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优秀”,我想不到其他标题

百家 作者:广东共青团 2020-04-29 19:28:08


广东青年的最高奖项——第二十二届“广东青年五四奖章”评选结果揭晓。10人10集体收获了这项含金量很高的荣誉。


他们的故事好像
就发生在我们身边
好像
与我们身边的故事有所不同

看完他们的故事
你可能会明白这些“不同
到底是什么…

赵建

“以医修法”
是医生也是警察

身穿警服
手拿柳叶刀
整天和尸体打交道
哪里有命案
哪里就有他们
这是人们心中公安法医的形象

神秘、特殊
是大家给法医打上的标签

然而这在法医赵建身上
却不那么“典型”


88年的赵建是广州市公安局刑事技术所法医检验科副科长,初见他的人一定想不到,这样一位面容清秀、戴着眼镜的年轻小伙,是一名工作近十年的“老法医”。


工作中的赵建常年在基层现场奔波,曾为搜寻物证,跳进污浊的河水;为明确现场痕迹,爬上高压铁塔;为确定死亡人数和案件性质,冲进随时可能倒塌的火灾现场。在非正常死亡案件工作中,及时明确死因和判断案件性质,使赵建面对着巨大的压力。这些压力同时也变成了动力,让赵建督促自己迅速成长,成为了一名杰出的法医专家,在广东省和全国多起具有重大社会影响的案件中都发挥了关键作用。

“2013年新疆3岁儿童赵某死亡案”、“2015年河南李某死亡案”、“2015年广州火车站持刀砍人事件”、“2016年深圳爷孙疑遭劫杀案”、“2017年湖北唐某死亡案”、“2018年广州某碎尸案”、“2019年广州某涉外人员死亡案”……

为已埋葬21年的尸体明确死因,为12年前的强奸杀人案找到证实强奸的关键证据,为证实6年前死者的死因提供科学依据,这些年来,赵建一直在做的,都是为了“公平正义”这几个字。


除了现场,提倡“以医修法”的赵建还经常“扎根”在实验室。就是在实验室中,他十年如一日地坚持探索,用汗水和心血一点一滴突破了多项核心技术难题。

针对水中腐败尸体死因鉴定的硅藻检验技术体系的建立就是如此。水中高度腐败尸体死因鉴定一直是国际公认的难题,赵建通过不断的研究,终于建立起了“硅藻检验关键技术体系”。

在他的系列成果中,“微波消解-真空抽滤-扫描电镜联用法”为水中腐败尸体溺死诊断提供了准确、高效的硅藻检验技术,检出率从过去国外的28%提升至97.4%,达国际领先水平。

赵建的这一成果,极大地提高了我国法医病理检验能力,应用于北京、上海、广东、湖北、浙江等26个省,处置案件2000多宗;显著推动行业技术革新,为 “以审判为中心”的证据体系建设,为平安中国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

从“零”起步到成果全国应用,并在全国法医学实践中发挥重要作用,这一路,赵建走了十年。这十年,也同样是他用付出和奉献向法医这个职业的礼赞。


2020年2月赵建接到指令,赴武汉执行涉新冠疫情的特殊任务。在武汉,他面对艰苦的工作环境、繁重的工作任务、巨大的心理压力和严峻的感染风险,经常加班加点到深夜,连续在汉工作21天,出色地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得到了公安部和中央的高度评价和认可。

张莹莹
“多元、融入、平等、参与”
残障人士一样可以

2018年10月24日
习近平总书记
到深圳北站社区党群服务中心视察时
见到了一位特殊的女孩

听完她的相关介绍后
总书记连说了三个“好”
她,就是张莹莹


今年31岁的张莹莹自幼患小儿麻痹肢体残障,导致双腿肌肉萎缩零肌力,童年都是蹲在地上爬行。随着年龄的增长,张莹莹没有因为肢体的缺陷而陷入自怨自艾的境地;反而因为自体的经历,张莹莹更加明白残障人士需要什么,她的心中逐渐燃起一团火:要为残障人士做点什么。

