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把产品卖给新用户?先得过这5大关!

百家 作者:管理智慧 2020-08-02 08:34:11

市场中的产品数不胜数,每一款都想成为爆品,而最终能走进消费者心里并“红”起来的少之又少。另外消费者的需求偏好又在不停的变化,一款产品想要打动、取悦消费者的难度也越来越大,但终究是有一定的方法可以提高成功率。

作者:黑色南瓜

来源:谷仓学院(id:gucangchanpinjia)

前几天,知乎上有个热门话题,“我们只能惯着驾校教练吗?”
 
我截图的时候是688万热度,后来再看时,该话题已经是热榜第一,1939万热度。

 
话题里面的答主大都在控诉自己的教练,说他们有骂人的,有吃拿卡要的,有不会教的,有乱收费的,总之怨气十足。
 
这些怨气贴背后,其实是一个供给和需求的匹配问题。

考驾照是刚需,而用户的居住地又限制了供给。当地一般就几家驾校可以选,只能矮子里挑将军。
 
这是驾校行业的“运气”,它们不用付出太多就能源源不断的获取用户和收入。但也很讽刺,就是用户消费后没什么好评。
 
而对于新消费的品牌方来说,如果敢像大部分驾校这样做,第一年就可以关门。
 
现在的用户,选择多,想法多,获取信息的渠道也多。想取悦他们,还是得按规则来。

什么样的规则?

认知,兴趣,评价,试用和采用。

这五个步骤是产品采用过程,只有把这个过程打通,才能获得源源不断的消费者。
 

1


认知:一回生,二回熟

七回就成“自己人”

 
推广产品的第一步是认知,用户得知道江湖上有你的这么一号产品,才可能把你的产品加入购买决策中。
 
产品认知过程和交朋友有些像。如果做不到一见如故,就只能靠次数累计。
 
营销圈盛行“七次法则”,就是要想让潜在用户买你的产品,至少得在他们面前曝光7次。
 
怎么判定7次呢,比如说某护肤品,全面推广告,当你打开微信、微博、小红书、抖音等APP,都能刷到同一个品牌的广告,那很快就能凑齐7次,进入下一个环节。
 
另一种打法,是把某办公楼的电梯广告包下来,比如某某旅拍,会在电梯里反复播放自己的“婚纱照去哪拍”广告。

按照大家每天上下班至少用2次电梯算,只要4天就能刷够7次。如果中午下楼吃饭,多用2次电梯,那只要2天就刷够7次。
 
我没有说这是哪个旅拍品牌,但如果你已经知道了,你可能就是“被7次”的潜在用户。
 
除了电梯轰炸这种简单粗暴的打法,“七次法则”还有更雅的应用。
 
比如某某支付公司,做的是to B业务,也需要曝光。那么该公司的创始人,就去给各种财经类书籍做序。
 
各企业的高管们在阅读财经书籍的时候,就会渐渐发现,怎么这几本书作者不一样,但是序者是同一人?这人是做什么业务的?

就这样,该名创始人的名字,和他的支付公司就从财经书籍里,走进潜在用户的认知。
 
还有一些公司,在最开始就想突破七次法则的限制,所以给自己取一些简单好记的产品名或者是品牌名。
 
大量以动物为词根的品牌词语已经濒临灭绝,好听的、好记的都已经注册了。

原因很简单,听到名字就能想到画面,快的话可能一两次就有印象。
 
而如今私域流量这么火,也是因为在输出认知上能占大便宜:只要潜在用户能看到你7条优质的朋友圈,就算熟悉了。直接进入下一关。
 

2


兴趣和评价:

用户的注意力在哪里,你就去哪里

 
等完成了初步认知,就进入下一个阶段:兴趣和评价,深度评估这款产品。

但是得注意,这个阶段是最为被动的阶段。
 
品牌方无法主动找到用户,告诉他们自己的好。品牌方能做的,就是在各个地方留下好的痕迹,让用户自己寻找。
 
兴趣和评价,有一个很应景的画面:

当你想请朋友去新餐馆吃饭,回忆起前几天不断听到的一家餐馆,于是就到点评类APP去查看该餐馆的图片,好评和差评。

 
在这个阶段,潜在用户需要自己回答几个问题:
新餐馆有什么亮点?
和之前去过的餐馆比,有什么优势?
大家都喜欢新餐馆什么方面?
新餐馆有什么致命缺点?

在解题过程中,品牌方无法主动发力,只能靠之前留下的各种信息和痕迹产生影响。
 
这也意味着,品牌对信息没有完全的控制力。

如果有愤怒的用户留下长长的差评,或者是媒体上的负面新闻,都会影响到潜在用户的判断。
 
还有就是,现在用户所喜爱的搜索方式差异较大,如果他们在惯用的搜索平台没有找到太多的好消息,这个朋友也交不成。
 
最早期的时候,做品牌推广,需要有个自己的网站,再有个百科。
 
后来有了两微一抖的概念,即微博,微信,抖音。
 
然后小红书起来了,B站起来了,越来越多的新平台起来了。
 
该如何选择自己在哪些平台发力呢?
 
