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又迎来了两大令人振奋的好消息:
海珠湿地代表中国相继亮相国际舞台!
为湿地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
发出“中国声音”!
6月5日世界环境日
海珠湿地形象片
在美国纽约时报广场中国屏滚动播出
在世界的“十字路口”
展现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成果
△在美国纽约时报广场中国屏滚动播放的海珠湿地形象片
此次并非是海珠湿地
第一次亮相纽约时报广场
早在2017年3月
广州城市形象宣传片
《花开广州·盛放世界》
在美国纽约时报广场滚动播放
海珠湖的花海曾两次惊艳出镜!
↓↓

△绚丽绽放的海珠湖花海登上纽约时报广场
此次海珠湿地形象片的国际发布
将聚焦全球目光
向国际社会彰显
广州经济与生态发展齐头并进
和宜居宜业的城市环境
摆脱国际社会对中国
以环境换经济的固有印象

海珠湿地将在更广阔的国际平台分享
中国湿地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果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为美丽中国添砖加瓦

同时
经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批准
海珠湿地将代表中国角逐
2019年度第12届
迪拜国际可持续发展最佳范例奖
↓↓
△2020城央湿地·绿色共享
——广东广州海珠国家湿地公园保护修复案例
“迪拜奖”是由联合国人居署
和阿拉伯联合酋长国迪拜市政府
于1995年设立的
旨在奖励在人类居住条件的改善
及可持续发展方面作出杰出贡献的项目
是评估人居环境最权威的国际奖项

△迪拜国际可持续发展最佳范例奖
海珠湿地代表中国角逐“迪拜奖”
意味着:
海珠湿地将站在世界舞台
讲述中国湿地保护故事
展示特大城市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图景
近些年来
海珠湿地何以频频获肯定?
俯瞰海珠湿地
犹如一幅生命图景镌刻在繁华都市间
呈现了通江达海、水清鱼跃、
鸟语花香的美好湿地景象
全民共享的城央湿地样板
海珠湿地位于中国超大城市广州市中心城区,是放弃了超过万亿商业开发价值之后,通过湿地保护修复、改造丢荒果园恢复建立起来的1100公顷城央湿地公园。

湿地内河涌纵横、绿树婆娑、百果飘香、资源丰富,是广州市“山、水、城、田、林、海”和“云山珠水”城市整体空间格局与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中轴线上的绿核。

作为广州市首个国家湿地公园,海珠湿地秉持“保护优先、合理利用”以及“原生态、微改造、少干预”的理念,实现城退绿进,打造全民共享的城央湿地样板,着力保护修复这一块中国一线城市中央宝贵的生态资源。

敢为人先,开辟生态建设改革新路
从饱受侵蚀、濒临“消失”的万亩果园到“具有全国引领示范意义”的国家湿地公园,再到“打造全国最好、全球标杆性城央湿地”,海珠湿地建成开放以来,逐渐呈现出一幅湿地与城市和谐共生的美丽图景,探索出了一条都市生态与经济互动发展的新路,象征了广州“敢为人先、先试先行”的发展魄力,开辟生态建设改革新路。

作为广州现代化大城市发展的环境稳定器和生态屏障,海珠湿地承载着广州生态示范、招商引资、促进产业转型等重要使命,实现生态、社会、经济效益三赢,探索出一条从工业文明迈向生态文明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之路,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核心,和世界级城市群生态建设案例。

如今,广州新中轴在湿地穿越而过,琶洲国际会展与湿地内千年商埠黄埔古港交相辉映,新地标小蛮腰的倒影在湖面摇曳,CBD霓虹在林间闪烁光华——海珠湿地是国内罕见的城央湿地,优雅美好的生态园林成为了市民家门口的休闲区。

最后
欣赏一波高清美图!
↓↓

△海珠湿地海珠湖鸟岛上的白鹭(新华社记者谢惠强 1月25日用无人机摄)。

△海珠湿地牌坊倒映在绿心湖中(新华社记者谢惠强 1月31日用无人机摄)。

△位于中心城区的海珠湿地与城市地标广州塔遥相呼应(新华社记者谢惠强 2月24日用无人机摄)。

△海珠湿地员工在稻田劳作(新华社记者刘大伟 3月30日摄)。

△海珠湿地稻田与城市天际线遥相呼应(新华社记者刘大伟 3月30日用无人机摄)。

△海珠湿地海珠湖鸟岛上的苍鹭(新华社记者谢惠强 4月27日用无人机摄)。

△海珠湿地的斑嘴鸭一家(新华社记者谢惠强 4月29日摄)。

△正值盛花期,市民在海珠湿地观赏菖蒲和荷花(新华社记者刘大伟 6月3日摄)。

△海珠湿地,菖蒲和荷花正值盛花期(新华社记者刘大伟 6月3日摄)。

△海珠湿地盛开的菖蒲和荷花(新华社记者刘大伟 6月3日摄)。

△海珠湿地荔枝树挂满果实(新华社记者刘大伟 6月3日用无人机摄)。

△海珠湿地岭南佳果荔枝和黄皮正值挂果期(新华社记者刘大伟 6月3日用无人机摄)。

△海珠湿地岭南佳果荔枝和香蕉果树生长茂盛(新华社记者刘大伟 6月3日用无人机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