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本书环游地球︱以色列/巴勒斯坦:《新约全书》
丹穆若什教授的《八十本书环游地球》,既是重构世界文学的版图,也是为人类文化建立一个纸上的记忆宫殿。当病毒流行的时候,有人在自己的书桌前读书、写作,为天地燃灯,给予人间一种希望。
第七周第二天
以色列/巴勒斯坦 《新约全书》
古代近东的各种文化之间尽管有各种冲突,还是有很多相似之处,包括相近的书写文化。《圣经》中的《雅歌》,与埃及的爱情诗歌、诺亚的故事以及衍生出诺亚故事的美索不达米亚的洪水叙事之间,其书写系统各有不同,却有着互相重合的文学传统。作为辨识其中蕴含的近东身份的索引,我们不妨看看第一人称的“我”,在阿卡德语中是anakum,在埃及语中是anek,在希伯来语中是ani,在阿拉伯语中是ana。
以色列人在巴比伦人、埃及人、亚述人和波斯人一波一波的入侵中成功地保存了自我,但是,耶稣诞生以后,以色列人又面临着一种新的挑战:希腊文化的软实力,而且,这种文化还得到了日渐扩张的罗马帝国的军事力量的支持。到公元前二世纪,埃及的犹太人需要将《圣经》翻译成希腊文,到耶稣时代,在新建立的罗马帝国的犹太省里,至少在上层阶级中,希腊语的使用人数已经超过了希伯来语和阿拉姆语。
我前往希律大帝(Herod the Great)公元前30至公元前20年建造的俯瞰死海的宫殿加堡垒马萨达(Masada)时,亲身体会到了希腊-罗马文化的诱惑力。
![](https://imgs.knowsafe.com:8087/img/chayuqing/2020/7/7/44cf14029b0a6a58f211ed9ef2d6be4c.jpg)
![](https://imgs.knowsafe.com:8087/img/chayuqing/2020/7/7/80e119a4b1f588c065bcdb137d0a757a.jpg)
![](https://imgs.knowsafe.com:8087/img/chayuqing/2020/7/7/6d3c6979cab1c7c403be707cf66885fc.jpg)
如果以色列人不得不与其他当地居民(那些迦南人、赫梯人、阿莫里人、佩里兹人、希维特人和上帝在《出埃及记》中警告过的耶布斯人)分享应许之地,那么,使徒们也可以在新近全球化了的耶路撒冷传播有关他们的新信仰的信息。正如《使徒行传》中所叙述的那样,“从各国回来的虔诚犹太人,当日都在耶路撒冷过节”,还有越来越多的外族人。上帝使约瑟能够用希伯来语和埃及语释梦,但是,在五旬节时,上帝还赋予使徒们可以被所有语言理解的奇迹般的能力(《使徒行传》2:5-11):
当他们听见门徒在说各国的方言,都大大吃惊,说:“真是不可思议了。这些不是加利利人吗?怎么会说起我们的话呢?我们这里有帕提亚人、玛代人、以拦人、美索不达米亚人、犹太人、加帕多人、本都人、小亚细亚人、弗吕家人、旁非利亚人、埃及人、近古利奈的利比亚人、从罗马来的犹太人和改奉犹太教的外族人,还有克里特岛的人、阿拉伯人。我们这么多不同地区的人,都听见他们用我们本地的语言,颂赞上帝的伟大哩!
(译者按:《圣经》原文及诗歌均采纳了国际圣经协会《当代圣经》1996年8月第五版中的译文)
以希腊语为中介,《新约全书》的作者们可以面向整个世界讲话。
这个新机会给文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向全球听众讲述本地故事?对当今的作家来说,这是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尤其是如果他们身处外围地区、不能假设其他地方的读者对土耳其或泰国的文学和历史有任何背景知识。《新约全书》是从外围地区为更广阔的世界而写作的最早范例之一。例如,正是这些不断变化的听众,使得耶稣在十字架上那些令人震惊的遗言逐步被人重写。
《马可福音》(和随后的《马太福音》)引用了耶稣用希伯来语讲出的话语,然后翻译成:“‘Eli, eli, lema sabachthani?’意思是,‘我的上帝,我的上帝,为什么离弃我?'”(《马可福音》15:33)现代读者经常把这些话当作对生存绝望的呐喊,但马可断然不会认为耶稣会怀疑上帝持续的存在。就在他在客西马尼园被捕之前,耶稣预言了他必死的时刻,他感到悲伤和激动,但他只向上帝祈求:“祢什么都能,求祢把这杯撤去吧,可是不要照我的意思,只要依照祢自己的旨意。”(《马可福音》14:36)马可在记录耶稣在十字架上的遗言时,希望他的读者认识到,它们是文学意义上的引文。耶稣是在引用《诗篇》第二十二章:
我的上帝啊,我的上帝啊,你为什么抛弃我?
