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内部最新揭秘产品法:微信支付是如何逆袭的?(本

百家 作者:互联网思想 2020-06-13 14:26:35



关注本文末有福利,#互动有奖#


破局点:微信支付的逆袭


微信支付的红包案例为我们寻找系统破局点带来了一些全新的启示。


2013年8月5日,微信支付正式上线。相较于十年前就已布局的支付宝,微信支付迟到了很久。微信支付发布之时,支付宝的用户正痴迷于用余额宝理财,几乎无暇关注另一个类似的新产品。尽管这个产品就在大家每天都会使用的微信应用里,但每当付款、转账,或者说需要做支付交易的时候,用户还是会习惯性地点开支付宝。


作为一个野心勃勃的后来者,微信支付要找到一个支点用以撬动背后强大的势能。为此,微信做过一些努力,比如在滴滴打车中接入微信支付来刺激用户使用。不过,这些都不是微信支付所梦想的支点。


这个关键支点出现在2014年春节前,看似偶然却又必然。当产品团队呈现雷达般的思考状态时,往往一个微小的事件就能触发一个大想法。微信支付的破局点就诞生于这样一个简单实际的小需求之中。按春节传统,腾讯公司的每位经理都要在春节假期后的开工日,向每位员工赠送一个红包。由于员工较多,一些管理者觉得很麻烦。因此,有人提出能不能让发红包这件事变得更便捷。


这一需求成为微信红包诞生的理由。从技术角度看,开发“抢红包”“发红包”的功能并不难。只用了3个星期,微信红包的10版本就大功告成,并且快速投入内测使用。而之后的事情,几乎出乎所有人的意料:


从2014年的除夕到第二天下午4点,超过500万用户使用了微信红包;


从2014年除夕到正月初八共9天时间,有800多万中国用户领取了约4000万个微信红包,平均每个红包10元钱;2015年中国春节期间,微信红包大幅增长,达到了10亿次之巨;截至2016年,腾讯每月有600万移动支付活跃用户,每天产生超过600万笔支付交易,占整个移动支付市场的半壁江山。从结果来看,以微信支付为代表的“自下而上”的新生力量逆袭市场,最终成为移动支付产业格局中的关键角色。


在Y CombinatorY Combinator成立于2005年,是美国著名企业孵化器,扶持初创企业并为其提供创业指南。合伙人阿努·哈里哈兰(Anu Hariharan)的那篇关于微信产品设计的博文中,她提到微信红包的大幅增长来自对“群聚效应”的深度理解,她写道:“微信团队注意到一群人和一个人在采用某个功能时的不同。这也反过来提升了产品的接受度。”

“群聚效应”来自对微信团队对用户心理的洞察。他们把红包设计成两种不同的模式,包括拼手气红包和普通红包。大多数用户喜欢拼手气红包,因为这时候红包不仅仅代表钱,更是“好运气”的一种象征。另一方面,含蓄的中国用户也通过发红包来表达自己日常无法直接传递的心意,红包在某种意义上变成了人际交往的润滑剂。


如果把用户在群组内收发红包的过程绘制成一个简单的反馈系统图,大体上如图所示:


微信红包反馈系统简图


我们可以看到,这是一个典型的增强回路系统。也就是说,用户在群里收到的红包越多,他们发出的红包也会越多。而更进一步的效果是:用户在收发红包的过程中更愿意参与到不同的群组中去。红包开始随着一些基于兴趣组建的非线下关系的群组蔓延开来。事实上,在红包功能发布后的短短几个月内,微信的聊天群组使用量就增长了三到四倍。红包作为微信支付的破局点,燃遍了中国用户的人际网络。


在这之后,微信才进一步把支付功能拓展到其他丰富的应用场景中,例如线上和线下商店支付、更多第三方应用内付款、城市公共服务收费等等,进一步延展微信支付的网络。



注:数据来源于YCombinator合伙人阿努·哈里哈文博文配图,汉字部分为编者注


从微信红包案例我们可以看出,系统破局点往往不是一个大而全的方案,而是一个恰到好处的“锥子”,针对、聚焦于某一特定场景,并且携带着“自下而上”的用户价值。这样一锥下去,系统乾坤颠倒。


