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经授权转载自“一条”(ID:yitiaotv)说“下辈子我们俩还要做夫妻”的东北硬汉......纪录片《大地情书》共5集,在黑龙江省绥化市周边拍摄,我们选取了10组人物,从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来展示东北的风土民情,讲述普通人的亲情、友情、爱情。有零下三十度,在松花江上冰钓的“鱼捕头”,和为冰雪节采冰的“采冰人”;还有种水稻、种白菜,做粉条、酸菜、大酱的手艺人......用绥化展示东北,用东北来展示全中国,是我们拍这部片子的初衷。我不是东北人,在做这部片子之前对东北的印象和很多人一样,都是“大金链子小烧烤”是吧?搞笑的印象多一些。所以当我开始接触到跑山人、采冰人、 鱼捕头这些东北特色工种的时候,我是很好奇的,对他们来说就是十分普通的工作,我亲眼看过后发现原来这么有意思!第一次去绥化考察就是冬天,我从来没有见过零下30度的冰面,看到一帮采冰人,喊着号子,拉着巨大的冰块从水里往上拔,可能东北人会觉得没什么稀奇,可我觉得太震撼了,东北人的精神果然名不虚传!李春武是采冰队队长,冬天他带着这帮兄弟们去采冰,夏天他们就去工地里干活,一年到头都是做最苦的活,出最多的力。采冰队每天凌晨三点,趁着气温低、冰冻得最牢的时候就出发了。我们去跟拍的两天正好是冰雪节的最后工期,那天他们需要取出500块冰才算完成任务。可不巧的是,当天气温极低,冰层被冻得十分硬实,钢铁做的冰镩都很难穿透厚实的冰层,眼看着冰终于被凿开,刚刚撬开的冰缝就又被冷水冻住,一切又得重来。然而这不是唯一的困难,要把冰块从水中取出,必须把他们进行切分,站在漂浮不定的冰块上随时有站不稳掉下去的危险。当我亲眼看过采冰的过程后,再看哈尔滨那种五彩的冰雕,心情就不太一样了,应了疫情期间我们总说的那句话“哪有什么岁月静好?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谁不想呆在家里舒舒服服睡觉呢?但没办法,他们要养家要糊口只能出来干活,这样一个月下来顺利的话能赚5000,队长会按照拉冰的体积评估工作量,既然干了,就要把这活儿干好,这是所有队员们的决心。那两天里,我们摄制组每天凌晨三点跟他们一块出发拍摄,虽然从早到晚只拍摄了三天时间,身体就已经吃不消了,更别说他们一干就是一两个月,从凌晨三点到晚上天黑,一天到晚都在冰上,午饭就随便吃点馒头和咸菜。
我给摄制组规定,必须跟拍摄对象吃住在一起,不然怎么跟他们融入呢?白天就跟他们在冰上吃点,晚上我们请他们一块儿吃个热热乎乎的饭。下冰之后是他们最放松的时刻,吃上一口热乎饭,就很满足了。他们打趣唠嗑,说队长“怕老婆”,把老婆手机号设成“警察”,听队长讲故事,还有人有才艺吹笛子唱歌,大家在一块就自己找乐子。采冰的拍摄虽然冷,但我没觉得有什么难的,只是觉得他们挺难的。跟他们相比我们根本算不上什么。每一行都不容易,所谓“要想人前显贵,就得人后受罪”,是吧。黑龙江的小兴安岭地区林业发达,尤其一到秋天,层林尽染,景色壮观,每年到了这时候,当地人就会成群结队地到山里采集山货,村民们骑着摩托车像开车队一样进山,捅猴头、采圆蘑、采榛子、打松塔等山珍,在当地被称为“跑山”。范家父子以采山珍糊口,据说也是当地爬树爬得最好的,他们家是跑山世家,家里的爷爷都87岁了还能跑山。相比普通山珍,他们寻找的是更加珍贵的野生松子,而松塔长在高树的最顶端,这意味着他们要冒更大的险,爬最高的树,是一般跑山人难以企及的。跟他们一起进山后,我们看到70米高的大树,完全望不到顶,原来说爬树是认真的!拍摄时,父子俩刚好寻到一棵高树,从周边环境来看,很多跑山人都到了这里,但都因为树太高知难而退,我们拍摄过程中,小范在没有任何防护措施之下,徒手爬上了树,不但要克服随时可能掉下来的危险,还到处有马蜂的干扰。最终小范成功“登顶”,把树尖的松塔击落,父亲在树下收集到这些松塔,直接把新鲜的松塔拉到县城的集市里,能卖个好价钱。父子俩离开这棵大树前的一个细节让人很动容,他们留下三颗松塔。给林中的松鼠以足够的吃食,是跑山人心照不宣的传统,也是对大自然的敬畏和保护。范家一共三四个孩子,还有一个姐姐特别有出息在澳洲留学,你想一个县城里面,能考上大学已经不错了,别说在国外留学,学费都是靠父亲跑山赚来的,就觉得这种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能量真的很大。很多人看片之后都觉得这些受访者太朴实、太真实了,他们问我,这采访是你教他们的,还是他们自己说的啊?我说导演哪有这么厉害?他们都是非专业的,最普通的普通人,怎么演得出来?
