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年后,那个男人还是「失约」了…

百家 作者:广东共青团 2020-10-27 12:45:18

“这里以前是泥巴操场,当年我和你父亲就在这里举行的婚礼。学校将老师的办公室腾出来作婚房,把办公桌拼成婚床,天花板上吊一些彩带和气球。这是我一生最美的回忆”。




本文受权转载自南方杂志,id:nanfangzazhi


易新群失约了。

2001年5月1日,他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田阳县(现田阳区)巴别乡巴别中心学校完成婚礼的第二天,在日记中写下“再上巴别”的心愿。

2020年9月3日,易新群的妻儿从佛山跋涉800多公里来到巴别,他却没能再度踏上这块深爱的土地。这位“向生命打张借条”的英勇斗士,在与癌症抗争了24年之后,于今年7月11日永远闭上了眼睛,没能亲自达成这个跨越19年的郑重约定。

易新群一直守诺着。

“我虽然已经不能决定生命的长度,但我决不放弃把握生命的宽度。”易新群用自己的一生践行这句话。他在罹患癌症的情况下,长期扶贫助学,把救命钱捐给巴别中心学校建蓄水池,英勇参战1998年抗洪抢险,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贡献,曾被树立为全国全军学习的模范士官,获得了极高的荣誉……

易新群与所资助的学生们合影。


易新群有着普通人至善的一面。他是好丈夫、好父亲、好战友,他也始终坚守着初心,竭尽所能帮助他人,把自己的生命延展到最大的宽度。

“我做不了很伟大的事情,就把平凡的事情做好。”这是他朴素又隽永的情感。

01
重返

“新群,我们回来了。”

2020年9月3日,黄小南带着儿子易永康走进巴别中心学校的那一刻,不自觉地就把心里这句话轻声念了出来,泪水也随之润湿了眼眶。

2020年9月3日, 黄小南故地重游,她轻轻地念了一句:“新群,我们回来了。”


母子走在校园进门的林荫道上,两旁的树木长得笔直,操场铺上了塑胶跑道,崭新的教学楼映入眼帘。孩子们穿着整洁的衣服,系着鲜艳的红领巾,欢迎他们的到来。

“早上的班会课,老师特别与我们重温了易新群叔叔的故事。他是帮助过我们学校的大恩人、大好人。”巴别中心学校一名六年级小学生,说起黄小南母子的到来,言语中充满敬意。

这次重回巴别还有个小插曲。黄小南母子启程之前,易新群的老战友李荣坤打前站先回故地,本想着10多年早已物是人非,能不能进校门自己心里都没底。没想到他到了门卫室一说来意,门卫大姐热情地回应:“易新群是咱们这里的英雄啊!我们都记得他。”

当年的老乡长周健说,巴别直到今天还一直流传着易新群的故事,当年老乡们还把他的事迹谱成了山歌:“普通士官易新群,捐资巨款建水池。不顾自身患癌症,愿把生命来开辟。……饮水思源心不离,学校师生记心里。好人好事记心坎,为了穷山创奇迹。”

黄小南、易新群及其连队出席巴别中心学校的水池捐赠仪式。


黄小南这一路以来,真真正正见证了“穷山创奇迹”。

坐在进山的车上,19年前那条坎坷泥泞的道路,被平整的盘山水泥路所取代;当年的石头山光秃秃的,现在群山苍翠,山下开垦出脐橙种植基地;曾经的民居楼下养猪楼上住人,现在已经建起了崭新的小楼。全面小康圆梦在即,山乡正描绘出奇迹的画卷。

走进校园,再也看不到提着水桶上学的孩子们了,经过供水改造,当地缺水的难题得到了缓解。易新群当年捐赠的水池完成了历史使命,原地建起了幼儿园校舍。小学生们再也不会因读不起书而辍学了,教室里也装置了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支教老师带来全新的教学理念。这就是易新群和他的亲人、战友们,最期待看到的山乡巨变。

2018年,在社会各方的帮助下,巴别中心学校新教学楼交付使用。大山里的孩子也能享受到现代化教育


18岁的易永康清瘦而阳光,他在今年高考以优异的成绩,被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录取。这一次他带着录取大学通知书,来到巴别,走进课堂,跟孩子们交流。

“我父亲小时候因为家贫辍学,但他深知读书的重要,后来通过自学成才。我小时候家境也不宽裕,但是父亲给我买书从来不省钱,让我通过读书掌握更多的知识,可以把握自己的命运。”他对孩子们说,“你们也是一样的,要有不向命运低头的勇气,通过学习走出大山,可以看到更广阔的世界。”

