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逼孩子了,不是人人都能成为易烊千玺

百家 作者:新周刊 2020-06-20 09:18:35


绝大多数人都注定成为普通人。是承认自己是个普通人,承认自己的孩子也是个普通人,没什么不好的。


当一位编剧在《少年的你》首映礼现场对易烊千玺说“你是一个演员,不是一个偶像”时,台上的他,先是愣住,然后眼圈泛红。

从当初那个辗转在各才艺培训班的5岁男孩,到如今被千万粉丝追捧,势头横扫娱乐圈的国民级偶像,易烊千玺一路披荆斩棘,无论是综艺还是影视,在每个领域,他都打出了一把王炸。

天资与皮相固然是他成功路上的金钥匙,但更吸引大家的,是他那远远超出年龄的沉稳。

《长安十二时辰》中,他饰演了“看似清高孤傲,实则胸怀天下”的少年李必。这一角色,与少年成名的他有着某种共通之处。

当《面对面》栏目的主持人问他,你有没有想过以自己的流量,哪怕只是一个眼神、一个表情,都一定会有人来看?易烊千玺慌忙摇头:“我如果穿上道袍,手拿着拂尘,去做这种偶像表情的话,可能最后我自己都会看不下去。”


正是这种不浮躁,踏实做事的个性,使得他在《少年的你》中的表现,堪称惊艳。

19岁的他凭借在此片中的出色表演,提名最佳男演员奖,并夺下金像奖最佳新人奖,成为了历史上第一个拿下这一奖项的内地男演员。

用摄影师陈漫的话说,中国五千年文化里边一直遵循的仁义礼智信,在他的脸上都能找到。这样优秀的男孩,谁会不喜欢呢?

知乎上,有网友提问怎么给孩子取一个跟易烊千玺有关的名字,说希望自己的孩子长大也能成为他这样温柔有礼貌的人。

或许,在众多“妈妈粉”眼中,他不仅是一个优质偶像,更是自己期待的未来孩子的模样。

有些妈妈,为了让孩子能够早早“赢在起跑线上”,已经开始疯狂报名各种培训班,“易烊千玺可以,XX可以,我的孩子一定也可以”,这几乎成为了这些妈妈心中坚定的信念。

但是,妈妈们,并不是所有孩子都能被逼成易烊千玺啊。



为什么是易烊千玺?


儿子小小年纪获得如今这样的巨大成就,并不是易烊千玺的妈妈当初所能够想象的。


她虽然一直告诉儿子“要做个与众不同的人”,但她对易烊千玺未来的规划,无非是“开个舞蹈工作室,我在前台帮忙打理打理”。


在《熟悉的味道》这档节目中,主持人李咏问千玺妈妈:周围人是不是觉得你很风光?因为你有一个风光的儿子。


她答:但应该没有几个人经历过我和千玺之间的东西,真的很辛苦。


为了让孩子能够与众不同,从易烊千玺儿时起,她便一个人在北京全职照顾易烊千玺,把除去基本家用的其他钱都用在对易烊千玺的培养上。


儿时的易烊千玺,不光学习了不同舞种的舞蹈和乐器,甚至还有魔术和变脸。


当李咏带易烊千玺的妈妈回到了当初易烊千玺学习舞蹈的地方时,回忆一下涌上了她的心头:“那时我们从住的地方坐公交车过来,差不多要两个小时。”



年幼的易烊千玺,经常要在公交车后座换好衣服,吃好饭。晚上练完舞蹈后,常常赶不上末班车,母女俩就要辗转搭地铁回到位于郊区的家里。


小小年纪的他并不懂得这样做的意义。“我那时觉得,为什么要上这么多(培训)班?”


妈妈所说的“与众不同”是什么,自己努力拼命是为了什么,长大了要做什么,他的心里有过许多问号。


但那时的他能做的,就是好好听妈妈的话,做好能做的一切,不断向前。


妈妈知道他生性腼腆,在上舞蹈课时,她会特别叮嘱老师把易烊千玺拎到前面来,“不然他会一直往后缩。”



夹杂着汗水与艰辛,易烊千玺自己成全了自己。


虽然还没有达到易烊千玺这样的成就,但很多其他的小童星,也通过各种节目走进了大众的视野。


湖南广播电视台的《小戏骨》栏目,在全国首创"小孩演大剧"的模式,一帮“00后”像模像样地表演经典影视作品中的经典人物,其中很多小演员的表演十分传神,一度在网上引起热议。


或许正是这些家庭背景普通的童星的星路在外人看起来如此顺畅,既给了培训班现成的广告语,也让不少家长替孩子做起了“童星梦”。



盛行的培训班,缺位的家庭教育



“出名要趁早”,做“童星梦”的人越来越多,“造梦”的人,也就越来越多。

在中国,少儿艺术培训班有多火?

