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公司升职的谎言与真相

百家 作者:硅谷洞察 2020-09-25 15:16:33

热点追踪 深度探讨 / 实地探访 / 商务合作


今年疫情期间,湾区好几家公司取消了年中升职评审。好几个小伙伴很失望,准备了一两年,就打算这次提交升职申请,没想到取消了。深感遗憾。

本篇文章就来谈谈科技公司升职有哪些谎言,以及什么情况下能升职,甚至破格提拔。

关于升职,我首先想到的《武林外传》中的例子,是吕秀才,通过三寸不烂之舌,拿到了“关中大侠”的称号。他的这次“升职”,就非常有争议:

一方面,吕秀才确实立下大功,用逻辑问题,怼死了“姬无命”。“姬无命”是盗神,心狠手辣。吕秀才为民除害,值得褒奖。

另一方面,这个怼死的过程显得太奇葩,用逻辑问题,怼死了“姬无命”。而“关中大侠”,居然手无缚鸡之力,必杀技是“子曾经曰过”。

如果吕秀才在startup,等于搞定了决定公司生死存亡的一个项目,妥妥拿到“关中大侠”称号。

如果吕秀才在成熟的大公司,当时也有升职委员会(Promotion Committee),肯定要吵翻天。这个项目的影响力肯定足够封关中大侠(Scope & Impact),但是没有用传统的刀剑拳法(Design & Implementation),这个和另一个候选人追风比起来,显得太骚操作(过于hack,无法scale)。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能不能升职,要看公司的阶段和需求。下面我们来谈谈关于升职,有哪些谎言和真相。

谎言一、每个人都有升职机会

斯坦福大学组织行为学教授Jeffrey Pfeffer在《Leadership BS》书中提到,大部分公司宣传的升职空间比实际都要低。在书中,他提到一项2014年的调查,73%的公司都认为对员工夸大升职潜力是正确的。

在书中,这个被称为“善意的谎言”。因为能够鼓励员工提高积极性。其实员工们也知道公司在画大饼。但是,如果公司承诺的升职机会没有了,大家还是会感受到沮丧和失望。

谎言二、级别是硬通货

在今年的《脱口秀大会》中,程序员跨行的脱口秀演员呼兰,就吐槽过这个现象。去一个公司,五个人里面有三个总监,感觉像去了理发店。

科技公司的级别一般是公开的,比如levels.fyi上面把各个公司的级别显示出来。大家习惯性的觉得,像打游戏一样,升完一级,再升第二季。

(levels.fyi 截图)

这里提供一个新的视角,所谓的升职规则,其实跟你打游戏练级差不多。这个级别是为公司服务的。比如说,有更多的级别,能够促进大家有干劲。

但是也不需要太把级别当一回事。比如说古早游戏《冒险岛》,上线时200级满级,后来发现满级的人太多,大家玩游戏没动力,就把满级调整到250级。公司也是如此,如果本身增长停滞或者招不到人,也会或多或少给级别注水。

谈完两个常见的关于升职的谎言,我们来谈谈关于升职的真相。

真相一、稀缺的晋升名额和大笔晋升奖励对公司发展更好

对公司来说,如果设置稀缺的晋升名额,同时给晋升的人大笔奖励,会提高整个公司的效率。

芝加哥大学商学院的教授Lazear和Rosen提出了一个经典的理论,叫锦标赛原理(Tournament Theory)。让员工比赛,能够提高整体的绩效。

简单举个锦标赛的例子,佟湘玉掌柜,手上有1万块奖金。如果她把这个设置为锦标赛。手下四个伙计,按照绩效来排名,绩效最好的人拿第一名升职,拿8000块奖金,第二名拿2000块奖金,剩下的第三第四名没有奖金。

在这样很大的奖金激励下,大家会非常有动力,互相PK互相鼓励,最后都发挥最大的潜能,最后整个团队的总绩效也更好。

但是,如果不使用锦标赛,而是大锅饭,所有的伙计都拿两千五奖金,这样大家都没有动力去超常发挥了。

从上面的分析来看,如果一个公司,给前几名大笔奖励,并不需要多花很多钱,但是能激励员工。很多快速发展的公司,都应用了类似的标准,比如Facebook就设置了一个绩效档,叫做“重新定义标准”(Re-define),能够破格提拔给大笔奖金。

