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患了抑郁症,可我无意中说的话让他更绝望了
在门诊,我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
我觉得我家孩子就是性格太消极了,整天想太多了,所以才得了抑郁症。
他可能就是玩手机玩的,网瘾导致他得了抑郁症。
他最近分手了,很难过,肯定是受了这个刺激才抑郁了。
他爸妈从小就离异了,肯定是家庭不幸福、不完美导致他得抑郁症。
奇怪的是,这些患者的家属或者朋友并非专业人员,甚至都不清楚抑郁症有哪些症状,但却把患者的病因分析得“头头是道”,甚至“有理有据”。
这一波分析,不仅对患者的康复没有帮助,甚至可能对患者造成二次心理伤害,加重病情。那么,该怎么与抑郁症患者交流,怎么说话才不会刺激到ta呢?
本文结合具体的实例,指导大家该如何与抑郁症患者进行合适的交流。
当然,在交流之前,我建议大家先大致了解抑郁症是什么,然后训练一下自己耐心倾听与包容接纳的能力,最后可以结合交流技巧,给予正确的回应。
假如我的朋友得了抑郁症
情境1:认知抑郁症
朋友:我最近感觉有点抑郁。
错误回应:你有什么好抑郁的?你工资高,工作轻松,婚姻幸福……
正确回应:
答案
点击下方空白处获得答案
怎么了?你告诉我,我可以尽力帮你。
解释:
大部分人对于抑郁的认识存在偏见,认为抑郁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受到不好的刺激或者生活压力大,并在此偏见基础上提出的错误的假设:只要生活幸福就不会得抑郁症,或者提高生活幸福程度就可以治疗抑郁症。
现实并非如此,抑郁症的形成原因有很多,其中生物学因素常常是被忽略的一个重要原因,如产后抑郁、经期抑郁的产生大概率与身体生理的改变有关。作为朋友,我们能够做到的是适度理解,不进行评价。
你的朋友痛苦时,并不是想要一个解决方案,而是理解和支持。当然,最好的方法是寻求医生的帮助。
情境2:睡眠问题
朋友:这几天我睡得不太好。
错误回应:你总是躺在床上玩手机,肯定睡不好啊,少玩点手机就好了。
正确回应:
答案
点击下方空白处获得答案
具体是怎么睡得不太好?很难睡得着,还是很容易醒?
解释:
抑郁症往往会导致睡眠问题,睡眠问题不仅仅只是睡不着,也可能是睡得过多、入睡困难、睡眠不稳或者早醒等。试想一下,当睡不好的时候,我们一定会做一些轻松的事情来缓解睡不好带来的压力,身边最为轻松和方便的事情可能就是刷手机。
因此,有时候并非是刷手机导致睡眠问题,而是睡眠问题引起了痛苦,刷手机是为了缓解痛苦。
当然,刷手机不是解决睡眠问题的科学方法。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和物理治疗才是科学的方法,具体哪种方法适合自己,建议咨询医生。
情境3:活力不足
朋友:我每天都感觉好累啊……
错误回应:你做公务员的,整天就坐办公室,有什么可累的?
正确回应:
答案
点击下方空白处获得答案
要不待会我们去吃点好吃的,或者到我家,我给你做几道你喜欢的菜,聊聊你今天发生的事情。
解释:
抑郁症患者经常会出现乏力的情况,即使并没有做任何体力劳动,也会频繁表示自己很累。其实这里的“累”和我们平时说的累不是一个概念,平时的累,往往通过做一些放松活动就可以缓解,如洗个热水澡、逛街、看个电影等。
这里的“累”是指活力不足。活力不足的典型特点就是,即使通过充分休息也无法恢复的疲劳感,会导致患者像泄了气的皮球、像没有汽油的汽车,停滞不前,什么都不想做。简而言之就是身心俱疲的感觉。
情境4:活力不足≠懒惰
朋友:我每天都起不来床,一整天什么都不想干,直想躺平。
错误回应:我有时候也懒,整天躺在那儿没用的,多出去走走就好了。
正确回应:
答案
点击下方空白处获得答案
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有什么担忧的事情吗?
