逢人不说人间事,便是人间无事人

百家 作者:十点读书 2020-03-03 13:25:51

文 | 洞见Neo · 主播 | 玎珰

洞见(ID:DJ00123987)

逢人不说人间事,便是人间无事人。


人世间的诸多烦恼,有时就在说与不说之上。


一个人管住嘴,便能控制自己的人生。


纵观苏轼的一生,恰恰印证了这句话。


逢人不夸耀自己的能力


明朝大思想家吕坤曾言:“古今成大事者,无一不是心平气和、沉稳谦逊之人。”


他叮嘱世人要牢记“三忌”:“气忌盛,心忌满,才忌露。”


苏轼自小便有“神童”之称,十几岁的时候,已遍览诸子百家,20岁考取进士,为“百年第一”。


年纪轻轻便取得惊人的成就,苏轼不免有些飘飘然。


于是经常出席各种诗文唱和的场合,逢人便彰显自己的才华。


他自诩知识渊博,才智过人,认为按自己现在的水平,可以称得上“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了。


于是大笔一挥,在经常接待客人的书房门上,写下一副对联:


识遍天下字,

读尽人间书。


一日,一位长者登门拜访。


当老人被人带到书房,看了书房门上的对联时,不由得微微一笑,然后,从袖筒中拿出一本书来,十分谦恭地向苏轼求教。


苏轼打开一看,是一本古书,不要说自己从没有读过,就连里边的字,也有许多不认识。他不得不面红耳赤地低下了头。



那位姓朱的老人见状,便笑着说:“天下那么多书,也许有公子没见到过的,我再去请教别人吧,就不难为你了。”


苏轼听了,顿时如芒在背,羞愧得无地自容。


待把老人送走后,他快步回到书房门口,将那副对联撕得粉碎,然后回到屋中,又重写了一副,贴在书房的门上:


发愤识遍天下字,

立志读尽人间书。


从此以后,我们再也没有见过那个骄傲自满的少年,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生谦恭、学无止境的大文豪。


《道德经》中说:“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眼里只有自己优点的人,就看不到别人的优点;自以为是的人,就听不进别人的话。


越是厉害的人物,越懂得低调,把世界放大,把自己变小,别太把自己当回事。


只有以永远以学习的心态,不断学习,才能拥有更加美好的未来。


逢人不议论他人的是非


苏轼曾经留下这样一首诗:


高山石广金银少,

世上人稠君子稀。

相交不必尽言语,

恐落人间惹是非。


在职场上,苏轼是一个仗义执言的火爆性格,但是在生活中,他永远是一副温文尔雅的君子秉性。


公元1100年,苏轼结束了自己半生的贬谪生涯,有传闻他将北上入朝为相。


于是,一路受到热情款待,有的是他朋友,有的是慕名而来。


或许有意,或许无意,苏轼一路走来听得最多的就是他的“老朋友”章惇的消息。


因为得罪了新皇帝,这位直接害他在外流浪多年的老友兼政敌,现在走上了他的老路,被贬他乡。


在很多人的眼中,这理应是苏轼“报仇”的好机会。


但是,苏轼始终沉默。


章惇之子因害怕其父曾经对苏轼的迫害甚多,而受苏轼打击报复,特意写了一封长信给苏轼,请求他的宽恕。



关于章惇的孰是孰非,苏轼只字不提,只叮嘱他好好照顾年迈的父亲,多备些“家常用药”。


苏轼还给病中的章惇寄去一些药方,嘱其多多保重自己。


《警世通言》中有一首短诗:


广知世事休开口,

纵是人前只点头。

假若连头也不点,

也无烦恼也无愁。


人或多或少都有爱讲闲话的毛病,不少人热衷于把别人的隐私当做自己的谈资,却忘了祸从口出。


宋代文人卷入党争的非常多,很多人常常背后借私德攻击政敌,唯独苏轼就事论事,从不议论个人的是非。


难怪乎,在朝堂上和苏轼争锋相对,不肯退让的王安石,会在苏轼深陷“乌台诗案”,被人陷害的时候,为他据理力争。


《六祖坛经》有言:“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


人生真正的修行,眼睛不会紧盯世间别人的过失,而是看到别人的过错反观自己的言行。


这样的人,即使是非加身,也终会化险为夷。


逢人不抱怨生活的委屈


林语堂在《苏东坡传》的序言中写道:


“我若说,一提到苏东坡,在中国总会引起人亲切敬佩的微笑,也许这话最能概括苏东坡的一切了。”


的确,苏轼的一生颠沛流离,横跨了大半个中国。


但是出现在我们脑海中的永远是一个笑口常开的模样。


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

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逐客不妨员外置,诗人例作水曹郎。

只惭无补丝毫事,尚费官家压酒囊。


苏轼的官职一贬再贬,从地处偏僻的黄州,一直到天之涯海之角的海南。


那时人们经常可以看到这位曾经纵横京师的大才子,默默无闻地在田间劳作。


生活上的艰辛暂且不论,心理上的落差也足以摧毁一个人的精神意志了。


被政敌打压,被朋友陷害,连吃个饭都差点付不起钱......


生活中有太多的委屈不足为外人道,但是他总能自得其乐。


看到地上冒出麦苗,他会欢喜的像个孩子;


没有了玉盘珍馐,一盘“东坡肉”就足以让他大饱口福;


离开了高高在上的庙堂,他可以把整个江湖变成自己的书房......


苏轼晚年被流放到“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的南海,几乎没人相信他能生还。


然而65岁的东坡老人不仅活着渡海而归,还创作了大量的诗文著作,为他的人生添加了最辉煌的一笔。


最后,连苏轼自己也颇为得意地说道:“问翁大庚岭上住,曾见南迁几个回?”


人间的是是非非,生活的万般委屈,被他一股脑地活成了机缘。



曾国藩说:“牢骚太甚者,其后必多抑塞。盖无故而怨天,则天必不许,无故而尤人,则人必不服,感应之理然也。”


牢骚太重的人,今后的路一定不好走,因为他不会反思自己,不会改进和提升,失败在所难免。


成熟的人,懂得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就够了。


没有一种生活是不委屈的,你只需认真做好自己,一切自有安排。



人生暮年,有人曾向苏轼请教长寿良方,他笑而不语,提笔写下四句话:


无事以当贵。

早寝以当富。

安步以当车。

晚食以当肉。


人世间的是是非非,都是俗世的见解。


真正有智慧的人,不为是非所累。


就像《菜根谭》中说的那样:


“得趣不在多,盆池拳石间烟霞俱足;会景不在远,蓬窗竹屋下风月自赊。”


眼中无是非,便是自在人。



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 关注十点人物志

读免费人物传记和名人故事 

-音乐&图片-

景音乐 |《这些空灵的句子》

图片来源 | 视觉中国

-作者-

洞见Neo,来源:洞见(ID:DJ00123987)不一样的观点,不一样的故事,1000万人订阅的微信大号。十点读书经授权发布本文,转载请联系作者。

-主播-

玎珰,高校播音教师,声音就是思想。(微信dingdangreading)


长按2秒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欢迎把我们推荐给你的家人和朋友哟

10天陪你读完《呼啸山庄》

英国文学史上震撼人心的奇特小说

☟下载十点读书App,与1700万人一起打卡共读!


你点的每个赞,我都认真当成了喜欢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广告]赞助链接:

四季很好,只要有你,文娱排行榜:https://www.yaopaiming.com/
让资讯触达的更精准有趣:https://www.0xu.cn/

公众号 关注网络尖刀微信公众号
随时掌握互联网精彩
赞助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