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看到这样一句感慨:小时候以为变成大人就能事事游刃有余,但长大后才发现,人生只会越来越复杂。永远有从未应付过的事情在未来等待。
面对世事的复杂多变,有些人的感受是“可以接受”。但另一些人的感受则截然不同。在生活中,ta们似乎总在被一种无助感、焦虑感追赶。这种长期的焦虑无助,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我们今天就要给大家介绍一个概念:
一个人长期焦虑,觉得无法在现实中游刃有余,很可能就是因为“内在资源不足”。一个人倘若内在资源不足,在面对现实生活时,可能会出现以下4种情况:上述情型,都可能是由于一个人的内在资源不足造成的。什么是内在资源?如何知道自己是否有足够的内在资源?我们如何才能获得和积累它?今天我们就来和大家聊一聊这个话题。可以说,正是因为拥有一定的内在资源,我们才能够区分自我和他人、想象与现实,并适应不断变化的心境和外界环境。越是内在资源充裕的人,越能够做到这些。经历越多,我们越会明白,生活是起落不定的,关系是复杂的,世间的一切都随时可能发生变化。而内在资源的作用就在于,它让我们有能力在跌宕起伏的生活中得以自处,帮我们应对世事变迁。如果我们有充足的内在资源,我们会天然地感到内在的自我是完好的(completed)、功能良好的(functional)。在遇到挫折时,我们并不会因为受到打击而陷入混乱或沮丧、情绪爆发或是做出冲动行为,反而是能够冷静地分析现状,找寻可能的解决方法来应对危机;主观上,我们也能够感到自己是有能力继续前行的。而当没有挫折发生时,充裕的内在资源让我们更能够积极、主动地与外部环境进行互动。它让我们相信自己有能力实现目标,给我们动力去不断地探索自我,以实现自身潜能。另外,因为充裕的内在资源让我们能够真正地为自己负起责任,我们也具备了与他人发展出互惠的关系的能力,从而更愿意主动与他人合作。根据精神分析学家克莱因及比昂的观点,最初,人们是在婴儿期从和养育者的关系当中获取内在资源的。小婴儿没有能力容纳自己的情绪,所以在感到痛苦和不安的时候,只能通过哭泣或扭动身体来表达。Ta需要养育者来帮助ta理解,自己到底怎么了,为什么会有这些感受。归根结底来说,所谓的内在资源,就是当一些自己无法理解的痛苦的情绪发生了,一个人有信心、有能力,通过一定时间的摸索和努力,最终理解这些情绪,并处理好这些情绪,从而得到应对情境的具体策略。最初,是有智慧的养育者替我们做了这件事,在ta们的示范下,我们也吸收了这种能力,习得了它。如果在孩子小的时候,养育者长时间无法接纳Ta的情绪,甚至反过来向ta投射更强烈的痛苦,就会影响到ta内在资源的形成。从精神分析上来说,最让人痛苦的就是无名的恐惧。因为当我们能够理解自身的情绪体验、能够用抽象的方式(语言、艺术等)表达它们的时候,我们就已经部分处理了它们。而无法被理解的痛苦则会长期折磨我们。长此以往,这样的孩子在精神上是虚弱的。Ta们无法认识到,自己有能力理解并处理自己的情绪,也无法因为能够游刃有余地应对自己的内心世界,而长出一种坦然自若的自信与稳定。需要留意的是,童年只是内在资源形成的关键起点,不能完全决定我们的一生。在之后的成长过程中,我们依然有机会通过其他途径发展出一定的内在资源。我们有可能在其它关系中遇到一些人,ta们自身的内在资源是比较丰富的,能够涵容我们内心的痛苦和破碎,并使用语言或其它方式表达出来,从而帮助我们发展出自己的内在资源。内在资源缺乏的人,会格外难以应对环境以及周遭人事的变故, 因为这些变故会引发ta们内心的混乱,令ta们的自我暂时破碎,陷入难言的痛苦。因此,能够在痛苦复杂的情绪中,依然维持一个相对整合、功能完好的自我,是ta们心理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而觉察自己的情绪反应,就是走向这个目标的第一步。痛苦的情绪会让人下意识地回到已经习惯的应对方式中,比如我们一开始说到的逃避、美化现实等。而如果想要做出改变,你必须让自己有能力面对这些痛苦的情绪、与它们长时间相处,包容它们的存在,努力理解和表达它们。因此,下一次,在你逃避、否定现实或情绪爆发的时候,试着提醒自己,先觉察内心发生了什么,而不是立即做出反应。同时,你也可以通过写长长的日记,来帮助自己梳理、表达内在世界。有一本书中提到,优质的虚构文学可能描绘了主人公丰富的内在资源,或是展现出主人公修复自己内在资源的过程。如果你自身内在资源不足,你可能并不知道内在资源充裕是怎样的体验。而阅读则是获得这种体验的途径之一。另外,书中的文字描述也可以作为示范,帮助你了解如何用言语表达感受,为情绪赋予意义。如前文所述,我们可以在成年后,认识一些内在资源丰富的、愿意帮助我们的人,在和ta们的关系中重新获得内在资源。Ta们是那些让你感到ta们愿意且有能力好好倾听你的、平和温柔的伙伴。Ta们能够理解你的感受,并反馈于你。希望无论过去经历过什么,随着人生不断发展、变化,我们都能够不断积累内在资源,探索内心深处更多维度的力量。
即使你觉得自己的力量不够或不足以支撑内在资源,也请不要感到沮丧、放弃希望,请记得,还有我们:12355,可以帮助你。
广东省12355青少年综合服务平台,目前面向全省青少年等各年龄阶层提供免费的心理疏导、法律援助等服务。
别忘了,我们一直都在。
P.S.广东省内免区号拨打12355(08:30-20:30),港澳地区拨打+8602012355(08:30-17:30),按照语音提示进入专业人工服务。非人工接听时段可自助语音留言,12355将在1个工作日内致电回访。P.P.S.进入“广东共青团”微信公众号,点击下方菜单栏【服务大厅】—【咨询求助】,即可进入“粤省事”小程序进行心理咨询(8:30-24:00),获得专业接待。本文受权转载自KnowYourself(id:knowyourself2015),作者:KY。公号简介:引领身心健康的生活方式。Cherry, K. (2018). Characteristics of Ego Strength. Verywell Mind.Diener, E., and Fujita, F. (1995). Resources, personal strivings,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A nomothetic and idiographic approach. J. Pers. Soc. Psychol. 68: 926–935.Friedman, W. J. (n.d.). Building Strong Internal Resources: A Key To Well Being. Mental Help.Lavee, Y. & Olson, D. H. (1993). Seven types of marriage: Empirical typology based on ENRICH. Journal of marital and family therapy. 19. 325-40.Lundman, B., Aléx, L., Jonsén, E., Norberg, A., Nygren, B., Santamäki Fischer, R., & Strandberg, G. (2010). Inner strength—A theoretical analysis of salute-genic concept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ursing Studies, 47(2), 251-260.Myers, D., and Diener, E. (1995). Who is happy? Psychol. Sci. 6:10–19. Notes on Symbol Formation. Segal, H. (1957). Notes on Symbol Forma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Analysis, 38. 391-397.Waddell, M. (2002). Inside lives: Psychoanalysis and the growth of the personality. London: Karnac.
▲关注“广东共青团”B站、抖音、微博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广告]赞助链接:
四季很好,只要有你,文娱排行榜:https://www.yaopaiming.com/
让资讯触达的更精准有趣:https://www.0x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