解释:
抑郁症会使患者出现“兴趣减退”的症状,患者会对很多事情提不起兴趣,甚至包括以前喜欢的事情,如以前喜欢打游戏,现在会变得不想打游戏;以前喜欢看书,现在甚至不想拿起书等。情况严重时,患者甚至会缺乏对基本的生理需求的兴趣,如对吃喝拉撒都没有兴趣,丧失性兴趣等。
这种表现与懒惰不同,懒惰是单纯不想做自己不感兴趣的事,但对自己喜欢的事情仍想去做。
情境5:情绪不好
朋友:我有时候会无缘无故地哭,非常难过。
错误回应:你只是心情不好,分散一下注意力,想开点就好了。
正确回应:
答案
点击下方空白处获得答案
听起来你状态不太好啊,你觉得我做些什么会让你舒服点?
解释:
很多人都会有类似的错误认识——“我们的情绪和想法是能够自主控制的”,很难理解为什么有人会情绪崩溃。
他们认为一定是想得太多或者太消极才导致情绪不好,所以经常会劝对方不要想太多或者通过分散注意力达到“不要想太多”。但如果分散注意力真的有用,患者本人早就不难过了。
切记不要说“分散注意力”“想开点”这样的话,不仅没有营养,还可能让患者陷入更深的无助。
情境6:无声的陪伴
朋友:……(沉默)
错误回应:你有什么心事,说出来吧,说出来发泄一下就会舒服的。
正确回应:
答案
点击下方空白处获得答案
怎么了?现在不想说也没事,想说的时候再告诉我。
解释:
沉默并不是抑郁症的症状表现,但沉默经常在患者心情不好、感到无助的时候出现。
很多人都会误以为心情不好是因为内心压力无处释放,平时没有宣泄的途径、憋屈导致的。因此,很多人经常劝患者要多说话多交流,把自己的苦闷发泄出来就好了。
其实,导致沉默的原因有很多,没必要去追求具体原因,作为朋友的我们应该耐心等待、倾听、不评价。
情境7:无助无望
朋友:我感觉压力好大,我太难了。
错误回应:正常,大家都一样,谁压力不大呢?
正确回应:
答案
点击下方空白处获得答案
你不是一个人,有什么困难朋友们都会支持你的,我也会帮你。
解释:
因为长期的活力不足,抑郁症患者可能连简单的日常活动都力不从心(比如没有力气去散步)。一次,两次,三次……多次无法胜任简单的活动,患者的自信心会慢慢被消磨殆尽。
在煎熬的过程中,患者会向身边的亲朋好友发出求救信号,但是往往因为不理解抑郁,亲朋好友们给予的错误回应无异于雪上加霜,患者逐渐会感觉没有人能够帮助到自己,绝望感逐渐加深。绝望到极致,就很可能会出现自杀意图。
情境8:自杀
朋友:我连游戏都不想打了,觉得活着没意思。
错误回应:你不能这么说,你的家人为了培养你成才做了这么多努力,你父母听到这话会伤心的。
正确回应:
答案
点击下方空白处获得答案
你是我最重要的朋友,也是你父母最疼爱的孩子,对我们来说,你非常重要,我们无法想象没有你的生活。
解释:
出现自杀意图往往是一个非常危险的信号,自杀风险程度需要专业的评估,当发现患者出现自杀意图时,应立刻寻求医生的帮助。作为家属的我们可以在有限的范围给予积极的支持,如帮助和鼓励ta去看医生。
大部分人在面对自杀问题时,就谈虎色变:“你怎么能这么想”“千万不要这么想”“想想其他开心的事情就好了”,这样的做法往往会忽视患者寻求帮助的意图,反而让患者更加绝望,认为没有人能够帮助自己。
因此建议1.寻求医生的帮助;2.积极回应,在医生的指导下与患者讨论自杀的问题;3.情感支持,表达作为朋友的担忧。
情境9:心理测验与症状的关系
朋友:心理测验报告上显示我是重度抑郁啊。我是不是完蛋了?
