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个人,20条狗,13天生死考验

百家 作者:广东共青团 2020-10-16 23:54:23

本文经公众号“谷雨影像-腾讯新闻(id:ihuozhe)授权转载。


正艰难通过极低冰裂地带时,背后“哔——”地一下,冰柱猛地碎裂坍塌下来,他的眼泪霎时也跟着流下来了。“不是怕死,而是想到,人类在大自然面前是非常渺小的。”



1995年,北极科考队挺过剪切带的场景


时隔25年,如今80岁的位梦华仍然记得令他瞬时大哭的那一刹那。“不是怕死,而是想到,人类在大自然面前是非常渺小的。”2020年国庆长假期间播出的中国科考队首次远征北极点25周年再聚首特别节目里,他哽咽着回忆。

1995年5月6日,总领队位梦华带领中国科学考察队首次远征北极点。7个人,20条狗,经历13个生死考验的日日夜夜,跨越数百公里的冰原,闯过险些丧命的剪切带,几度完全失去联系,他们最终成功到达北极点,踏出了历史性的第一步。这年,位梦华已经55岁。

位梦华,1995年在北极

 
位梦华在北极科考25周年录制节目中,展示队员们当年穿的手套

25年来,这一极具历史意义的事件,不仅为中国科学事业做出了贡献,而且深刻改变了参与者的人生轨迹。

包括位梦华在内的十多名“北极亲历者”,通过电视节目,2020年再度出现在国人面前。从与牟其中、张军等人的对话中,他们渐次揭开那段暌违二十余载,却仍然鲜活的记忆。

 2020年8月,北极科考25周年节目录制现场
 1995年,成功到达北极点后,队员们合影留念


谁肯提供一点钱

我就豁出一条命


北极是距离中国最近的极地,1991年,地质学家位梦华第一次到达这里。他顿时深深地意识到中国考察北极的重要性和价值。

从此,他开始推动中国的北极科考起步。隔壁是当时还在中科院地质所工作的刘小汉的办公室,每当位梦华想要讨论科考计划时,就敲敲房间的墙,对方就会过来。刘小汉也因此被称作推动这次科考的“第一谋士”。

北极科考队当年在松花江上集训 


首先难倒大小“谋士”们的,是经费。1993年筹备时,作为组织单位的中科院只能拿出20万元经费。

当时,位梦华曾向媒体呼喊求助:“谁肯提供一点钱,我就豁出一条命!”他的好朋友、《科技日报》高级编辑曹乐嘉听了以后,感到“一股从理想中渗透出来的悲壮感”,随即以“小人物,大世界”为题刊登了捐款方式,逐渐撬动了民间力量纷纷筹款。

据科考队北京联络部副主任、原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所党委书记杨小峰回忆,甚至有小学生利用放寒假的时间,到市场上摆摊挣钱,再将零钱寄给北极科考团队。

来自群众的捐助汇款单 

一名小学生随捐款寄来的信件


 1995年,中国首次北极点科学考察队的飞机抵达北纬88度线


队员们在北冰洋上扎的营地


一觉醒来,一条巨大冰缝在营地一侧裂开,隔河遥望另一支极地探险队


北冰洋上的早餐


队员们在架设无线电通讯设备


总之,中国人首次登上北极,靠的是地面上零星的力量汇集。北纬90度的北极之旅注定充满艰辛,但有了这群人的赋力,极地不都是枯燥严峻的。

从营地开始出发,挺进北极点



“明天”二字

就代表着不可预测

‍‍


过去百年之中,去南极考察的探索者共计有十多个遇难,而北极探险的一去不返者,则多达六百多人。目前,北极仍然立着不少墓碑,纪念前往这块科学宝地探险的殉道者。

 队员们在前往北极点的过程中,冲过浮冰区

相较于南极,由一层大冰盖覆盖的北极更为严峻,除了严寒,北极冰水交融的地貌也给科考带来难以想象的困难。由蓝色的海水与白色的冰雪交替主宰,冰缝众多,每迈出一脚,都有坠入冰渊的危险,几乎都是生死的考验。


遭遇乱冰丛


严格来说,中国人首次远征北极,不是靠任何交通工具,而是靠双腿徒步抵达的。地图上,地球的纬度每一度有111公里,2度的直线距离就是222公里,但在冰上走的路线非常曲折。位梦华回忆,实际走过的距离,足有四五百公里。


一个重要的险情发生在全队通过剪切带时。剪切带是北极最危险的高频率冰裂地带。随处可见的冰块裂缝给行进造成极大的困扰,每遇到一个裂缝,都只能等待重新结冰才可以继续往前走。


当时通过剪切带的冰面


队员们在前往北极点的途中休整


刘小汉没有随队去往北极,留在北京负责通讯联络和物质支援。他在节目里回忆,每天夜里3点准时与北极队员通电话,那边正通过断裂带那段时间,他持续没有收到消息,失联让他充满了惶恐和担忧:队员们回不来了,没准儿北极科考也完了。