看到此情此景,黄小南也露出了难得的笑容。

02

聚光灯后


“新群,如果今天你能来,你会有多高兴。”

此刻的黄小南悲欣交集。她多想跟易新群分享这份思绪。

时间回到2001年的4月30日,这也是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他们俩在这里举行了一场特殊的婚礼。

2001年4月30日,易新群和黄小南在广西巴别中心学校举办婚礼,在捐建的水池前接受群众的祝福。


一个扶贫助学的患癌军人,与一个打工女孩的结合。

没有婚纱,没有酒席。

有的是热烈的掌声、喧天的锣鼓、狂舞的喜狮。十里八乡数千群众们赶来,为他们送来祝福,乡长为他们主持婚礼,学生为他们献上红领巾和象征祝福的绣球……

三上巴别的易新群,将小爱与大爱,都留在了这脚下的土地,他平凡而伟大的事迹也逐渐流传开来。

2001年,共青团广东省委、省青联授予易新群“五四青年”奖章。此外,原广州军区联勤部给易新群记一等功,原广州军区开展“向易新群学习”活动,组织巡回报告,并授予其“模范士官”称号。中央军委领导在广州接见了易新群,称他是全军部队学习的好榜样。媒体也纷纷报道易新群的事迹……

一时间,易新群成了家喻户晓的英雄楷模。

易新群与黄小南年轻时。


但在黄小南眼中,他还是那个热忱的小伙子,一个平凡的丈夫。他的生活一样有血有肉、有笑有泪。

黄小南虽是个农家妹子,但在家里是最小最得宠的孩子,所以打小从没进过厨房,连煮饭都不知道放多少水。结婚后,易新群也把她宠起来,自己把厨房的活全包了,翻菜谱变着花样给她做好吃的,笑吟吟地看着她吃完,总是想让瘦弱的妻子多补补身子。

作为一个普通士官,易新群的工资不高,自己吃穿用度都很省,对妻子却很舍得花钱,有段时间他经常要出差作报告,每次回来都给小南捎点礼物或者新衣服。

后来黄小南的工作要调动到东莞茶山,夫妻面临异地生活的挑战。考虑到丈夫的情况,黄小南选择到佛山工作。而丈夫同样牵挂着妻子,有时候遇上节假日,晚上加班超过10点还不回家,办公室的固定电话就会准时响起,同事都会心一笑:“你家新群又打电话来啦。”

易新群电话叮嘱妻子要记得劳逸结合,黄小南也反过来提醒他,身体不好要早点休息。可是每次下班回来,她远远都能看见家里的灯光,推开门进去总会看见易新群正在灯下看着书等她。她现在都能记得新群说的那句话:“不管多晚,我都会亮一盏灯等你回来,这样你才不会孤单。”

婚后没多久,黄小南怀孕了。别的家庭获悉这样的好消息都会满心欢喜,易新群却一直忧心忡忡。虽然医生说过癌症这样的病不会遗传,但他还是担心会连累孩子,有一天晚上,他很郑重地跟妻子说:“要不我们不要孩子了,就两个人过,挺好的。”

黄小南却不答应:“你人这么好,对别人都这么好。我想为你把这个孩子生下来,他一定会做一个像你一样的好人。让我们赌一把吧。”

两人抱头痛哭,最后决定把孩子生下来。

2001年,《南方日报》连续追踪报道易新群的特殊婚礼。


03

父亲的秘密


2002年7月4日,黄小南被推进产房,易新群比她还紧张。

谁都知道他担心什么,但不能再多说什么。

老战友李荣坤一路见证着他们的爱情故事,他拍着兄弟的肩膀说:“放心,你家的宝宝一定会健健康康的。”也是在这个时候,易新群许下心愿:“等孩子长大了,我和小南一定再带他回巴别。”

很顺利地,黄小南生下一个男孩。易新群把他的手手脚脚和全身都检查了个遍。医生说:“他非常健康,哭声也很洪亮。”易新群喜出望外,给孩子起名“易永康”。

康仔和其他孩子一样,活泼健康地成长,但是他的童年也有跟其他孩子不一样的地方。

从记事开始,父亲大部分时间在家里养病,只有在吃完饭的时候,跟他一起出门散散步,谈谈天。父亲一点不把他当小孩子来宠溺,而是把他当成一个小伙子、一个男人来教育。

在康仔印象里,父亲待人慈爱,唯一一次见过爸爸生气,是上幼儿园时有一次自己被其他小朋友抓破了小脸,妈妈很痛心,急起来说:“你打回他们啊?这样都不会。”爸爸就为这生气了,少有地厉声说道:“你怎么可以这样教孩子。做人要以德为先,应该让孩子学会保护自己,但是也不能伤害别人。”