不过要找到这种高强度的破局点确实不容易,它依赖强大的产品洞察力和一点刚刚好的运气。所以,如果不具备深湛的系统思考力也没关系,重要的是,我们已经开始意识到这类模型的存在,不再是一个纯线性的思考者了。并且在复杂的系统面前,有一件事是残酷且公平的:无论是经验丰富的产品人还是刚跨进门槛的初学者,无论我们系统思考后得到的答案是什么,最终也要看实际运行的结果。只有结果才能够检验系统思考的正确性。


来源:本文来源于《腾讯产品法》


推荐阅读




 内容简介


从QQ到微信,从《英雄联盟》到《王者荣耀》,腾讯公司凭借强大的产品力成为世界互联网企业中的佼佼者,其“小步快跑,试错迭代”的产品开发机制,“别让我思考”的极简主义理念,“变成白痴级用户”的用户驱动战略,都成为整个中国互联网行业竞相学习的典范。

本书向读者完整地呈现了腾讯产品设计的底层思路,阐述了设计者如何发现问题、定义问题、拆解问题的全过程,从产品思维出发,以需求、战略、产品设计开发与运营的本质为落脚点,探讨了在互联网新产品时代来临之际,如何打通产品思维的脉络,找到产品设计的根源。同时,面向未来,作者也探讨了如何扩展“产品容纳用户心智的能力”等摆在互联网产品设计者面前更高阶的问题。


作者简介


李立


互联网观察者、商业案例研究者,长期从事移动互联网产品设计。

曾供职于腾讯公司7年,先后在腾讯QQ秀产品部、无线安全产品部从事内容策划与产品策划工作。

原QQ同步助手产品经理,曾参与微信产品合作项目。2014年离开腾讯后参与股权众筹平台天天投等多个互联网创业项目的研发。

2016年加入考拉看看,从事商业书籍策划与创作。


目录

第一章 产品思维

第一节 本质思维:第一性原理

第二节 相对思维:日光与阴影

第三节 抽象思维:大圣的火眼金睛

第四节 系统思维:镜中变色龙

第五节 演化思维:自下而上的设计

第二章 洞见需求

第一节 产品设计者的终身课题

第二节 需求是什么?

第三节 产品需求“四归一”

第四节 产品强度=体验-成本

第五节 需求的弹性

第三章 产品设计

第一节 设计流程:传统设计与精益设计

第二节 用户研究:建立用户模型

第三节 需求场景分析:角色、场景、方案

第四节 产品MVP:低成本试错

第五节 产品规则:拒绝什么定义产品“三观”

第六节 方案出错,90%是问题错了

第七节 拆解问题的三种方法

第八节 架构设计:技术方案的十字路口

第九节 交互与视觉

第四章 产品成长与运营

第一节 开发迭代

第二节 抓住运营的本质

第三节 数据分析的误区

第四节 产品营销=内容+渠道

第五章 企业战略与产品

第一节 取舍之道

第二节 构建壁垒

第三节 开拓蓝海市场


#互动有奖#

你对腾讯产品怎么看?

欢迎关注公众号“互联网思想”并在本文评论区留言,留言点赞最高的5位读者将获得《腾讯产品法》一本。(开奖时间:一周之内)


相关文章

为伟大思想而生!

AI+互联网思想时代(wanging0123),第一必读自媒体

商务合作、投稿及内容合作,请联系后台小编

271684300@qq.com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广告]赞助链接:

四季很好,只要有你,文娱排行榜:https://www.yaopaiming.com/
让资讯触达的更精准有趣:https://www.0xu.cn/

公众号 关注网络尖刀微信公众号
随时掌握互联网精彩
赞助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