根据智研咨询发布的《2018~2024年中国少儿艺术培训教育行业市场专项调研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数据显示,我国现有少儿艺术培训机构7000家左右。据该报告估算,2020年该市场的规模将会有1316亿元。

很久以前,我们印象中的课外培训班还只是各学科的辅导班或是唱歌、绘画等兴趣班,而现在,培训班的变种——“童星/演艺培训班”,已经在悄悄开始变成主流。

在“TFBOYS”成名的重庆,大量的“童星/演艺培训班”,吸引着无数希望孩子成龙成凤的家长。

从海选、面试到培训、签约,这些培训班的流程,看起来已经非常成熟。

这些培训班,给家长们营造了一个星光熠熠的梦境,梦境里,财富和名气在向他们招手。

但是,纵观娱乐圈,有几个明星是真的靠培训出来的?

不少头脑一热的家长,娱乐新闻没登上,反倒是上了社会新闻。

去年,央视《第一时间》栏目就报道了这样一则新闻。

打着电视台海选小演员的幌子,上海某培训机构的销售人员邀请储先生带着女儿去参加面试。通过面试和简单的复试后,该培训机构直接与其女儿进行“签约”。随后便以拍电影需要赞助费为由,收取了储先生1万3千元的费用。


同样签约这个系列微电影的家长不在少数,然而过了大半年,演艺公司却始终没能履行当初“100%播出”的承诺。

被所谓“童星培训机构”骗的人并不在少数。

但如果没有被骗,如愿当了“童星”、“童模”,就意味着一切都向着好方向发展了吗?

还记得去年被妈妈踹了一脚的童模妞妞吗?

当事人出来回应自己平时并不舍得打女儿,当时只是因为天快黑,担心她往路上跑,才踹了她一脚。


但很快,网友放出了据说是这位母亲之前在摄影基地用衣架打女儿的视频。

看了这样的事情,觉得气愤吗?

在号称“中国童装城”的织里,这样的事情每天都在上演。

“带孩子在织里拍3年,就能挣到家长一辈子挣不到的钱。”

为了能让孩子更配合,出更多的片,赚更多的钱,打骂孩子简直是家常便饭,更不要提这些孩子所牺牲的休息和睡眠时间。

而另一些不是把孩子当成“摇钱树”,真心想要孩子得到发展的家长,却单方面对孩子寄予了太大期望,不考虑其兴趣和自身条件。

我们听过、见过太多这样的故事。

北京卫视的节目《老师请回答》上,有一个小女孩,从小开始在妈妈的推动下学习舞蹈。6年的学习时间,各种演出机会都会去尝试。

几年功夫,一家人为了培养她,已经投入了差不多五六百万。


然而当节目组请来专业的舞蹈老师时,老师却说,这个孩子要走专业路线非常难。这条路,全世界好几万孩子里,最后只能选出那么10个。

很多人觉得,易烊千玺成了,朗朗成了,柯洁也成了,我们同样付出,怎么就不能成?

可你要知道,每颗冉冉升起的星星背后,都有无数颗星星淹没在黑夜里。

他们的成功,是很多因素叠加的结果,实在是一种极小概率的幸运。

这背后,既有孩子自身的天赋和努力,也有整个家庭的牺牲,更有命运之手的无形操控。

易烊千玺就曾在节目中说,舞蹈班的老师夸他有天赋,他刚开始不信。但后面发现同样的动作,他确实比其他小朋友学得快,跳得好。这给了他学下去的信心和乐趣。

而且,他妈妈当初的目标并不是要让他去当明星,赚大钱。她只是希望儿子能学些技艺,以后好生存。并且,她一直无微不至地陪伴在易烊千玺身边,有时为了儿子能学得更好,她甚至也会去报同样的班。

所以我们看到,易烊千玺成名后,提起母亲时常说,“我妈真的很辛苦”,是因为这个母亲,没有把孩子扔到培训班了事,而是跟他一起进步,培养孩子的同时,自己也在跟着孩子一起成长。

易烊千玺写给妈妈的信。

但很多家长一旦开始对名利、成功有了执念,就极容易把教育变成一场赌博。

用孩子的童年和身心健康,去赌一个根本看不见的、连许多大人都根本达不到的未来。

很多80后,90后,小时候都曾有过和小伙伴闲逛到太阳落山,完全没人检查作业的时光,可为什么当他们成为了家长,却不肯给自己的孩子同样轻松惬意的童年?



“当下的快乐”与“未来的成功”


有时,这不全是家长的错。

根据《育儿经济学》一书的发现,美国和中国的父母越来越权威、专断,“育儿战争”日益激烈。

家长们的主要压力和焦虑,还是出于对孩子未来能不能吃饱饭的担忧。

美国科学院院士罗伯特·帕特南曾指出:“上世纪50年代,所有的孩子无论出身,都能获得体面的人生机遇。当时美国的社会经济壁垒处在一个多世纪以来的历史最低点,其经济和教育高速发展;收入平等程度较高;邻里和学校内的阶级隔离维持在低水平上;出身社会下层的孩子们有着充足的机会去攀登社会经济的上行阶梯。”

但到了21世纪,富家子弟和穷苦孩子所面临的人生机会已经有了天差地别。

还记得豆瓣高分纪录片《人生七年》吗?


