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一到8月份,各大高校必要掀起一阵“腥风血雨”——究竟谁家的录取通知书能火出圈。
今年就由南开大学,凭借莲花种子外加动态封面,一举拿下了热搜第一。
▲ 南开大学的动态的通知书寓意“日新月异”
紧随其后的北大、清华、交大等高校也不甘示弱。你比如说上海交大就采用抽拉纸雕形式,用一个立体校园欢迎新生的到来。
▲ 上海交通大学的立体五层纸雕通知书
其实,不仅仅是录取通知书要在封面如此下功夫,就是我们平常看见的文章、书籍和杂志封面,那也少不了设计师的一番琢磨。
能拿下这个“门面担当”的设计师,不管在今天还是过去都是一个香饽饽。你比如说他——迅哥儿。
一提起鲁迅,很多人第一反应都是,一位奋笔疾书、忧国忧民的文学巨匠。但他还有个隐藏身份——在那个没有PS的年代,迅哥儿凭着自己的才华和审美,几乎包揽了自己的作品以及各大杂志的封面和装帧设计。今天就带真爱们一起看看,我们迅哥儿的设计是怎么炼成的。对于书籍封面,鲁迅最擅长的就是把各种字体玩出新花样,每一种在今天都足以让各大字库膜拜。就这个书名,就采用了双线描字体,嵌入抽象几何图案的缺口,对应着本书“从艺术规律中”的用意。再看这本《萌芽月刊》,作为文学和思想的“萌芽”,看起来也要圆圆的,萌萌的。而等到《热风》出版时,鲁迅又针对当时社会现状感到“寒冽”,以“热风”命名。手写两字“热风”,愤慨有力。
《华盖集》一出,又由《热风》的手写字转为印刷体美术字。2年之后的《而已集》,鲁迅又再次突破。从印刷体美术字转变为自由美术体,更加灵动且古雅。不仅字体变着花样来,鲁迅在设计时还会根据不同内容的呈现方式,提供一体化定制设计。而如果碰上了古线书装帧的封面,那就得是手写字体,让古雅韵味自现。
同样都是字,但鲁迅告诉我们,一个好的设计师,就是能够玩转花式字体,为每一篇内容锦上添花。除了玩字体上的freestyle,迅哥儿的画面设计也是溜到飞起。不只画面本身精细雅致,仔细品一下还会发现很多小巧思。细看后你会发现,这只活泼灵动的猫头鹰的双眼被画成了一对男女的头。这只小猫头鹰还出现在了更多地方,看它是不是在对你眨眼卖萌?
《心的探险》封面上,鲁迅则用了大量古墓门画像来做飞腾在云中的群魔,围绕书名围攻、试探,感染力瞬间增增往上涨。
《壁下译丛》是一本文艺论文集,鲁迅就用了一幅抽象画,来象征书中内容的现代性。《歌谣纪念增刊》,儿歌及研究论文集。鲁迅特意用深蓝色封面表示月夜,勾勒几缕闲云和一弯斜月,来映衬内容的诗意。童话《小约翰》,类似剪纸画般朦胧又有诗意的剪影,对应童话主题内容。
为《凯绥·珂勒惠支版画选集》而设计的宣传画,鲁迅则选取了《选集》最后一幅《德国的孩子们饿着!》进行再绘制。
而在整体的封面装帧之外,需要动画笔的时候,鲁迅也不甘示弱。他拿出小时候画《芥子园画谱》,以及学医时描摹人体器官的功底,在插画界混的也是风生水起。
我们熟悉的《朝花夕拾》,鲁迅不仅写了稿子,还上手绘制插画“死有分,活无常!”这版黑白无常,吓到你了吗?
细致的笔触,生动的表情和动作,谁看了不说一句:专业。看了这么多鲁迅的作品,你会发现他的设计,会给人一种非常硬朗的“复古”。无论是变形的字体还是图案,好像都有一种刻印般的用力感。像他给北大设计的校徽,就采用了“北大”二字的篆书,整体设计就像古代的篆刻印章。有人这样分析,鲁迅将“北”字与“大”字的篆书进行了一些变化,让“北大”两字的结构就像一个人背着另一个人,两个字又组成了一个整体的“人”,这就构成了“三人成众”,传递出“北大人肩负着开启民智的重任”的理想。同时这两个变体篆书“北大”,还有“脊梁”的象征含义,由此传达出鲁迅希望北大毕业生成为国家民主与进步的脊梁的意味。而他自己的书籍封面设计中,最优秀的《呐喊》同样也是延续着这种“用力”的古意。底色选用暗红,犹如腐败的血液。黑色方块中是书名和作者名的阴文,仿佛是刻印上去一般。最有特点的是“呐喊”两字,两个字的“口”刻意偏上,“喊”还有一个口在下,一眼望上去,目之所及处就是这三个明晃晃的口,仿若在腐朽的血色中齐声呐喊。加上刻印字体带来的用力感,只看这一页封面,仿佛就能听到书本身在万马齐喑的中国响起的惊雷。上世纪初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中国的思想界仿佛打开了大门,知识分子们把西方思想一股脑儿全介绍了进来。但问题是,这些“启蒙思想”进来中国后,很难渗入到民众的头脑中。连鲁迅自己的作品《故乡》,有人拿给他母亲看,鲁迅母亲看完之后也不过是说,没啥好看的,这不就是乡下的事吗。面对启蒙运动的上不通下不达,鲁迅很是心忧。写的再多,想要传达的人看不懂也不行。所以在文字之外,鲁迅还想到借助于表现更直接,感染力强的画面去发声。身为汉画像砖及版画艺术发烧友,鲁迅立刻想到了这种中国延续了千百年的表现方式,刻印。从汉代的画像砖开始,再到唐代兴起的版画,中国的刻印艺术一直在世界处于领先地位。用鲁迅自己的话说,这种艺术风格非常的“深沉雄大”。相比较于纸上作画,雕琢更有“金石气”,换句话说,你更能感到那种强度和力量感。所以鲁迅不光在自己的设计风格中极力体现这种用力的“古意”,还以一己之力引领了中国版画的“新木刻运动”,让这种刻印艺术真正变成具有强烈感染力的艺术作品。▲ 江丰·《码头工人》1932年,木刻版画,中国美术馆藏胡一川《到前线去》1932年,木刻版画,上海鲁迅纪念馆藏▲ 李桦·《怒吼吧!中国》1935年,木刻版画,中国美术馆藏就这样,在那样一个风雨飘摇的沉闷社会中,鲁迅一边自己以笔为枪,写尽现实,但也唤醒力量。一边带领着他的艺术家小友们,以画为矛,刻尽痛苦,但也雕琢希望。我们今天看鲁迅,总会集中在他的文学地位,集中他的各种标签之上。这其实窄化了他,没有完整展现他的才华。而除却历史加给他的标签,真正看到他的作品,你才会明白,文学家、艺术家、思想家……其实都无法定义他留给后世的价值。而这其实换到任何一个为人类做出极大贡献的大师也是一样。
▲关注“广东共青团”B站、抖音、微博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广告]赞助链接:
四季很好,只要有你,文娱排行榜:https://www.yaopaiming.com/
让资讯触达的更精准有趣:https://www.0x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