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站9.8的纪录片里,有我们最真实的一生

百家 作者:广东共青团 2020-10-18 21:57:42

最近几年关于普通人的纪录片越来越多了起来,《中国人的活法》、《人间世》、《人生一串》、《四个春天》……平凡人的喜怒哀乐在镜头下生动、鲜活。

 
或许,个体的意义正是在一次次经历被看见的过程中逐渐丰满了起来。
 
出生、上学、工作、结婚、退休、养老、告别……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或许这就是一生。
 
央视纪录片《人生第一次》就将镜头聚焦到了普通人生中最重要的“第一次”上。


温情、好哭,像跟着镜头“经历了别人的一生”。或许能够帮助你找到生命最初的模样。
 

 出生
 
出生是我们关于生命体验的第一次。
 
我们都是哭着来到这个世界的。这个世界陌生,比妈妈的肚子里要冷,还有很多奇奇怪怪的人,甚至光线都有些刺眼,于是我们就不知所措的哭了起来。
 
对于妈妈来说,生育也是她们的初体验,需要经历生产过程持续不断的阵痛:
“像有人要从你的鼻孔里挤出一个西瓜”
“像有人不停的用尖头皮鞋踢你的肚子”


麻醉分娩镇痛可以有效缓解疼痛,但即使是选择了无痛分娩,也要等产妇开到两指才能上那“最痛”的一针。


有个妈妈这样描述等待打无痛针的过程:
“得等到我疼得满地打滚的时候才差不多可以进产房打无痛”。 

如果你见过分娩无痛针,你也会惊呼这一针究竟有多恐怖。
“打针的时候我又开始宫缩痛,但是我可以忍!我什么都可以忍!”


对于痛到几乎要昏厥的产妇来说,麻醉医生简直就是在救命。


打完针也只是拉开了生产的序幕,产妇连续不断的宫缩,发力,撕裂,终于把宝宝从肚子里推了出来……
 
当看到宝宝的第一眼后,又觉得这一切都值了。


纪录片的第一位产妇是二胎妈妈,一胎儿子,二胎如果是个女儿,对她来说就得了个“好”字。


第二位母亲是36岁的高龄产妇,一心想要顺产,因为生产过程发烧不得不转为剖腹产。


似乎大多数母亲都有顺产的“执念”,但不论是顺产还是剖腹产,只要最后的结果是“母子平安”就好。


还有一些孕妇要遭受更大的痛苦,第三位母亲不仅是一位怀着双胞胎的产妇,还是一位心脏疾病患者,她面临两场大型手术:心脏手术和生产手术。


这个时候,家人的陪伴就是消除紧张情绪最好的解药。


向爽的丈夫陪着她,给她开玩笑。


也跟家人商量好,“以大人(性命)为主”。


最后,两场让人提心吊胆的手术结果是“母子平安”,听到这句话丈夫心里的石头落了下来。
 
丈夫说:“我下辈子不干别的了,就守着他们三个过”。


大难不死,必有后福。就像向爽之前梦到孩子名字一般的预言。


人生初见,春和景明。
 
生命的诞生真的太神奇,太震撼人心。
 

上学
 
当我们哭着来到这个世界,三年后,又哇哇哭着去上了幼儿园。

对于小孩子来说这是人生第一次面临如此重大的“离别”危机。


这个“陌生的地方”就像一只巨大的怪兽,没有妈妈的温暖,没有爸爸的保护。


刚开学的幼儿园里充斥着小朋友们的哭声,“我要回家”、“我要给妈妈打电话”


