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落地知易行难,该怎么做?听听 AI 大佬们怎么说

百家 作者:微软科技 2020-10-12 17:01:37

(本文阅读时间:5分钟)
过去十年间,中国的人工智能投资频数不断攀升,共累计投资额 2,827 亿人民币。

在 5G、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的赋能下,人工智能加速发展,人工智能的应用也受到各行各业的广泛关注。

九月底,中信读书会和微软 AI 商学院共同打造了“AI +商业话题共读计划”第二场分享会。

我们邀请了——微软全渠道事业部首席技术官徐明强先生安永大中华区数据智能咨询服务主管合伙人顾卿华先生Paypal 科学数据科学部创办人、前百度金融首席数据科学家、《AI 思维》作者丁磊老师。

结合微软与安永联手发布的《大中华区人工智能成熟度调研:解码 2020,展望数字未来》报告,一同深度探讨企业在 AI 落地中遇到的难题及可行的解决策略,并对商业闭环如何形成、AI 人才升级等问题发表了看法。

以下是直播的核心内容。

想要商业落地,先要真正理解 AI 


大众和业内对 AI 的定义是不同的。

很多普通人对 AI 的理解就是自己“会跑、会动、会说话、会控制”机器人。

丁磊老师在他的新作《AI 思维》中强调,AI 它不只是一个技术、工具, AI 是一种思维方式,它能够帮助我们有效分析大量的数据,并从中得出预测,甚至帮助我们做出决策。

AI 能为人类做什么?


(一)人类无法胜任的工作。

1、 对人来说,很困难的分析工作。 

比如医药领域,人类 DNA 的对数量级大(上亿甚至上十亿),如果要分析哪些基因会致病,基因与疾病存在什么样的关系,人力是没办法做细微的统计与分析的。

2、虽然人可以尝试分析事物之间的相关性,但量大无法胜任。

比如在一个世界级的大型网站上做首页个性化,网站拥有每天几百万、上千万的流量和用户,怎样给用户们千人千面个性化的大横幅?

人可以做出相应规则的设定,但是我们没法分析实时的人的复杂行为信号。在人做不到的情况下,也是特别适合机器和AI做的场景。

(二)人可以胜任的工作,但是 AI 可以更快,甚至做得更好。

例如,银行或者保险机构需要做大量的电话沟通,AI 机器人可以按照规定跟它的用户进行常规流程沟通,或者给用户解释既定的政策等等。

这种机械、重复的工作,机器可以更快、更低成本,甚至更好地完成。

AI 在企业级的商业应用中为何进展缓慢?


AI 既能创造东西,又能解放我们,但在实际运用的过程中,AI 在企业级应用中进展是相对较缓慢的,这是为什么呢?

AI 落地阶段是个知易行难的阶段。

AI 项目在企业中最大的问题和坑点,其实是空降精干团队在公司组织架构中的定位问题。 

首先,数据科学、AI 部门既不是 IT 部门,分析部门,更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业务部门,所以注定 AI 部门不能随意融合进传统部门。 

它的建立必须要从零开始,打造全新的专业领域形象。即使有 CEO 的支持,AI 部门可能也只有 6-12 个月的时间来打造专业领域形象。

如果这段时间,AI 部门不能给公司内一或多项业务提供相应的、有效的支撑与提升,它就很难在一个成熟公司内部立足,企业内的员工会对 AI 抱有质疑。

除了人的因素,数据因素很重要

企业需要扎实的数据基础,如果缺少比较统一、标准化、高质量的数据,AI 应用可能会是无米之炊、无源之水。

风险和合规因素也不容忽视。

AI 让企业开始大量依赖机器帮忙做决策。在这个过程中会带来业务连续性、隐私保护、AI 可信度、伦理和社会的问题等,这些在 AI 落地过程中都不能忽视。

规模化也是一大难题。大多数企业的AI创新都是点状、实验性质、局部的创新,缺少规模化、商业化、运行态的布局。

所以对任何 AI 业务——无论是内部项目,还是服务客户项目而言,要想 AI 落地,门槛和挑战都很大。

企业 AI 落地,数据治理是第一步


数据是有原罪的,如果没有被救赎,它就没有办法发挥能力。

数据何罪之有呢?数据的罪,就是四个字——“自由散慢”

“自由”就是当你靠一些服务器收集数据,会发现很多数据有问题,无法使用。

比如英国的 HealthCare 做普查,80% 的人都出生于1911年11月11日,为什么会有这种情况?

