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明确目标,才能全力以赴?
女同事说:
《银魂》里有句话:“只要还活着,就要看着前方,不断奔跑!”
我们光是有想法和目标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有坚定实现目标的决心和面对挫折的勇气。
大学刚毕业那会儿,小李和很多同龄人一样特别迷茫。
找工作不如意,工作并不称心,不仅离家很远,地铁、公交要换乘几次,大清早出门,天黑了才拖着疲惫身躯回到家。
工作内容枯燥。这种接近“复制、粘贴”的活儿,根本不需要研究生学历。
低成就感、看不到未来,随着时间推移,小李开始惆怅不安。
要不要继续下去?跳槽吗?只工作不到一年,频繁跳槽会给职业发展留下污点。那些HR会追问他:为什么会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跳槽?别人会觉得他浮躁。新人不都是从不被人关注、最不起眼的工作起步的吗?为什么别人能忍受、你就忍受不了?
Photo by Kevin Mueller on Unsplash
那就先呆着,可是工作中完全找不到动力。
他开始思考未来,想给做一番职业规划。为此,他专门参加了一些职业规划的讲座,听了很多专家学者的授课。理论听了不少,现场也精神振奋。但是回来以后,发现这些理论似乎在现实中无从入手。
苦闷间,他用文字宣泄情绪。
当时,他根本没有定下什么明确目标,更不敢奢望自己成为作家。他只是需要找寻一个抚慰情绪的渠道,而文字是他最先想到的那个。
既然写了,那就好好写,绝不敷衍。
他每天写上一两千字,在上下班路上看电子书、构思文章结构,晚餐后把腹稿变成文字。他写得非常投入,完全忘记了周围的环境。好几次都坐过了站,他苦笑着踏上开往相反方向的地铁列车。
写了将近一年,终于收到公众号编辑的主动约稿。此后约稿越来越多,他的稿费收入超过工资。随着发表的作品越来越多,他有了出版处女作的冲动。终于,那本随笔集成功付印。
小李至此一发不可收拾,几年间出版了好几本专著,同时在多次写作大赛中获奖,不仅成功加入作协,还成为多家传媒公司的签约作者。
他辞去了本职工作,全身心投入当初无心铺就的这条道路,成为一名专职作者。写作带给他满满的价值感,他有了千千万万的粉丝,成为很多同龄人心目中的偶像、励志作家。
这些,完全不是他提笔写出第一个字时就能想到的。
世上有太多出乎人们意料之外的事情。
当你踌躇满志地投身某个领域,认为其中蕴藏着机会,结果进入以后才知道,这个领域早已饱和,不得不黯然出局。
当你被命运抛弃、陷入暗无天日的低谷,你认为运气糟糕透了,不能再糟了,上天对你如此刻薄,几乎夺走了你所拥有的一切。你垂头丧气、灰头土脸,不想此时时来运转,上苍对你完全换了一副嘴脸:刚才还阴沉冷酷,现在和善温润。
那些失去的东西又回来了,不仅如此,你比走背运时拥有的更多。
人生就是这样跌宕起伏、充满着不确定性。就连世界上运转速度最快的超级计算机,都无法计算出所有可能性。
既然如此,你就不可能谋划出未来所有的可能性。因为认知存在盲区,更可能存在主观偏见,制定的目标可能不符合客观情况。
就比如在大学求学期间,一夜间对心理学产生浓厚兴趣。
买了大量心理学的专著、旁听心理学专业的课程,参加一些心理学讲座,我穷尽一切手段,如饥似渴地吸收关于心理学的知识。
我还制定了一个目标,考上心理学专业的研究生,此后专业从事心理学研究。
回过头来看这个目标,像上帝面对开始思考的人类一样,发出会心的微笑。
后来我发现,心理学研究不是想象得那样,需要大量高等数学的知识。我在在数学领域属于不折不扣的“白痴”,让我成天面对一大堆数字,还不如杀了我。
我渐渐“偏离”这个目标,将目光投向文学创作。
我并未完全舍弃心理学。心理学中关于人性、人格的研究,对创作小说非常有帮助,可以深度挖掘复杂的人性,呈现出立体化、多样性的小说人物。
当初想将心理学研究作为目标,存在“不清楚心理学需要高等数学知识”等认知缺陷。在未进入某个领域,不了解其中的情况非常正常。只有去尝试,才能发现最初设定的目标中存在的瑕疵。
你现在从事的领域,可能不是最初的设想。这不是能力不足,而是认知水平无法穷尽所有可能性,不必过分苛责。
但是很多人就是过分纠结。他们担心走错方向,在行动面前畏手畏脚。他们从小被教育“三思而后行”,在“三思”上耗费过多时间,反而错过了最佳的行动时机。