她与三位残障朋友创办了深圳市雨燕残疾人关爱事业发展中心(慈善组织),并创办科技助残就业企业。从2011年起,张莹莹开始从事残疾人助残就业帮扶工作,一做就是九年。

九年间,她带领团队残障者创办4家社会组织,2家企业,探索出一条适合残障者的“多元化就业”创新模式。


在高科技互联网时代,劳动变成了动一动鼠标、敲一敲键盘,就可以创造无限的价值。深谙此道的张莹莹想到,在互联网+就业的经济形势下,也能让残障者这个庞大的群体有尊严地融入主流社会,用科技的手段解决残障者就业,帮助他们实现人生价值的最大化。

2018年,张莹莹与龙华区残联筹划创办龙华区残障者就业创业孵化基地项目,这个项目落地于残疾人比较集中的民治街道,她给这个项目其名为“龙华区IC爱创空间”。这个空间成立以来,为创业初期及有创业意愿的残疾人提供了一系列的服务,为他们提供包括资源对接、财税服务、法律服务、心理干预服务及培训服务等一系列服务,帮助残障人士快速成长。张莹莹团队认为,用创业带动就业,才能真正实现社会价值。


为了帮助视障朋友打开就业的多种方向,张莹莹的团队增加了化妆师、讲师、软件开发程序员、话务员等10余种岗位;为了提高障碍人士社会参与,打破社会对障碍人士的认知,张莹莹带领团队前往广西东兰、凤山2县城,为残疾人进行心理辅导、就业上岗培训,帮助当地贫困残疾人掌握一技之长,帮助他们早日脱贫,重拾生活的希望。

在为残障者提供就业创业机会的同时,张莹莹更没有忽略残障人士的心理需求,她和团队在工作中不断地激励残障人士积极地融入社会。

她们一行人走进社区、走进学校、走进企业进行分享,还将这件事做成了一个项目。许许多多残障朋友通过讲述的形式讲出了自己的心声:

残障只是我们身体的一部分不方便,但我们为了生活奋斗的精神和为社会贡献一份力量的勇气从来没有停止。


在张莹莹和团队的努力下,一些残障朋友们通过残障者英语班提升英语水平,有的走进了外企,获得了高薪岗位,有的开始从事翻译工作,“尊严和获得感”一点一点地渗透了更多的残障人士。

“多元、融入、平等、参与”,这八个字是张莹莹的事业方向。对张莹莹来说,帮助更多的残障者融入社会,实现人生价值,改变命运,拥有精彩的人生,是她毕生的责任与使命,也是她对自己的要求。

多年来,这个身材小小,总是鼓励着残障朋友的女孩用她的行动,帮助那些和她拥有相同“命运”的人,打破身体和思想的限制,让他们,也让自己多了更多对自我的接纳和生命的认识。不服输,不认命,或许就是对张莹莹的最好注解。



 他们还有更多故事
这些故事里
有坚持、有自强
还有对生命的敬畏与尊重
还有…


马星
1986年生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教授/博士生导师


他从四川泸定山区走进德国马克斯普朗克智能系统研究所工作,并获德国洪堡学者称号。2016年学成归国,29岁入选国家人才计划,成为哈工大深圳校区最年轻的教授博导。目前从事生物医用微纳米机器的国际前沿科学研究,共发表SCI论文80余篇,文章被引用4800余次,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8项,其研究成果“最小纳米火箭”打破世界吉尼斯纪录。

甘学德    
1983年生
广东省广垦橡胶集团柬埔寨春丰橡胶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甘学德,扎根海外近十年,坚守“为国植胶”初心,在马来西亚种下4万多亩胶林,被马来西亚政府评为最高等级A+级。在柬埔寨负责的苗圃园和橡胶园,是中国大使馆制作柬埔寨中资企业宣传册“好朋友、真朋友”中唯一入选的农业板块企业,为促进“一带一路”建设做出了积极探索,为国家橡胶产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朱焱宗
1985年生
高州市燊马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副经理


