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现在的研究生不会提问?

百家 作者:广东共青团 2020-08-22 10:03:35

“同学们,还有什么问题?”面对讲台上教师的提问,台下研究生鸦雀无声……这种场景,在大学课堂上相当普遍,不仅在日常课堂,在学术会议、论文答辩现场,也是常见的场景。由此带来的问题就是:为何现在的研究生不会提问?



在研究生教育大踏步发展的今天,研究生提出问题的能力(“问题力”)在很大程度上衡量着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高低。提不出问题,就是最大的问题。


对此,有学者指出,正是以教师为主导的学习模式,使学生的思维陷入“惯性停滞”状态。不过,把学生思维的“惯性停滞”责任推给某种学习模式,这实在经不起推敲。


学习模式对学生思维有影响,但不该是决定性因素。教师主导的教育方式利弊兼有,把研究生提不出问题的板子全部打在老师的屁股上,这也恐难令人信服。


新华社发(刘东岳 摄)


苏格拉底说,未经审视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同样,未经审视的研究生学习生涯也不值得一过。思维是问题之源,但这种精神活动更多属于个人事务,老师主导与否,归根结底还要看学生自己是否进入冥思状态。


不在冥思状态,无论学生在做什么,基本上还是处于经验生活世俗化和精神生活庸俗化的状态,无法达到“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的学习境界。


对于学生而言,具备从经验生活中发现问题、从精神生活中反思问题的能力,这是学术研究最起码的要求。要提出问题,需要善于将所学到的知识与所经历的生活合二为一,以应有的“问题力”审视一切。


审视经验,审视知识,这是提出问题的关键所在。无论是课堂上、讲座现场还是实习期间,学生提不出问题,在于他们低估了问题的价值。问题的实质是困惑,而困惑在于认知的超越。



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是学生超越自我、超越同学的体现。卓越的品质源于自我超越,这是学生最可贵的品质。遗憾的是,在大学校园里,学生普遍看重的是有形的成绩,而忽视了内在的“问题力”。究其原因,在于一些人的荣誉感世俗化和庸俗化了。


真正的荣誉,应该是对内在卓越品质的珍视。研究意味着创造,创造以提出问题为起点。出问题是一种智力竞赛,谁能在这场没有终点的竞赛中保持足够的活力,谁才可能变得真正的出类拔萃。


对于研究生教育而言,给提出问题的学生以必要的奖赏,以此唤醒他们的荣誉感,以巨大的荣誉感刺激学生不断提出新问题,在问题的发现和筛选中提升群体的“问题力”,这是提升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


当“问题力”的荣誉感缺席,分数和论文发表的获得感被贴上了“荣誉”的标签,有没有问题意识和能不能提出问题反而变得可有可无。此以往,学生兴趣的偏移,扼杀了他们的自由探索精神。


在这方面,不用反思经验生活,不必运用抽象思维的量化研究盛行,就是“问题力”贬值的写照。


新华社记者 张端 摄

亚里士多德说过,人不能停留在“是什么”的层面,还必须上升为“人应当是什么”的高度才能超越一般动物。研究性学习应以提出问题为最低标准,以超越自我为自豪。有进入这样的良性循环,我国的研究生教育质量才可能有质的提升。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刘海明,系重庆大学教授
编辑:星


▲关注“广东共青团”B站、抖音、微博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广告]赞助链接:

四季很好,只要有你,文娱排行榜:https://www.yaopaiming.com/
让资讯触达的更精准有趣:https://www.0xu.cn/

公众号 关注网络尖刀微信公众号
随时掌握互联网精彩
赞助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