一个原则:用户的注意力在哪,就去那里建站。
 


3


试用:让你的产品有“表现”的机会


认知、兴趣、评价…
 
其实在品牌方真正有机会主动接触消费者时,后者已经自己完成了以上三个阶段,也形成了一些印象。
 
品牌方得把握机会,在试用阶段好好表现。

如果试用环节体验好,就购买,甚至变成长期用户,就是板上钉钉的事情。
 
超市里的免费面包,化妆品柜台的免费试装,服装店里的更衣室,都是在试用阶段发力。

但是对于缺乏实体渠道的线上品牌,试用就需要花更多心思。
 
线上品牌需要从自己的产品线里精挑细选,选出一款适合“试用”的产品。
 
怎么理解?
 
这款产品,首先要不犯错,其次要容易出效果。
 
拿护肤品举例,护肤品产品有个特点,就是容易因各种原因,会让使用者的脸上有类似过敏的反应。
 
这有可能是护肤品里的防腐剂导致的,有可能是原料导致的,也有可能是用户本身皮肤状态不好,还有可能是用户因其它东西过敏,误以为是护肤品过敏。
 
可是,用户不会分那么细致。他们的判断是,我用了你的产品,脸上痒,那我就拉黑你的品牌。
 
Game over。
 
回到品牌方这边,想最大程度避免用户拉黑的情况,就是选不会犯错的产品。
 
护肤品导致皮肤过敏,往往和护肤品在脸上停留的时长有关。
 
在众多护肤产品中,面膜产品是停留时间比较短的,大概只有10-20分钟,洁面产品则更短,就几十秒。
 
所以,这两种类型的产品,就成为最合适的试用品。
 
再来看出效果,面膜和洁面的短期效果也很明显。前者是敷完就显得水亮,后者是洗完就显得干净。
 
而且它们在价格上一般也是整个产品线里偏低价的,适合新用户最开始的尝试。
 
每个产品线,都可以按照这个规律去寻找最适合拿来试用的产品,不犯错,出效果,拿下用户。
 
对于特别昂贵的产品,也可以试用。
 
比如特斯拉电动车,一台车大几十万。销售会带着客户试驾,在让客户驾驶之前,销售会先开上几分钟,把加速踩到底,让客户享受一下特斯拉的推背感。
 
好感度上来,买车或者好口碑也就顺理成章。
 
试用,是很多品牌的胜负手。
 

4


采用:扫开用户心理阻碍,买买买

 
经历了千山万水,潜在用户终于要做决策了。
 
买,还是不买?
 
经过之前的几个阶段,用户是有购买意图的,但是会被其它因素所阻碍,大都是钱的问题。
 
购买公式也就变成了:
 
购买决策 = 购买意图 - 心理阻碍
 
如果能把心理阻碍清零,那购买意图就直接变成购买决策。
 
汽车行业特别擅长清除心理阻碍。
 
在2008年经济不好的时候,现代汽车在美国推出了一个失业退车计划:如果车主买了车之后因为各种原因失业,可以无成本退车,把车换成钱。
 
那些担心经济危机影响收入的车主,有了这个保证之后欣然下单。在这个计划执行一个月后,现代索纳塔的销售上升了85%。
 
在2013年,经济又不太好了,雪佛兰学了这一招。他们说,买家买了车之后,只要里程低于4000英里,以及车辆本身没有损坏,就可以在60天内退货。
 
同样的思路横跨不同行业。
 
某线下课程会说,如果你觉得没有学到什么知识,可以无条件退款。
 
天猫会说,大部分商品可以七天无条件退货。
 
某餐厅会说,哪道菜不好吃,就退钱。
 
这些退货退款政策,都是在扫开用户的心理阻碍,谁先扫开,谁先收钱。
 

5


用户慢慢走,品牌耐心等

 
五个步骤写着简单,但真正做起来,每步都有大学问。
认知是让用户知道你的产品;
兴趣是让用户寻找你的产品信息;
评价是让用户认真考虑要不要用你的产品;
试用是让用户体验你的产品;
采用是让用户决定长期用你的产品。

这五个步骤一环扣一环。虽然有很多套路可以用,但最重要的还是以诚待人,把自己能做的环节做好,剩下的交给用户来判断。(本文完)

《新用户思维》原创热文推荐:
 你这么坚持品质,为何还是止不住客流下滑?
 盲目跟从带货,是企业对直播最大的误解
 私域流量的终极奥义:不在流量,而在于人!
 疫情之下着急要做新零售,98%的企业老板都弄错了!
 营收破260亿的海底捞,如何破单店负增长的困局?


产品好只是基础

营销做好才能制胜


点击阅读原文,立即报名!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广告]赞助链接:

四季很好,只要有你,文娱排行榜:https://www.yaopaiming.com/
让资讯触达的更精准有趣:https://www.0xu.cn/

公众号 关注网络尖刀微信公众号
随时掌握互联网精彩
赞助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