导演Michael Apted从1964年开始,每隔7年拍摄一次,跟拍了14个来自英国不同阶层家庭的孩子从7岁到63岁的人生。

我们可以看到,精英阶层的孩子从7岁开始,观念就与穷孩子不同。当他们说出自己未来想上牛津、剑桥时,穷人家庭的孩子甚至还不知道大学是什么。


跟着纪录片的镜头,我们看到,精英阶层的孩子们,按着小时候计划的道路,进入名校,拥有成功的事业,他们后代的人生也几乎就是他们的人生翻版。

穷苦家庭的孩子,除了一个男孩考取牛津大学,成为大学教授外,其他人无一例外,都没有冲破社会阶层的壁垒,继续着父辈的贫苦生活。

《英国卫报》说:“在曼哈顿抚养孩子是达尔文式斗争。”

在中国抚养孩子,同样如此。

幼升小、小升初能否升到好学校;大学毕业后能否找到好工作;工作结婚后能否在大城市买房安家......

正因为我们谁也无法预知现在的00后、10后将来要生存在什么样的环境,面对什么样的挑战,因此看到了各种各样的培训班,便像抓住救命稻草一般,只要能让孩子多一项技能,他未来或许就会好过一点。

但是你怎么能确定自己的焦虑和紧张是未雨绸缪,而不是杞人忧天呢?

社会的竞争固然日益激烈,但历史上的哪一代人,不是在充满竞争的社会中生存下来的?包括已为人父、为人母的我们,就算没有成为社会精英,不也仍旧好好地活着?

有人说,宁愿让孩子牺牲一下“当下的快乐”,去换取“未来的成功”,但是你定义的成功,会不会过于狭隘?

是不是还只局限在有钱,有名,出人头地?

还记得当年的童星林妙可吗?

2008年,才9岁的她,就站上了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对着几万人唱《歌唱祖国》。


然而还没来得及好好享受这份喜悦,她就陷入了“假唱风波”。

自此之后,虽然她进军娱乐圈,参演了一些热播剧,但大家却越来越反感她,提起她,都是嘲笑多过肯定。

而她接受采访时摇头晃脑,又“老练”又做作的姿态,以及她接连落选中央音乐学院和北京电影学院的事,都使她成为大家嘲笑的对象。

看着已经成年但仍旧像个小孩子一样在镜头前摇头晃脑的她,你觉得可笑吗?


我感觉到的是一阵惋惜和悲哀。

2008年那个9岁的孩子,人生本来有无数种选择。但在毫不知情地情况为导演的错误决定买单后,她的家长并没有让她激流勇退,而是让她继续在成人世界的名利场上周旋。

那个叫作“童星林妙可”的面具,她戴得太久了,直至成年,都没有摘下来。

你或许以为林妙可只是个极端的个例。

但看看我们周围,从来不乏这样的孩子:他们说话世故,眼里没有一点孩子的天真;他们没有自我,将老师、家长对他们的期待当成自己的唯一目标;他们做出大人喜欢的乖巧姿态,以此来讨好这个世界......

想想这些例子,你还会觉得做个普通人,就是失败的吗?

特曼资优研究表明,就算是小时候比较聪明的孩子,长大后也都从事了普通工作。

既然绝大多数人都注定成为普通人,那与其处心积虑想让孩子变得成功,不如努力让他变得幸福。

哈佛成人发展研究指出:决定人一生幸福最关键的因素就是有爱的人际关系。

在我看来,家长们首先要做的,是承认自己是个普通人,承认自己的孩子也是个普通人,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没有功利心地帮他培养一个兴趣爱好,并教会他努力而善良地生活。

从一个不焦虑、温暖有爱的家庭走出来的孩子,就算没有成龙成凤,他的人生,又能差到哪里去呢?



推荐阅读图书



直击“中国式起跑线”,引发热议的现象级教育系列小说“中国教育四重奏”由《小别离》《小舍得》《小欢喜》《小痛爱》四本书组成,聚焦幼升小、小升初、中学生留学、高考,以及爱的教育等问题,全景式再现中国教育现状,通过揭示教育痛点,唤醒我们因随大流而麻木的神经,进而洞察得与舍,把关注的重心重新落回孩子身上,暖心又励志。著名作家余华、毕飞宇、麦家、张欣、郝景芳,北京大学教授陈晓明,著名出版人袁敏和著名教育专家孙云晓联袂推荐。根据《小欢喜》《小别离》原著改编的电视剧引发收视热潮。全民讨论,根据《小舍得》改编的电视剧正在拍摄中。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即可进入花城微店!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广告]赞助链接:

四季很好,只要有你,文娱排行榜:https://www.yaopaiming.com/
让资讯触达的更精准有趣:https://www.0xu.cn/

公众号 关注网络尖刀微信公众号
随时掌握互联网精彩
赞助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