你为什么不帮助我,
不听我的哀号呢?
啊我的上帝,我日夜不停的哭泣,
哀求你的帮助,
却没有回应。
传统上,这首赞美诗被解释为祷告,大卫在他的儿子押沙龙企图篡夺王位时,成功地求得了上帝的保护。诗人在表达了他的痛苦之后,立刻祈唤上帝坚定不移的援助:
然而,祢是圣洁的,
我祖先的赞美环绕着你的宝座;
他们信靠祢,
祢也解救了他们。
祢听见他们呼救的声音,
就拯救他们;
他们寻求祢的帮助,
就不致失望。
由于近东的诗歌往往是以第一行诗而为人所知,我们可以推断出,耶稣是在背诵整个诗篇,在痛苦中安慰自己。从第一行开始,犹太听众便会立即会对这一点心领神会,就像今天,如果有人说“小洞不补 ……”,就知道听的人马上会条件反射地跟进“大洞吃苦”。
很好;那么,《路加福音》呢?耶稣最后的遗言在情感上不再那么烦恼:“我将我的灵魂交在祢的手中。”(《路加福音》23:46)然而,这种改变并没有压制生存恐惧,而是反映了福音的听众在不断扩大。路加写作比马太晚大约三十年,他的福音选取的角度是写给一个希腊朋友、“最出色的西奥菲洛斯”(Theophilus,爱上帝的人)。路加面向的是犹太人和外邦人的混合听众,他知道,他的外邦人读者不会领会引用《诗篇》第二十二篇的意义。于是,他让耶稣引用了另外一首诗篇,诗篇里有一行,可以脱离上下文,而不至于引起误解(《诗篇》31:1-5):
主啊,我在祢里面寻求庇荫;
求祢不要让我蒙羞;
以祢的公义拯救我!
求祢赶快答应我的呼求,
俯身垂听我微声的恳求!
求祢做我的磐石,我的堡垒;
为了荣耀你的名,求祢指示引领我。
祢把我拉出仇敌所设的陷阱,
因为只有祢是我的力量。
我将灵魂交托给祢;
信实的上帝,祢已经买赎了我。
二十年后,《约翰福音》甚至根本就不去寻找《圣经》中的引文,而只是让耶稣说:“成了!”(《约翰福音》19:30;人们通常将它翻译为“完成”,可能会错误地暗示该束手就擒了;而耶稣在希腊语中所说的是“Tetelestai”,表明达到了目标,即telos)约翰仍然时不时地引用希伯来《圣经》,但仅仅是早期福音书作者引用量的一半,而且,他经常为外邦读者添加解释。 他的重点是耶稣的一生和教导对各地所有读者的重要意义。
耶稣只死了一次,但在《福音书》中,他的死本身以三种不同的方式重生:第一种是对犹太教内部的决定性干预,最后一种是我们可以称为约翰的普世文学。而在这两极之间,路加在撰写一部立足本地的作品,该作品的结构,使之既可以在本地阅读,也可以在外邦阅读——这是当今世界许多作家所追求的解决方案。在《路加福音-使徒行传》中,路加叙事的两端,从一端的拿撒勒的耶稣,延伸到另一端的罗马的保罗,在《使徒行传》的结尾处,保罗“租了一所房子,在那里住了两年”,在世界上最伟大的帝国的心脏地带,向所有来者大胆地传扬耶稣的教导。保罗是将基督教转化为世界宗教的关键人物;至于路加,他在为地中海世界的众多读者而写作的同时,也写出了第一部可以被称为世界文学的作品。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广告]赞助链接:
四季很好,只要有你,文娱排行榜:https://www.yaopaiming.com/
让资讯触达的更精准有趣:https://www.0xu.cn/
![公众号](/static/img/ewm.jpg)
随时掌握互联网精彩
- 1 海岸线上的绿色“国宝” 7970954
- 2 奥斯卡评委喊话饺子导演 7903312
- 3 男子奔丧后精神异常认不出妻儿 7881532
- 4 希望田野奏响春耕春管“交响曲” 7713141
- 5 《美队4》首日票房不及《哪吒2》零头 7669322
- 6 《哪吒2》破百亿 小区摆千人坝坝宴 7554318
- 7 湖南卫视惊喜重映《哪吒闹海》 7491636
- 8 32岁病逝女博士本已开始筹备婚礼 7380858
- 9 吴镇宇不解只一味用脸骂人 7205213
- 10 高梓淇的无力感溢出屏幕了 7192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