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怎么来的?这五位院士曾联名向总理建议
◎ 科技日报记者 雍黎 通讯员 关耳
今天(6月13日)是我国第四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全国各地正在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和自然遗产公众科普活动。这个颇具意义的日子是怎么来的?背后又有什么样的故事?西南大学档案馆一份珍贵的书信档案(电子版)讲述了这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
“国家原来设立有文化遗产日,加上自然遗产并整合成一天,是我市南川区早在2015年首先倡议,西南大学袁道先院士发起并联名多位院士向总理建议,最终被采纳而设立的。”西南大学档案馆副馆长郑劲松展示出一份刚复印的书信档案介绍。
郑劲松展示书信档案。
袁道先院士发起,重庆南川区首倡
原来,这个节日的设立还是金佛山自然遗产资源所在的重庆市南川区首倡,更与经常在金佛山科考的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袁道先教授密不可分。
年逾八旬的袁道先院士发起,联名陆军军医大学(原第三军医大学)程天民等总计5名院士,向李克强总理写信提出建议,迅速获得批准,一个特殊的日子就这样诞生了。
金佛山位于重庆南川区东南部、地处云贵高原边缘向四川盆地过渡地带,生物种类繁多,地质地貌奇特,文化积淀深厚,旅游资源丰富,素有“生物麦加、植物基因库、东方阿尔卑斯、南方如初佛地”等之称,先后获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国家森林公园、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等多项桂冠,但获得“世界自然遗产”桂冠却颇为不易。
袁道先院士介绍,2007年 “中国南方喀斯特”第一期(重庆武隆、云南石林和贵州荔波)成功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南川金佛山“不甘落后”,于2012年6月开始申遗,当年10月15日取得中国南方喀斯特第二期申报提名地资格,正式拿到申报“入场券”,经过两年漫漫申遗路,2014年6月23日,在卡塔尔首都多哈举行的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金佛山与广西桂林、贵州施秉、广西环江一起通过大会表决,成功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
2015年6月23日,在金佛山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一周年座谈会上,与会专家就金佛山申遗成功后的保护、管理展开讨论,南川区提出的一个议题引起了与会人员注意——我国只有文化遗产日,而针对自然遗产的专属节日却是空白,这对我国自然遗产的关注和长远保护形成了局限。对此,前来参会的国家住建部、中国南方喀斯特保护管理协调委员会相关领导表示认同,与会人员一致认为:设立“中国自然遗产日”意义重大、影响深远、时机成熟,随即大家共同讨论了设立“中国自然遗产日”事宜。
5院士联名写信建议
国务院研究后批复同意
为更有力地推动“中国自然遗产日”设立的进程,南川区政府先后多次与中国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负责人、相关部门、相关学者对接,发起了《设立“中国自然遗产日”倡议书》,得到了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南大学地理科学院教授袁道先等专家支持。
袁道先院士(中)在重庆野外考察。
2016年1月初,经修改完善后的倡议书,正式以中科院院士袁道先为首,并联合中科院院士、中国林科院研究员蒋有绪,中国工程院院士、第三军医大学(现陆军军医大学)教授程天民,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林科院研究员宋湛谦,中国工程院院士、中日友好医院院长王辰,五位院士联名致信国务院李克强总理,倡议设立“中国自然遗产日”,得到国务院领导肯定。综合多方因素,国务院法制办、住建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等国家部委决定将“自然遗产日”和“文化遗产日”合并,出台了“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方案,提交有关方面审议。
2016年9月17日,由南川区首倡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获国务院批复,同意自2017年起,将“文化遗产日”调整设立为“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并确定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作为中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设立自然遗产日,体现忧患意识
自1972年联合国通过《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以来,全世界先后有191个国家和地区加入遗产保护公约。我国自1985年加入世界遗产公约,先后已有48处入列世界遗产,其中25处自然遗产,成为世界第二大遗产国家,履行了一个负责任大国对世界遗产保护的担当。
为什么要建议设立“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在袁道先等五名院士给李克强总理的信中是这样说的:“从世界遗产保护历程来看,文化遗产将会越积越多,而自然遗产却日渐弥足珍贵。”信中特别提到2007年阿曼因石油开采其阿拉伯羚羊保护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除名,2013年我国3个“世界地质公园”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警告,值得引起每一个世界自然遗产地警醒。
袁道先长期研究喀斯特岩溶及自然资源等,深感世界自然遗产保护压力明显增强,形势较为严峻,尤其是在当前处理保护与发展矛盾的关键时期,需要更大的合力、持续的坚持、社会的自觉保护可贵的世界自然遗产。鉴于每年6月下旬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要举办世界遗产大会,所以,袁道先等5名院士在信中建议将每年6月份的最后一个周六设立为“中国自然遗产日”。
“国务院批复决定将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整合,并确定为六月的第二个周末,更加合理,因为自然也是一种文化形态,从生态文明建设角度,也是一种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袁道先院士说。
袁道先院士认为,“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的设立,进一步彰显了中国对人类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的历史担当,体现了中国政府对壮美自然景观和悠久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高度重视,是生态文明建设战略性举措。“这强化了广大民众对世界自然遗产的认知体验,营造了全社会‘珍惜美丽家园、呵护自然遗产’的良好氛围。” 袁道先院士说。
十五年坚持,
八旬院士为金佛山申遗立下汗马功劳
袁道先院士在重庆野外考察。
1933年8月出生的袁道先是著名岩溶、水文地质学专家,今年已87岁高龄,还担任着联合国国际岩溶研究中心(IKRC)学术委员会主任,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曾参与或主持著名的黄河三门峡大坝、成昆铁路等重大工程的勘探工作。
近年来,袁院士更是把保护自然遗产作为自己的一项事业。从2000年调到西南大学工作开始,袁道先院士带领西南大学喀斯特(岩溶)研究团队,在学科发展、科技创新以及人才培养方面均取得了长足发展,在我国西南喀斯特研究中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
袁院士团队紧紧围绕国家战略需求,从石漠化过程与综合治理技术研发及示范、喀斯特地下水资源的开发与保护、全球气候变化及其预测、世界自然遗产地的保护等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研究,解决一批国计民生的问题。
而其中的中国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含重庆武隆、金佛山)的成功申报,更离不开袁院士及其团队的辛苦付出。袁道先不仅全程参与申报过程,积极建言献策,其团队更是在武隆、金佛山连续开展了15年的野外观测和科学研究,在金佛山建立了重庆首个喀斯特水质监测系统,在国内外发表了一系列高水平论文,为武隆和金佛山世界自然遗产地的成功申报和后期评估立下了汗马功劳。
来源:科技日报 文中图片由杨平恒提供
编辑:刘义阳
审核:王小龙
终审:冷文生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广告]赞助链接:
四季很好,只要有你,文娱排行榜:https://www.yaopaiming.com/
让资讯触达的更精准有趣:https://www.0xu.cn/
随时掌握互联网精彩
- 1 准确把握守正创新的辩证关系 7943351
- 2 中国黄金原董事长家搜出大量黄金 7945798
- 3 空调英文不会男生盯着考场空调看 7865608
- 4 “冷资源”里的“热经济” 7728939
- 5 被铁路售票员的手速惊到了 7628059
- 6 网红赤木刚宪爆改赵露思 7518297
- 7 县委原书记大搞“刷白墙”被通报 7400911
- 8 山姆代购在厕所分装蛋糕 7387792
- 9 马龙刘诗雯穿正装打混双 7239941
- 10 刘强东提前发年终奖 7157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