正如他们采访中说的:“我们是普通人嘛,就是得普通一点;一步一个脚印地过日子,不求大富大贵,过日子朴朴实实,一代传一代就是这样。”他们在县里卖完松塔回到家,围在圆桌上吃妈妈做好的一桌子饭菜,看到这一幕我突然觉得,这不就是典型的中国家庭吗?每天自得其乐,挣的钱够平时的花销就可以了,也不去买好车,买大房子,这样的生活就可以了。他们也不是没有见过大城市的生活,毕竟姐姐就在国外,我觉得还是对家乡的留恋,对这片黑土地的留恋。大家一提东北好像难免想到二人转,像是东北大秧歌、酸菜炖粉条都是很经典的东北元素。海伦市是绥化的三个县级市之一,我们初到海伦当天,就听说当地流派的二人转知名度不亚于赵本山,“南有赵本山,北有赵晓波,”意思就是在东北,南边有辽宁的赵本山,北边就是黑龙江的赵晓波。多方打听后了解到了荣华剧团,一个由十几个人组成的民间二人转组织,排练厅也只是他们小区的仓库改造的,观众都是附近的老百姓,茶余饭后找找乐子。第一天我们就去看了他们的一场演出,虽然没怎么听懂,但气氛十分欢乐!确实被演员的气氛所感染,和剧团的人员一聊,竟然每个人都有故事!赵晓敏老师在剧团中算唱的好的,很多观众专门为了看赵晓敏而来。舞台上精神倍儿棒,没人看得出她实际上患有宫颈癌,每隔一周就要自己一个人搭上去哈尔滨的长途大巴,到哈尔滨的医院化疗、放疗,回来再接着上舞台。马三儿当时患肠癌,靠上台前吃止痛药坚持表演,每次都嚼碎了咽下去,说这样吸收快。去年片子做好后我们同事微信联络赵晓敏,告诉她可以在网上看片子了,赵老师回我们:“大家都好好的。马三儿已经走一年了。”现在回想起来拍摄时的状态,就是马三儿生命的晚期。他在采访中曾说:“要是有可能的话,我是愿意唱死在这个舞台上的。”我们心里真是很难受的,拍摄的时候也有这样的预感,因为他台下的状态十分不好,肠癌晚期,但没人知道那一天什么时候到来。我们想片子做出来了,至少也是对他的一种纪念。现在回头看,我们第一天遇到荣华剧团的时候,团长刘婶开车带着大家下乡演出,在车上他们又唱又跳,想起那个画面,就觉得这是一帮多么欢乐的人,每一次的表演都是他们生命中最开心的时候,这种乐观精神可以战胜全部病魔。二人转、民间艺术才使他们的生命得到延续。我突然就想起了台湾纪录片《不老骑士》,也是一群患病的老年人开车环岛旅行,完成他们的梦想。就觉得人老了还能怎么样呢?他们无非两个愿望,首先自己可以开开心心;第二,可以把自己的开心带给观众,就像马三儿生前在我们采访中说的,“我现在不想让别人看到我是有病的人,我就是一老爷们儿。”活得洒脱自在。我们好像觉得内蒙古才有草原,但绥化当地有一个地方叫安达,正好有一大片湿地草原。本来为了展现草原的壮阔,我们想寻找一个奶牛养殖的故事,但因为当地已经禁止放牧了,所以要另辟蹊径,有人跟我们说当地有人养马,我们最终找到了这两个骑马的小伙子。哥俩儿好得像亲兄弟似的,他们一个有女朋友,一个没有女朋友;而马场的主人老王,很有东北爷们的气概,骑上马飒爽英姿,特别男人!和老王交流下来之后,你发现他外形虽然是个典型的东北大老爷们,但内心情感又十分细腻,“我媳妇老说我,你到底还回不回家了?你跟我过还是跟马过?你要我还是要马?”
我就觉得这是生活中再平常不过的夫妻对话了,虽然气不打一处来,却又还是无条件包容另一半的爱好和工作。影片播到老王这一段,我看很多弹幕和评论也说这就是自己朋友或者亲戚的真实故事,因为他们说的就是真真正正的人话,不打官腔,展示的是自己真真切切的生活。老丁和媳妇不光是老王,还有种水稻的老丁,他媳妇说“我觉得应该是我更喜欢他一点,要不然这日子没法过了。”这句话背后就是几十年如一日的家长里短和互相包容;做大酱的老赵,采访中跟我们说:“我跟我媳妇说过,我们俩来世还做夫妻,她跟着我三十多年,没过什么好日子。”两个小马倌都20岁出头,没有女朋友的看着旁边有女朋友的说:“这一点是很让我嫉妒!”这都是发自肺腑的真心话,就是20多岁小伙子说出来的话,每个年龄段都有各自不同的生活状态。把片子取名“大地情书”,是我们作为影像从业者,想把这部片子当做献给普通老百姓的一封情书,也是这些普通老百姓写给大地的一封情书,是对劳动者的赞美。我在之前也上山下乡拍过很多农村或者城镇人的生活,包括云南和江浙一带,去拍摄的时候确实羡慕当地人归园田居的生活方式。有时候希望有一天自己能再去一趟,或者旅居,远离城市的喧嚣,但我不确定那样的生活适不适合我,别说去丽江发呆20天了,可能1天我就坐不住了。这次去东北拍《大地情书》,也让我重新思考了每个人的生活方式,这世界上每个人的经历的事情不一样,受教育程度不一样,所处的生活条件不一样,想法也不一样,才构成了我们多元化的社会,所以我希望观众看完片子,会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感受。希望大家看完这个片子,能在片里看到另一个自己,这样就够了。每天一条原创短视频,每天讲述一个动人的故事,每天精选人间美物,每天来和我一起过美好生活。一条(ID:yitiaotv)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广告]赞助链接:
四季很好,只要有你,文娱排行榜:https://www.yaopaiming.com/
让资讯触达的更精准有趣:https://www.0x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