更有甚者,将宝贵的生命浪费在制定目标中。他们心中有这个观念:“有了明确目标,才能全力以赴。”目标制定后,他们又觉得目标不适合自己,又开始寻找下一个目标。
这个寻找过程中,他们根本没有用行动去验证。就这样,他们在不同的目标之间切换,就是不肯去尝试、去试错。
其实,只有先去做了之后,才能知道问题所在,才能真正解决问题。
好比明代著名心学思想家王阳明,他始终在行动的道路上探索:四处寻访名师,学习圣人的理论,尽管屡屡碰壁,却不曾停止尝试的脚步。
Photo by Mar Linares on Unsplash
当时程朱理学非常盛行,讲求“格物致知”。为此,他特地去“格竹子”。整整七天七夜,他对着竹子沉思,结果没有悟出什么哲理,却让自己大病一场。
就是这场病,让他明白“格物致知”理论的局限性,此后他创建了自己的哲学理论——心学。
王阳明恐怕一开始并没有创建宏大理论的目标,他只是在不断摸索中,发现原有的程朱理学中存在糟粕,进而构筑自己的理论大厦。没有亲身尝试,就没有后来的王阳明心学。
著名作家村上春树说过:“不必过于纠结于当下,也不必过于忧虑未来。当你经历过一些事情后,眼前的风景已经和从前不一样了。”
如果从后往前看,人生的每一段经历都是有用的,你付出的努力也不会付诸东流。
我的朋友小刘是一位小有名气的导演,曾有作品在国内的一些国际电影节上获奖。在他拍摄第一部作品前,曾有过非常不自信的时刻。
他在大学时读的并不是影视编导专业,并不是那种科班出身的导演。一次和同学聊天时,他产生了一个灵感,他想把这个灵感变成一部微电影。
当时他完全没有影视制作的知识,更没有成为一名导演、编剧的目标。作为一名外行,仅仅是一个非常粗略的想法,能付诸实施吗?
小刘还担心拉不到赞助,由此导致摄制过程中资金不够;他担心拍出来一个烂片,让身边人耻笑。
Photo by Luke Porter on Unsplash
不过他很快打消这些顾虑,既然有了这个灵感,就不能轻易放过它。他通过各种渠道找来企业赞助和演员,这部微电影拍摄了一个多月,终于顺利杀青。
拍摄过程中,他是最辛苦的那个人,一个多月的时间整整瘦了十多斤。为了这个不算目标的目标,他几乎付出了全部心血。
正巧当时有一个大学生微电影大赛,他就拿这部作品参加。评选结果出炉,他荣获了唯一的金奖。自那以后,他半路出家、成为一名导演,作品不断在大大小小的电影节中获奖。
普通人都认为做事必须考虑得非常周全,只有做好充分的准备,才能在后面的行动中不至于手足无措。这句话只说对了一半,前期准备和规划确实非常重要,但是不能因为过度谨慎和机会擦肩而过。
有了一个想法就该去实践,可能这个想法不成熟,根本算不上目标,但是每个想法都值得去全力以赴。
Photo by Karl Fredrickson on Unsplash
只有先行动起来,才能发现目标中存在哪些问题。人有千虑必有一失,计划得再周全,也可能存在疏漏。而要发现这些疏漏,只有通过实践。做,还有成功的机会,而不做,却是一点机会也没有。
不要过分彷徨。有时候需要在目标彻底明晰前先行动起来。目标,在行动之前只能是不接地气的设想;只有在行动过程中,才能一步步变成现实。
有了明确目标,才能全力以赴?这只是一个伪命题。有了一个不错的想法,就要敢于去尝试、勇于面对过程中的挫折。在行动过程中全力以赴,纵然可能会跌倒,也是在不断接近心中的的梦想。
THE END
▼ 还有好看的 ▼
作者:嵇振颉
编辑:北楼8层女同事
你“在看”我吗?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广告]赞助链接:
四季很好,只要有你,文娱排行榜:https://www.yaopaiming.com/
让资讯触达的更精准有趣:https://www.0xu.cn/
随时掌握互联网精彩
- 1 奋力打开改革发展新天地 7980846
- 2 保时捷断臂求生 7999743
- 3 刘强东提前发年终奖 7899596
- 4 “冷资源”里的“热经济” 7752595
- 5 全球约有1.9亿妇女为内异症患者 7600147
- 6 88万买房入住后发现是凶宅 法院判了 7551654
- 7 医生:舌头舔嘴唇是坏习惯 7450195
- 8 为什么有些人会有“休耻感” 7386542
- 9 会计发现领导语气不对劲保住296万 7235467
- 10 内塔尼亚胡:将与美国联手 7168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