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10%的非嫡系出身的高管中,仍有很大比例的人其实不属于传统的逆袭者行列。譬如,有22%是从FAMG中的其他三家中跳槽入职的,最常见的流向就是从微软跳到谷歌和Facebook。

另外,还有许多工程师高管在入职前,虽然不是在FAMG这个量级的科技巨头工作,但任职的公司也算得上是科技行业的名牌企业了,其中占比最高的几家分别为亚马逊,IBM,雅虎,因特尔,甲骨文,摩托罗拉,惠普,三星,高通,思科,这十家明星科技公司出身的工程师总占比约为17.5%。

而余下的工程师们,绝大多数同样出身于软件和互联网行业不同规模的公司,从Salesforce、Airbnb这样的明星独角兽,到许许多多规模在百人以下、专攻某一领域的精品软件公司。零零总总加起来,他们的占比为所有非嫡系出身的工程师的33%。

不过,我们还是要相信,通往罗马的大道不止一条。还有少部分的工程师在进入大厂之前曾经效力于IT咨询公司,其中包括埃森哲、Booz Allen Hamilton这类传统的大型咨询公司,也包括了像Infosys、Tata咨询服务公司等这些总部设立在印度的企业,也就是中国留学生口中如雷贯耳的ICC。实现从乙方到甲方跳跃背后付出的努力,也只有他们自己知道了。

其他的热门跳槽来源行业,还包括了半导体、投行与金融服务、游戏、电子通讯、生物医药等,甚至还有非常少量的华人技术高管还曾在非盈利组织和媒体行业就职过。
那么问题来了。
在进入大厂之前,
这些逆袭成功者总共努力了多长时间才拿到大厂的入场券呢?
数据显示,他们在跳槽进入大厂时平均积攒了8.6年的经验。所谓十年磨一剑,终得进大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