挤爆扶梯玻璃、延误飞机正常起飞……疯狂的“代拍”该管管了!

“代拍”,顾名思义,代替拍摄。据有人“考证”,最早的一批代拍是由一些明星粉丝站运营者转型而来,最初的代拍“由爱而生”,其中有维护明星形象,增加自家偶像曝光的目的,这种稀缺资源的占取和获得也是代拍者稳固自己在粉丝圈层中地位的重要资本。之后,越来越多的职业代拍加入其中,代拍者与被拍明星间的情感联结很弱,他们的目的就是为了完成拍照—修片—售卖的一条龙任务。
代拍收入直接取决于卖出照片的张数以及接到的订单数。而每组照片的售价不仅与拍摄的角度、画质有关,更与被拍者的受欢迎程度相关,说得更直白一点,就是被拍者的商品价值。各种要素组合之下,代拍照片低的一组几十元,高的则达上千元。
收益不确定,但成本确是实打实的。除了设备投入外,大头的就是刷关进机场候机大厅的低价机票费以及其他交通费用。运气不好,代拍一次亏本也是有可能的。即便如此,仍有人不断涌入代拍这行,这固然与较低的入门门槛有关,但更重要的是,初生代代拍的转型迭代让后来者看到这个行业更大的商机以及进阶路径。
在粉丝经济这个链条上,代拍也许处于鄙视链的底端,但正是他们的运转为粉丝狂欢和“云追星”源源不断地供给“兴奋剂”,这种看似被动的曝光,于明星而言有助于维持热度和人设,于粉丝而言则是多多益善的粘合剂。所以,除非严重妨碍公共秩序,危害公共安全,或者严重侵犯个人隐私的,较少有被拍者主动站出来对代拍说不。当然,还有一部分原因是因为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身权益的成本过高。这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疯狂代拍的“探底”行为。
疯狂代拍所带来的隐患,不独在机场等公共场所的安全与秩序,还有并没有浮在水面上的个人信息安全泄露问题。可以说,这种本应被保护的个人信息标价有多低,这种贩卖就有多成熟多广泛。但在相关的讨论中,我们往往聚焦于表面喧嚣的公共场所秩序,而忽略了潜藏其下的更大隐忧,这是值得我们警惕的。
代拍,作为偶像工业、粉丝经济中一个其实并不太边缘的产业,自有其存在的土壤和需求。既然嵌套进社会网络之中,那么尊重个体隐私权和人格权,参与保护而非破坏个人信息安全就是这个群体和行业合规存在的必要条件。从这个角度来讲,整治代拍示范,不全是被侵犯明星的事儿,相关的监管部门有责任和义务介入其中,为更多人的安全提供保障。



猜你喜欢


点亮“在看”,关注新消息!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广告]赞助链接:
四季很好,只要有你,文娱排行榜:https://www.yaopaiming.com/
让资讯触达的更精准有趣:https://www.0xu.cn/

随时掌握互联网精彩
- 1 习近平同巴西总统卢拉共同会见记者 7904196
- 2 中方调整对美进口商品加征关税措施 7809197
- 3 中国巴西关于乌克兰危机的联合声明 7712246
- 4 中拉去年贸易额超5184亿美元 7617678
- 5 国补版iPhone16Pro被抢空 7522895
- 6 特朗普突然提到“统一” 台当局急了 7429087
- 7 哪吒汽车被申请破产 7332145
- 8 京东美团等外卖平台被五部门约谈 7237802
- 9 10名干部学习期间违规吃喝 1人死亡 7140978
- 10 DeepSeek回应“崩了” 7044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