在易新群的教育下,康仔也特别早慧,小小年纪就知道节俭,懂得体谅他人,养成了很好的学习习惯。不断通过读书增长见识,在校一直都是品学兼优的学生。

现在回过头来看,易永康才发现,也许父亲一开始就抱着“向死而生”的心态,把每一天都当成最后一天来过,早早地帮助自己建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远大的目标。

那时,可怕的癌症卷土重来折磨着易新群。2002年,作为党的十六大代表的他从北京回来做巡回报告。因为化疗,他的声带受损,说起话来,“自己讲得吃力,别人听得也吃力”。他无奈只能退下来,专心与病魔做斗争,珍惜点滴的时光培养孩子。

易新群跟孩子谈天说地,却从来没有谈起自己光辉的过往,更没有提过所获得的功勋和荣誉。

在孩子眼中,他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父亲。

一直到康仔上了小学,识得几个字,一个偶然的机会发现家里的书架上放着一本书,书名就是父亲的名字《易新群》。

这是年幼的易永康第一次发现:“原来我爸爸是个英雄。”

打那以后,他常常偷偷地爬上书架,就用自己认识的字,半看半猜地开始读这本书,然后再偷偷地放回去。“爸爸既然没有跟我说,这就是他的秘密。我也守护着他的秘密,就自己偷偷看看不告诉他。”随着年龄渐长,易永康认的字多了,懂的事也多了,才慢慢地读懂了关于父亲的这本书。

04

最后的时光


康仔再大一些的时候,父亲的秘密包不住了,他的病也愈加反复。

可即使在自己也面临困难的情况下,易新群还是力所能及地帮助他人。2008年汶川地震,易新群把荣立一等功获得的1万元奖金捐献给灾区人民。

易新群曾经资助的一位巴别女孩农彩币,考上了田东师范学校,毕业后到广东工作,后在佛山定居。2019年暑期,农彩币从老家探亲回来,带了一只鸡和五彩糯米等特产,打算给易叔叔送去。她想着这段时间经常在微信和易叔叔沟通孩子升学备考的问题,应该送点特产表示感谢,可是以易叔叔的性格肯定不会要,不如先斩后奏直接到他家里去。

奇怪的是,到了易新群家门口,农彩币一直敲门却无人应答,一通电话才知道,这位可亲可敬的易叔叔已经因为癌症复发住院几个月了,这些天来的微信,他都是躺在病床上回复的。

“这么大的事,怎么没跟我说啊。”农彩币急得眼泪都要出来了。

“你操心孩子升学的事情压力也大,不想给你添麻烦。”易新群总是把“不给人添麻烦”挂在嘴上,却一直乐于帮助别人解决麻烦。

那时候易新群癌细胞已经转移,专家会诊说最多只有三个月的生命。

但是易新群还抱着一个信念,他要跟这可恶的癌症搏斗,再上巴别。老战友李荣坤跟他约定,等易永康2020年高考后拿到入学通知书,带着孩子再上巴别。

2019年10月19日,易永康所在的学校为高三学生举行了成人礼,易新群未能亲临现场聆听他的成人宣誓,而是在病榻上给儿子写了一封情真意切的家书。

“忆往昔,幼苗破土,风雨飘摇,父严厉,母唠叨,一切皆为你成材;看今朝,家有小子初长成,父母面亦喜,背亦忧,从此后,一家三口聚少离多分两头……虽说爸爸受困于疾病,但今生从不缺憾爱和幸福!未来的世界殊不可知,变幻万千。爸妈纵有千言万语叮嘱于你,也不及我儿能点到为止,触类旁通。”

易新群用右手写字已经十分困难,这封3页纸家书,他躺在病床上改了又改,写了好几个晚上。易永康把这封家书放在书包的夹层里,他跟爸爸约定,我们一起打仗:“爸爸跟病魔打一场硬仗,我全身心打好高考这场仗。”

易新群以顽强的毅力打破了医生的“宣判”,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来袭,易新群决定回老家湖南常德养病。易永康在佛山的家里备战高考,自己做饭做菜,还时不时要到医院给远在老家的父亲取药、寄药。