错误回应:我感觉你没那么严重啊,可能是测验不准,别在意了。
正确回应:
答案
点击下方空白处获得答案
我们还是去咨询医生这个结果是什么意思吧,咱们也不太懂。也许看上去很可怕,其实事实并非如此。
解释:
在精神科或者心理科门诊,患者们都会接受常规的心理测验。
针对性评估抑郁症状的测验,常用的有SDS(抑郁自评量表)和HAMD(汉密尔顿抑郁量表)。
这些测验只能反映最近一周的情绪状态,不能只根据这一条就判断患者为轻度或者重度抑郁症。具体的严重程度需要参考诊断标准,鉴别诊断则需要医生根据实际情况作出判断,我们不能自行轻易去判断症状是否严重,或者是否需要接受治疗等。
情境10:药物治疗
朋友:我有点不想吃抗抑郁药物。
错误回应:是药三分毒,能不吃就别吃了吧!我听说隔壁王阿姨也得过抑郁症,后来没吃药/接受了XXX偏方,就好了。改天你也试试吧。
正确回应:
答案
点击下方空白处获得答案
你吃了药之后,感觉怎么样?吃药这事我们都不懂,我们还是咨询一下医生吧,听从他的建议比较靠谱。
解释:
抑郁症虽然并非绝症,但是它具有高复发性,超过三分之二的患者有复发史,甚至17.1%的患者终身患病。大量的科学研究表明,引起复发的最主要原因就是不遵医嘱服药,包括多服药、少服药和间断服药。造成不遵医嘱服药的原因有很多,最常见的原因就是大家对药物治疗的误解,如“是药三分毒”过分夸大副作用;还有“一旦吃药抗抑郁药,就会戒不掉”过分夸大药物依赖。
现实情况是,抗抑郁药的副作用一般影响不大,并且可控,绝大部分也不会形成药物依赖,安全性高。具体的副作用是什么,取决于服用的具体药物,这里就不一一列举,建议咨询医生。
关于偏方,强烈建议大家不要轻易把自己当小白鼠。因此,与药物治疗有关的疑问,建议大家寻求医生的帮助。也许有的医生懒得向你解释,那么请选择自己信得过的医生,与其讨论。
抑郁症的反义词不是“开心”,而是“充满活力”,不要再把抑郁症单纯地理解为不开心了。抑郁症的形成原因有生物学因素,也有心理因素。它是一种疾病,我们需要科学面对,既不能美化它,也不能放大它,不要把它当作一种值得炫耀、抱团取暖的噱头,更不要把它当成一种流行趋势去互相崇拜。
如果你的朋友真的被确诊为抑郁症,请不要试图尝试使用自己的方法来“开导”他,寻求专业医务工作者的治疗才是正确的选择。
本文提供的交流指南,只是为了让我们以不二次伤害他们为前提,更有效地交流,而不是治疗他们。
参考文献
1.张佩, 夏勉. 抑郁症患者的服药依从性及影响因素[J].心理科学进展, 2015,23(6):1009-1020.
2.C. W , Lejuez, and, et al. A brief behavioral activation treatment for depression[J]. Cognitive & Behavioral Practice, 2001.
3李凌江 马辛. 中国抑郁障碍防治指南[M]. 中华医学电子音像出版社, 2015.
4.李·科尔曼.战胜抑郁症:写给抑郁症患者及其家人的自救指南[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9
5.Mathers C D , Loncar D . Projections of Global Mortality and Burden of Disease from 2002 to 2030[J]. Plos Medicine, 2006, 3(11).
6.Nicola, Lopizzo, Luisella,et.al. Gene-environment interaction in major depression: focus on experience-dependent biological systems.[J]. Frontiers in Psychiatry, 2015.
作者:爱科学的老顾
编辑:八云
一个AI
答对了几个?
本文来自果壳,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如有需要请联系sns@guokr.com
果壳正在招聘副主编、编辑、运营经理等职位,戳这里,查看更多岗位详情并投递简历。
AI等你来玩哦~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广告]赞助链接:
四季很好,只要有你,文娱排行榜:https://www.yaopaiming.com/
让资讯触达的更精准有趣:https://www.0xu.cn/
随时掌握互联网精彩
- 1 心系人民 岁寒情暖 7919812
- 2 0.01克黄金手机贴热销 金店延迟放假 7975830
- 3 律师说翟欣欣面貌与原来判若两人 7810010
- 4 2025网络视听盛典 7724044
- 5 杨紫无眉妆 7649819
- 6 李梦新春带来新祝福 7504746
- 7 南极冰山中出现失踪的前苏联科考站 7428901
- 8 柯洁 这辈子没受过这种委屈 7348873
- 9 女生徒步回老家 走了4天还没走出市 7271418
- 10 知名港星再陷财务困境 妻子绝望发文 7198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