混合云建设的重要一环,支持公有云和数据中心内部之间应用的无缝迁移,将不同的应用部署在适合的位置。
优秀的超融合,生而为云。
扫码申请
免费试用青立方超融合易捷版
↓
- FIN -
“青”力钜惠 | 秋季特惠火热进行中
扫码立即抢购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广告]赞助链接:
四季很好,只要有你,文娱排行榜:https://www.yaopaiming.com/
让资讯触达的更精准有趣:https://www.0xu.cn/
随时掌握互联网精彩
- 1 习近平同越共中央总书记苏林通电话 7930299
- 2 加沙停火协议达成 1月19日生效 7943127
- 3 公安部:全力解救境外失联被困公民 7857973
- 4 中国外卖“跑”出万亿元大市场 7769020
- 5 宋仲基因为电影扑街哭了 7623128
- 6 我可以烂在泥里但要把她托起 7567156
- 7 王冰冰说30岁重启人生不后悔 7454670
- 8 菜市场里的“梵高”大爷火了 7310261
- 9 3岁男童独自在家睡梦中被烧成重伤 7282268
- 10 圈内好友称李威近年性情大变 71216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