当然,对于小朋友们来说除了与爸爸妈妈分离的痛苦外,他们还能交到很多好朋友。


因为她叫“曹66”呀,小孩的友谊就是这么简单。
 
当导演问小朋友第一次上幼儿园有没有哭的时候,小朋友的回答又令人忍俊不禁。

 
等到上小学时,父母的期盼和紧张就远远大于孩子们了。
 
有往书包里放“葱”的,还有放100方便面,望子成龙心切。
 
但对于小朋友们来说,上学也意味着做不完的作业,以及兴趣培养……


家长们自己也说,以前觉得长大了一定不要逼自己的小孩学钢琴,然而有了孩子就会被自己“打脸”。

可小孩子们眼里重要的事不是作业、钢琴,而是老师发的小星星,丢了的话对于孩子们来说就是天大的事情。

因为这意味着老师对他们的认可,这是他们第一次接触“社会认可”对自己的影响。

 
班级这个小小的集体,在这里他们不仅学习课本上的知识,还学会了与身边的老师、同学相处,学会完成任务,学会承担责任。这是他们对于“人类社会”的初体验。

小时候总是会幻想自己长大了是什么样子的,甚至偷偷穿上妈妈的高跟鞋想象自己成为大人的样子,去工作,去当一个特别的人。


但只有长大后的我们才知道童年如此美好,可以大声的哭,开心的笑,有纯真的友谊,简单的畅想。
 

长大
 
走过童年,我们就快长大成人了,长大亦是我们与父母渐行渐远的过程。
 
但对于山村里的孩子们来说,留守儿童这个标签仿佛命运拨弄的乌云,他们过早地体验了成长过程的孤独和忧愁。


山区学校的校长说:“这里的孩子懂事早,就连爸妈离开他们去遥远的地方打工,他们都不会哭。这样的孩子,太安静了。”
 
正是在这种现实之下,山村里的孩子们开始了他们人生中第一次诗歌课。

也许有人会问,高考考试又不考诗歌,学这个能有什么用呢?


如果你读过他们的诗,或许会明白。
种子
被埋在大雪下
安静发芽
 
老枯树
在夜里
长出一根新枝丫
 
而我
在爸爸妈妈看不到的地方
偷偷长大


云南明华村水拉河12岁的男孩施应锁就是这样一个“偷偷长大”的孩子。
 
他的性格内向,个头小小,好朋友只有家里的那头小牛,父母忙于农活和打工养家。去镇上读中学要先走山路,再坐大巴。


诗歌课后,他回到村里,牵起自己的小牛,写下藏在他心里秘密:
放学回家的路长长的
只有我一个
家里的牛圈大大的
只有小牛一头
当我抱住它的时候
我们都有了朋友
 

对于像小锁这样的山村孩子来说,他们未必能考上高中,去读大学,等待他们的可能是父母的人生:种茶,干农活,去外地打工。
 
诗歌是什么对于他们来说或许一点都不重要。
 
还有一个留守的孩子穆庆云已经一个人生活两年了,父亲车祸去世,母亲在外地打工常年不回,姐姐去读了免费的师范。


一个人买菜,做饭,吃饭,看山,是她的生活。
 
穆庆云在诗歌课上说,她想成为一个自私的妈妈,教会孩子把自己的爱留给自己。
 
她说,因为妈妈把太多爱留给了姐姐。
 
后来,她在和妈妈视频的时候,用夹杂着家乡口音的普通话念了自己的小诗:
小鸟是大鸟的孩子
白云是蓝天的孩子
路灯是黑夜的孩子
 
母亲去广东的时候
我把我的鞋放在母亲鞋的旁边
因为,我是母亲的孩子


读完诗后,母女相看泪眼。

没有孩子不渴望母亲的陪伴,对于像穆庆云这样的孩子来说这种陪伴是奢侈的。
 
如果说诗歌能教会她什么,或许就是教会她与自己对话,在孤单难过的时候可以倾诉自己的情绪。
 
考试,可能不考诗歌,但是学会诗歌的孩子,不会砸玻璃。这就是诗歌课的意义。

 

或许我们暂时改变不了这些孩子的命运,但诗歌可以帮助他们汲取生活的力量。让他们在黑夜里,写一首取暖的小诗,继续自己的人生。

 

推开世界的门
 
出生,上学,长大,在人生最初三个阶段,我们第一次学习与别人相处,与自己相处,与这个社会相处。这就是人生的开始。
 
导演秦博说“每个人生阶段的第一次,可能就是那一个个的浪花,虽然不汹涌,却能够唤起每个人的回忆。人就是这样,一点点长大的”。


这一路来,我们收获亲情、爱情、友情,也有人陪我们继续前行,可能也失去过什么,但都值得庆幸,值得感激。
 
但长大后,我们也慢慢学会了遗忘,时间对于我们来说只是日复一日的工作,匆匆忙忙不曾停歇。
 
2020年初,每个中国人都遭逢一场灾难。或许,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也是时光提醒我们,别忘了看看我们一路走来的风景,别忘了美好的不易。
 
对于大多数普通人来说,或许我们成为不了影响社会的人,但我们可以成为一个最好的自己。
 
生命如此珍贵,每个第一次都值得好好活过。

 






作者:阿里梅梅;素材来源:纪录片《人生第一次》
来源:豆瓣读书(id:doubanbooks)
编辑:小米


▲关注“广东共青团”B站、抖音、微博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广告]赞助链接:

四季很好,只要有你,文娱排行榜:https://www.yaopaiming.com/
让资讯触达的更精准有趣:https://www.0xu.cn/

公众号 关注网络尖刀微信公众号
随时掌握互联网精彩
赞助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