有些被调查者不想回答一些隐私问题,他们就想输入“00”,但系统不允许 “00” ,于是大家都输入了“11”,所以 80% 的人生日都是随意填写的,这个数据是脏的。

“散”是指散落在各处。“慢”是指速度慢。

很多业务部门总有一种误解,觉得问数据团队要数据,电脑很快就可以跑出来。但很多情况下,有些数据用时一个月都未必能出,非常地慢。

想要把数据真正做好,需要很多工具支持。

比如怎么样从原数据里把数据抽取出来,还有如何把脏的数据做好等等。

只有这样才能得到较好的结构化数据,让数据科学家能够在此基础上做一些实质性挖掘,做好模型。

所以,企业要想实现 AI 落地,必须把数据治理首先画在自己的路线图上。

如果忽略了这些工作,AI 的根源就是错的,那么 AI 落地也就无从谈起了。

AI 该如何落地,并实现闭环?


企业到底该如何顺利实现 AI 落地呢?AI 成熟度调研报告中提出了一个 3+4+8 的落地方法论。

“3”是指总体上分三步走。

【1】要精细的了解企业目前对 AI 应用的现状。

【2】 要明确未来应用的场景和方向。

【3】 落地和持续变革的管理。在过程中,总体原则还是企业要量力而行与循序渐进。

“4”是指四个价值创造的领域。这里有一个大原则,就是要从企业的优势领域里来着手先应用这些新兴科技。

“8”是指八项核心力,包括 AI 领导力、创新管理能力、应用场景的识别和选择能力、数据的管理与高级分析能力,以及新兴技术选择的判断力、迅捷开发水平、信息与网络安全状况。

白皮书中还提供一个在线的AI成熟度评估工具,由微软跟安永共同研发,可以帮助企业做快速的诊断和评估,看看自己在AI应用成熟度方面的优势和差距到底在哪,根据所处阶段提供合适的工具。

扫码预约下载

AI 成熟度调研报告


如何解决 AI 落地的人才问题?


在 AI 落地过程中,企业储备相关人才很重要。

国内很多企业或一些偏传统的企业虽然没有这么多高级数据或者 AI 人才的储备,但并不缺乏能够进行 AI 基础落地的技术人才。

尤其在深度学习得到广泛推广和普及的当下,博士生、硕士生甚至很多本科生都可以用 Python 工具包来建立模型。

那么,我们缺什么?缺的是具备 AI 思维、真正地懂 AI 的语言的人。 

其实大部分的企业场景下,都是工程师、科学家讲一套语言,而业务负责人讲另外一套语言,相互之间没有一个很好地交流的通道。这种状态下,AI 是没办法落地的。

所以,AI 落地中关键需要加大对企业老板或者业务负责人,甚至包括部分一线业务负责人在 AI 思维上的提升和教育。

当这些人真正地理解这样一个框架和 AI 数据思维的闭环逻辑的话,再进行 AI 落地就会顺利很多。

构建学习型组织也很重要。

一个学习型组织,它会自上而下的,从最高层开始重视学习和知识资产的积累,重视不断的企业和员工的自我提升与改造。在这样一种氛围下,会有更好的土壤和氛围接纳AI和其它的一些创新的新兴科技。

这点不论是对企业,还是个人的思维模式的转变而言,都有一定的借鉴和启发意义。

扫描二维码

查看活动精彩回顾


推荐阅读


如何发掘数据价值,重新定义患者就医体验?
云基础架构采用者避坑指南:传统 IT 向云迁移实践
微软 Premonition:像预报天气一样预测流行病

精彩活动

在不确定性中立足不败,微软给你答案!



 点击这里,查看活动精彩回顾
↓↓↓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广告]赞助链接:

四季很好,只要有你,文娱排行榜:https://www.yaopaiming.com/
让资讯触达的更精准有趣:https://www.0xu.cn/

公众号 关注网络尖刀微信公众号
随时掌握互联网精彩
赞助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