毕业后返乡创业,大力发展绿色智慧农业,取得专利和发明10多项。主动投入家乡扶贫攻坚和公益事业,采取“高校+龙头企业+农户”、“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等联农带农模式,定期为当地种植养殖专业户免费开班授课,吸纳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到基地务工,平均户增收5000多元。先后荣获全国农业劳动模范、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等荣誉称号。

苏金标
1986年生
广州市黄埔区永和消防救援站班长


他总是冲在灭火救援最危险的一线,十多年来,参加灭火救援1400余次,抢救被困人员260余人,疏散被困人员780余人,抢救财产价值约6000万元。疫情期间,参与辖区32次灭火救援,他每天早中晚三次穿着防护服并携带消毒喷雾器在2900平米的营区开展消毒工作。先后被授予“广东好人”“中国好人”等荣誉称号。

李正强
1985年生
配电线路工高级技师,高级工程师,佛山三水供电局生产计划部配网综合班技术员


从大学生到电力工人,他扎根电力一线工作岗位11载,致力于安全生产领域的技术创新创效。作为南方电网优秀的青年“南网创客”代表,发挥青年党员敢想敢做的先进性,率团队获奖80余项,国家级9个,授权专利21项,推广11个成果,许可2项专利,培养多名“技术状元、能手”,其事迹被《人民日报》报道。

李金娟
1982年生
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法官


全国知识产权审判先进个人,获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广东青年法官业务竞赛第一名。曾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并多次立功授奖。她办理的案件曾入选中国法院年度案例,广东省知产保护典型案例,且无一案被发回重审或改判。她总结的“调判结合”工作方法大大提高了办案质效,曾一揽子解决两级法院1000多宗案件。还曾受联合国世界知识产权组织邀请代表中国法院在国际论坛介绍经验。

张书彦
1982年生
东莞材料基因高等理工研究院院长、博士生导师


她长期从事中子散射技术研究开发和应用,先后承担中英多项科学与工程应用重大研究项目,取得了大量代表国际先进水平的研究成果,在国际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参与ISO国际标准、欧盟标准等多项标准制定。她带领团队与中科院高能物理所共同研制中国散裂中子工程材料衍射谱仪,并在航空、核电等领域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打造国内领先的先进制造服务平台。

蔡鑫伦
1982年5月生
光电子芯片专家,中山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入选海外高层次青年人才和国家优青,担任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


研制成功世界首颗“高性能硅基电光转换芯片”,各项性能超过当今世界一流水平,生产工艺完全依赖国内自主条件,是突破光电子芯片“卡脖子”的关键技术,在学术界和产业界引起高度关注,成果入选2019年中国光学十大进展,已进入产业化阶段。


集体

广东广播电视台电视新闻中心时政采访部政文组


广东广播电视台电视新闻中心时政采访部政文组共有记者15名,组员先后多次荣获中国新闻奖、中国人大新闻奖、广东新闻奖一等奖,广东青年五四奖章(个人)、广东新闻金枪奖、广东“特支计划”青年文化英才等奖项荣誉。2019年组内成员完成了全国两会、省两会等重要时政新闻报道,围绕宣传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省委省政府“1+1+9”工作部署等任务及时做出深入的报道,并完成了30多个主题系列报道。

数字广东“粤省事”团队


数字广东“粤省事”团队。该团队研发的“粤省事”是全国首个政务服务小程序,是广东“数字政府”最重要成果和主要品牌。截至今年4月中,“粤省事”实名用户超过4360万,平均每3个广东人就有1人使用“粤省事”找政府办事,“零跑腿”事项达958项。“粤省事”获《人民日报》等央媒报道21次,助推广东网上政务服务能力跃升全国第一。

广东省纪委监委办公厅综合信息处


作为政治机关的综合部门,始终把“两个维护”贯穿工作全过程,监察体制改革期间积极协调督办,服务推动党中央决策部署贯彻落实;深入调查研究,注重综合分析,信息工作长期名列全国前茅,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建言献策;舍得耗时间、耗精力、耗心血,以清新文风撬动务实作风,将青春风采融入党的纪检监察事业。