真相二、升职标准是经常改变的

大家在判断自己是否应该升职时,常常会对标下一个级别最差的人。

比如,常见问题“我比小明更厉害,但是小明居然比我高一级,为什么我还没有得到提拔“。

比如,一个经理朋友提到,破坏组员积极性最快的方式是,提拔一个不能服众的人。因为所有想升职的人,都会拿自己和下一级别最差的人比较,而不会去和下一级别最厉害的人比较。

但是,从“真相一”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对应用“锦标赛理论”的公司来说,目标是最大化公司的利益,而很难保证每次“锦标赛”都是一样的标准。

举个例子来说,每次奥运会比赛,第一名的分数都不一样。2004年拿金牌的分数,可能在2008年只能屈居铜牌。选择不同的项目,竞争难度也不一样。

对于一个公司来说,不同时期需要激励不同的人。

“打仗型”公司,需要的是特种兵。为业务负责的leader会有更多提拔话语权。

“守城型”公司,需要的是三好学生。为了公平,需要分散升职的权力,往往会成立“升职委员会”。

我在升职申请这件事上,也是经历过成功和失败,一波三折,遇到过上面“特种兵”的标准,也遇到过“三好学生”的标准。最近的一次升职,尝试了两次才成功。

我认为,公司的需求和升职标准变化太大,不应该太执着于具体的级别。更重要的是提高自己的能力,能够对行业的持续创造价值,也就是下面真相三提到的能力。

真相三、升职标准也有一些不变的规则

很多公司越大,升职衡量的维度越复杂。比如创业公司,可能就看个表现和潜力。到了大公司,能搞出五到八个维度,比如合作、领导力、技术能力、公司文化认可度等。

维度多得就像下面的心理测试一样。

(九型人格测试)

这里面,甚至会有矛盾的评判标准。既期待一个人理性犀利有见地,又期待一个人能够有超高共情能力。

其实,大部分的维度,都是蛋糕上的裱花。而蛋糕本身,最重要的能力是,给公司创造商业价值的能力。

而给公司创造商业价值的能力,分成几个层次。比如从工程师的通用级别出发,可以概括成下面三个层次。

第一级初级工程师(Level 3): 有执行能力。给一个写好的方案,这个级别的人能够很好地实现方案。

第二级中级工程师(Level 4): 有解决问题的能力。给一个问题,这个级别的人能够提出解决方案,并带领大家解决问题。

第三级高级工程师(Level 5): 有发现问题的能力。能够发现对公司有价值的问题,分析为什么有价值,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并有足够的口碑和能力推动方案落地。

最后,再举个例子谈谈什么情况下会破格提拔。

在Ben Horowitz的新书《What You Do Is Who You Are》提到这个破例的故事。

著名风投机构 Andreessen Horowitz 创始之初,有一个规则,不从内部提拔合伙人。

但是,内部成长的Connie Chan表现特别好,投出的公司获得超额回报,并且表现超出了竞争对手公司一般合伙人水平。刚开始立了这个规矩的Ben竟会担心Connie跳槽,他认为公司无法从市场上招到类似优秀的人才,最终和其他管理层商议,决定破格提拔Connie Chan。

这个故事,教会我们破格提拔的核心要素,提供整个行业内,无法取代的核心价值。

结语

聊完了升职的谎言与真相。希望大家不要太关注级别,更关注核心的能力提升。疫情期间,多多放松,还可以看看《武林外传》《脱口秀大会》解解压。

如果你想了解更多公司不同级别的情况,可以关注公众号硅谷成长攻略,回复“读者群”,和来自FLAG或创业公司的小伙伴交流。




推荐阅读




原子弹之母吴健雄:一位卓越的世界公民,一个永远的中国人
新冠疫情近700万,死亡人数超越战三倍;全球最发达的美国何以至此?
微信禁令被紧急叫停,特朗普批准TikTok与甲骨文合作丨科技前沿周报


毗邻华尔街,哥伦比亚大学、纽约大学如何将金融科技的理论与实践结合?

云技术变革已来,阿里如何用十年将企业推上云端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广告]赞助链接:

四季很好,只要有你,文娱排行榜:https://www.yaopaiming.com/
让资讯触达的更精准有趣:https://www.0xu.cn/

公众号 关注网络尖刀微信公众号
随时掌握互联网精彩
赞助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