高考中,易永康承受了同龄人所没有的压力。2020年7月8日,考完最后一科,易永康一走出考场,老师就告诉他爸爸病危的消息。易永康马不停蹄地奔赴机场,深夜赶到常德。

这时候的易新群,癌细胞早已全身转移,连呼吸都是痛的,一直数着日子等孩子回来。

“考得怎么样?”父亲的声音已经气若游丝、模糊不清。

“发挥得还不错。”易永康紧紧拉住父亲的手。

后面父亲再说什么,已经听不清。黄小南翻译出来,问的是“成绩还要多久出来”。

“还要10多天。”

听到这句,易新群眼眶里噙满了泪水,一边不住地摇头。

易新群知道,这一刻他等不到了。7月11日,在妻儿和战友李荣坤等亲友的陪伴下,他永远地合上了眼睛。

他失约了,没能等到重回巴别的那一刻。但这位与病魔缠斗了24年的军人,已经一次又一次创造了医学的奇迹,支撑他的,是家人,是战友,是部队,是巴别。

05
易新群的“接力棒”

2020年7月23日,高考放榜。

易永康以总分687分的好成绩,跻身广东理科全省第204名。他最后被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录取,获得生物医药本硕博连读资格。

这个专业是他早早定下的目标:“我知道疾病对家庭意味着什么。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帮助到更多像我们这样的家庭。”

正是为了圆亲人夙愿,2020年9月3日,黄小南带着易永康,再次回到19年前和易新群举办婚礼的巴别乡。

黄小南带着孩子故地重游。“这里是以前捐建水池所在的地方,学校老师还题字‘饮水思源’。”“这里以前是泥巴操场,我和你父亲当时就在这里举行的婚礼。”走进巴别中心小学电脑室,她深情回忆:“这就是当年我与你父亲结婚时住的地方,学校将老师的办公室腾出来作婚房,把办公桌拼成婚床,天花板上吊一些彩带和气球。这是我一生最美的回忆。”

巴别中心学校的老师,为易新群所捐建的水池题字“饮水思源”。


这是夫妻俩践行诺言,为爱作证,为这段不平凡的感情画上一个圆。

20多年前,易新群一上巴别,给孩子们做了一场《草窝窝也能飞出金凤凰》的报告,激励孩子们向贫困挑战;二上巴别,以《人生的理想与追求》为题,给孩子们种下希望的种子;三上巴别,讲起了母亲的故事《一碗青菜》,教育孩子们感恩母亲。

而今,看着课堂上与孩子们互动的易永康,还代表父母亲,给生活困难的巴别学生捐献了3000元钱,熟悉的眉眼让李荣坤好像又看到了20年前的易新群。他计划将运作的“红色课堂”带进大山,和巴别的学校建立长期联系,帮助更多大山的孩子点燃希望。

18岁的易永康来到巴别,与孩子们交流。


这是父子之间、战友之间的使命传递。易新群不在了,易新群永远在……

学校的校舍在社会资助下换了新颜,深圳市南山区西丽小学对口捐建了图书室。80后支教老师蒋程春2018年刚刚分配到这里,就听说曾经有一位军人捐建过一个水池,但没有细问名字。今年黄小南母子的到来,才使蒋程春把学校那位传奇的军人,和易新群这个名字联系起来。

“我17岁当兵的时候,正是2001年,当时全军都在学习易新群,我对他的事迹非常敬仰。”蒋程春说,他退伍以后跟妻子一起投身支教事业,“没想到10多年后来到了易班长曾经奉献过的地方,接过他的接力棒。”今年第一个支教期满,蒋程春继续要求留下来,他跟大山里的孩子说:“我会一直教你们,直到哪一天我站不起来了。”

退伍军人蒋程春接过易新群的接力棒,在巴别支教,为大山的孩子贡献力量。


这是社会各方力量,为了“穷乡创奇迹”的宏图愿景,各尽所能、薪火相传,接力画上一个圆。

那是一代又一代的薪火相传,从父到子,从大山深处到广阔天地,无数人正点燃“奋斗改变命运”的火种,在平凡的生命中迸发出伟大的能量,为易新群时代精神的赓续画上一个圆。



策划丨陈广腾
文丨杨洋 实习生 吴嘉纭
视频丨钟卓坚 卢志科 卢晓锋 陈春霖 实习生 张雨
统筹丨李焱鑫 林若川
来源丨《南方》杂志2020年第20、21期
编辑:小米


▲关注“广东共青团”B站、抖音、微博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广告]赞助链接:

四季很好,只要有你,文娱排行榜:https://www.yaopaiming.com/
让资讯触达的更精准有趣:https://www.0xu.cn/

公众号 关注网络尖刀微信公众号
随时掌握互联网精彩
赞助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