深圳市盐田区沙头角民兵连


沙头角民兵连诞生于1951年5月1日,是驻扎在中英街“一街两制”特殊环境下的一支英雄民兵连队。连队先后参加边境反敌特、反袭扰大小战斗14次,抓获偷渡、走私犯罪分子2269人,58次被评为先进单位,200余人立功受奖。新冠肺炎疫情阻击战打响后,连队生物支援保障排昼夜奋战在武汉防疫一线,累计检测病毒样本8万余份,成为支援武汉前线中坚力量。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多语言志愿服务队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多语言志愿服务队2008年成立,由全校26个语种的师生组成。发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外语专业优势,围绕国家和省委省政府的重大决策部署提供高水准的专业志愿服务。从2014年抗击埃博拉病毒到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抗疫战争,以“译”抗“疫”,主动服务国家应急防疫第一线,服务“一带一路”重大战略助跑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服务国家全面开放新格局助力国家软实力提升等中心工作。12年来,15000多名师生深入国家重点工作前线、贫困农村和基层社区累计志愿服务时长达1017380小时。

广东珠江口中华白海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鲸豚救护小组


广东珠江口中华白海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鲸豚救护小组守护着全国最大的中华白海豚栖息地和全世界数量最多的中华白海豚种群。自2012年起,小组出海监测海豚约60次/年,总航程近2万公里,累计识别2381头中华白海豚,基本掌握珠江口中华白海豚种群数量和分布等参数。近年来处理各类鲸豚案件234起,多次对搁浅的活体中华白海豚成功实施救助,经过多年的积累,建立了我国最大的中华白海豚样品组织库和一套完善的鲸豚搁浅档案。在“港珠澳大桥”建设期间,小组指导施工单位培训了数千名“观豚员”,成功实现“大桥通车,白海豚不搬家”的承诺,新华社赞誉其为“海豚守望者”。

江门市农业科技创新中心鱼菜共生创业团队


香港青年罗伟特、梁立锋、谭慧敏团队于2016年起扎根农村,展开农业技术的科研与创业,共申请7项国家专利。项目于2019 “中国青年创新创业大赛”中以组别全国第一名的成绩代表广东荣获金奖。四年来团队义务组织超过40个港澳院校与青年团体、4300人次港澳青年于江门开展大湾区创业创新与农业科普教育活动,成为港澳学界知名的青年教育项目。

广东女子篮球队


广东女子篮球队1954年建队,是一支富有冲劲的队伍。近年来,队伍向国家培养输送了魏伟、关馨、黄红玭、丁园、邱思玥、杨力维、黄思静、李月汝等一大批优秀运动员。2017年广东女篮首夺全运会冠军,2018年亚运会中助力男篮女篮全胜夺冠,三人篮球男女队夺金,2019年WCBA总决赛中首次夺取总冠军。

广东省审计厅经济责任审计二处


广东省审计厅经济责任审计二处是一支团结向上、砥砺奋斗、担当有为、开拓创新的青年审计先锋团队,他们坚定信仰,胸怀梦想,以专业执着的态度和敬业奉献的精神忠诚履行政策跟踪审计监督和保障职责,当好让党和人民满意放心的政策落实“督查员”和经济安全“守护者”,有效推动中央和省各项重大决策部署落地生根。
广州市天河区港澳青年创业服务中心(广州市天河区港澳青年之家)


广州市天河区港澳青年创业服务中心成立于2017年10月,旨在为有意在天河区发展的港澳青年提供创新创业、学习交流、实习就业、安居乐业等四大类服务。以“港人服务港人”的模式,帮助更多港澳青年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成立至今,服务接待港澳青年8000人次,开展讲座300场,发展会员800人,帮助超过100位港澳青年创办企业落户广州。

 


此外


第二十二届“广东青年五四奖章”
个人和集体“提名奖”如下
一并向他们表示祝贺!




编辑:星



▲关注“广东共青团”B站、抖音、微博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广告]赞助链接:

四季很好,只要有你,文娱排行榜:https://www.yaopaiming.com/
让资讯触达的更精准有趣:https://www.0xu.cn/

公众号 关注网络尖刀微信公众号
随时掌握互联网精彩
赞助链接
百度热搜榜
排名 热点 搜索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