重重险境和未知立在眼前,每个队员出发前,都把家书提前写好了。从抵达那一刻开始,“明天”二字,就代表着不可预测。

经过13天的长途跋涉,1995年5月6日10点55分,科考队到达北极点



连出汗都可能面临危险



位梦华介绍,队员们穿的靴子和服装,平均一只靴子3斤重,一双脚就是6斤,身上穿着3层:挡风服,保暖服,还有一层贴身的人造吸汗服。在北极,一旦出汗就可能面临危险,因为身上的汗水随时都可能结冰。

除了穿,最重要的无疑是最基本的生存资料来源了。为了赶路,他们风餐露宿,整个考察期间,位梦华平均一天要瘦掉一斤。他曾在采访里回忆“最想吃的就是红烧肉,把米饭、菜、巧克力、肉干放一块煮”。

节目里,位梦华还展示了在极地使用的餐具——一只巴掌大小的锡盆。锅架在冰天雪地里,雪化成水需要一个小时,水煮开又要一个小时,一个大铁桶,一天吃两顿饭。“(食物)没什么味道,像狗粮、猪粮一样,但你必须得吃,且必须吃饱。”

 队员把食物塞在了靴子里


好在,“千军蓄力”仍然未断,地面上源源不断地输送支持和能量。在日记中,位梦华记下了哈尔滨电视台记者郑鸣。5月2日,郑鸣上冰来到营地后,立马主动为大家做饭,他把一种圆饼放在油里煎了煎,再放上一点糖,又香又甜,“大家吃得非常高兴”。

队员们在吃煮好的“北极八宝粥”,有大米、面条、年糕、肉松等


郑鸣拍摄的纪录片《北极的太阳》被用来帮助中国申请加入国际北极科学委员会。片中详细回忆了北极科考队艰难的生存条件:“冰盖宿营,帐篷必须搭在看上去一定是大块老冰的上边,是那种看上去多年不曾融化过的、坚硬的、厚实的冰面上……睡觉时帐篷的拉链不能完全拉紧,要多少留出一点空隙,还要穿着保暖衣裤和羽绒脚套,一旦帐篷底下或附近出现冰裂,海水可能瞬间漫进帐篷给睡梦中的人带来灭顶之灾,这样可以以最快速度钻出帐篷逃离险境……”

《工人日报》前记者孙覆海曾以随队记者身份乘“雪龙”号极地科考船参加南极和北极科考。他不无感慨地回忆当年:只有在极地那种严酷的极端环境里,在性命攸关的生死抉择中,才能感受到完全不同于日常生活的情景。


   洒满汗水、泪水、
热血的生命之路



作为第一批登上北极的中国科考队,科考装备的质量无疑是对整个团队提出的巨大挑战。为了测量从亚北极圈到极地、从大西洋水域到北冰洋水域空间内,空气、海水等诸多因子的过去时、现在时,以更好地预测未来时,钻冰取样就是头号重技。

队员们在准备勘探取样的设备


孙覆海在长篇纪实文学《亲历北极》里生动记载了这样一幕:队员赵进平在一条冰缝边缘砍了一个窟窿,把一台30多公斤重的仪器放下水里300米深,让仪器在水里过夜,以记录温度、盐度等数据。然后,他需要小心翼翼地进行海水观测取样,各取了表层50米、150米和300米的海水样品。

 队员们在取样


这绝非一件容易的事。赵进平回忆,有时刚把采水器取上来,还没等取样,采水器就给冻住了,只好拿到锅里用热水化开。

更令赵进平难忘的是,由于温度太低计算机不工作,大家便轮流将计算机搂在怀里,有时要在睡袋里搂一夜。

返程的飞机上,孙覆海拍下了机翼掠过的北极光


节目主持人薛宝海总结的,先行者总是要付出最大的代价,但同时也收获了后人享之不尽的先鉴之突破。那是一段在冰天雪地里激情燃烧的岁月。

那也是一个中国人需要极大提升民族自信、国际地位的年代,中国首次北极科考成功,不仅仅意味着对科学研究的重大贡献。北极之路,是一条洒满了汗水、泪水、热血的生命之路。

 科考队胜利归来后,在北京合影留念




来源:谷雨影像-腾讯新闻(id:ihuozhe)

摄影:孙覆海
撰文:柯九
编辑:史提芬车、周安、


▲关注“广东共青团”B站、抖音、微博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广告]赞助链接:

四季很好,只要有你,文娱排行榜:https://www.yaopaiming.com/
让资讯触达的更精准有趣:https://www.0xu.cn/

公众号 关注网络尖刀微信公众号
随时掌握互联网精彩
赞助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