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六合内,少闻贫病人丨白衣战士抗疫日记

百家 作者:科技日报 2020-02-27 11:19:15

“古人医在心,心正药自真。今人医在手,手滥药不神。我愿天地炉,多衔扁鹊身。遍行君臣药,先从冻馁均。自然六合内,少闻贫病人。”苏拯的这首“医人”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对于医德医风最具有代表性的概括。


医者仁心,不仅在于他们救死扶伤的医术,更在于他们悲天悯人的情怀。在医护人员的日记中,也最朴实写下了他们对患者的一片真心。用一点一滴的行动温暖患者的心,激发他们与病毒战斗勇气;尽最大的努力一针就过,尽可能减少患者的疼痛;无论以前在什么科室,但现在以最大的努力迅速进入与新冠肺炎战斗的角色;虽然有恐惧但凭着心中的信念战胜恐惧,战胜病魔!


原来的抑郁症患者

现在会跟我们“比心”了


2月26日黄石 雨

讲述者:曹娟,江苏省人民医院胸外科监护病区护士长

援助地点:黄石市中医医院


从2月11日来黄石,今天已是第16天了。


我所在的黄石市中医医院5楼呼吸科,收治的都是次危重患者。


9床74岁的徐阿姨,是从黄石有色医院转过来的,她不想来,她的女儿、丈夫都在黄石有色医院隔离。很多人都知道,如果一家人隔离在一起,在精神上会有一种支持。但徐阿姨由于病情恶化,不得不转到我们科,一来就用上了无创呼吸机。刚来的前两天,她情绪低落,她知道住到我们病房意味着什么。


直到第3天,她终于露出了久违的笑容:“护士长,我在数日子呢,今天是我住在这边第3天,医生也说我病情好转了,把大机器(无创呼吸机)换成小机器了(高流量氧疗仪),你们这医生、护士个个都好,还有这么多江苏来的专家,我现在哪都不去,我可是要从你们这出院的哦,你们这护士晓雨啊,刘丽啊,比我孙女还小呢,我可舍不得你们了。我尽量不麻烦你们,你们让我留的大便标本我都留好了,否则你们得一遍一遍地来问我,多浪费你们时间啊……”


一口黄石话里夹着清脆爽朗的笑声,我好久没听到了这般动听悦耳的话语了。



13床50岁的黄大哥,在我们科住得最久。我第一天踏进病房时,黄石的龚护士长向我介绍了病房大体情况,尤其提到了他。他是一个抑郁症患者,完全不配合,所有的治疗护理均无法开展,怎么开导都没有用。医院已经把他周围的窗户都封了,护士天天看着他。


听到这,我心里咯噔了一下,立刻前去安慰,他完全不理睬。后来,我和大家一起努力,改进医疗方案,护士们也每天开导,再加上自觉症状的好转,现在的他不管遇到谁都会竖起大拇指,还教我怎么摆大爱心、小爱心,让人心里暖暖的。虽然他还上着高流量氧疗,虽然核酸检测还没转阴,但我看到了希望,对生的希望……


黄石今天下雨了,微微凉,但我仍感受到了春意,感动我的患者还很多,就喜欢在病房里听他们述说他们的故事,还有他们的希望。


加油!

戴双层手套扎针也要一次搞定


2月26日 小雨

讲述者:高海燕 青海大学附属医院首批赴湖北医疗队队员、青海大学附属医院呼吸科护师

援助地点:武汉市新洲区中医院


我们可以打套管针了,一个套管针可以留好几天,减少患者天天扎针的痛苦,也减少了护理人员职业暴露的风险。但是进到病房以后打针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因为提供的套管针不是安全型的,没有安全栓,扎完针后从患者体内取出的,直接是刺针,上面还沾染着患者血液,稍微一个不留神,里面的铁针芯就有可能扎到自己或扎到别人。给一个患者打针的时候,戴着两层手套的我摸不到他的血管,眼前雾蒙蒙的一片,因为我的护目镜上全是雾气。看来只能凭着自己的感觉扎了。戴着两层医用手套的情况下我每个指头都试着摸了一下,还是不行,怎么办呀?我心里慌了。



晃了晃神,没有办法,我不打上针,下一步的工作就没办法继续。我硬着头皮,勒紧止血带,仔细寻找血管,心想总有一条血管可以找到,结果现实很骨感,还是没有找到合适的血管,看不到,摸不到!患者看到了我的为难,耐心地对我说:“小天使,不要紧张,慢慢找,我的血管本来就不好找”。我笑了笑,心想一定要扎上才对得起患者的信任。于是,我闭上眼睛、深呼吸,心里琢磨着在以前遇到找不上血管的时候,我是怎么做的,汗水顺着脸颊、耳后,一股一股往下流。好在皇天不负有心人,我将这个手臂想成水肿的患者,遇到这样的患者打针,我每次是用指腹按压血管的位置,血管就能出现,然后预计好时机,每次都可以扎好针。我抱着试试的心态,经过一阵忙碌后,终于扎针成功了。可是问题又来了,胶布和我的橡胶手套特别亲近,还不容易才贴好胶布。这本是个值得高兴的事情,但因为整个过程时间有点长,阿姨的手被止血带勒的发紫,扎止血带的位置勒出了止血带的印记,我知道她当时很疼,很不舒服,细心地患者看到了我的窘迫,笑着安慰我说:“没关系,你是最棒的,我每次都要扎四五针才能扎好”。不知道是真的,还是安慰我,我能体会到她对我的信任和理解。我对患者说:“您也是最棒的,加油”。我默默地告诉自己,如果有下次,我一定只扎一针就好。还好幸运的是那天所有打针的二十几个患者都是一针搞定。


会接生的我

现在还能帮更多人“重生”


2月27日 星期四 武汉 小雨

讲述人:国家医疗队队员、中南大学湘雅医院产科护师续秀秀

援助点:武汉协和医院西区


2月26日,我到武汉协和医院西区的第20天。


20天前的2月6日晚10点多,看到医院发出援汉紧急招募通知,我第一时间给护士长打电话报名。老公很是担心,平时娇滴滴的我,是不是能受得了。


这我不担心自己,但我仍有担心。我是助产士,平时只会观察产程、接生,我担心去了能不能胜任,会不会拖医疗队后腿。在医院工作9年,我一直都在产房迎接新生命。我希望自己除了接生,还能去那座有着美丽樱花的城市,帮更多人“重生”。


2013年去武汉参加樱花节,我看过最美的樱花,最热闹的人群,最繁华的街道。但2月7日晚到达武汉时,寂静的夜,静默的街道,我的心疼隐隐作痛。


上班第一天开始,我就分配在12楼重症区工作。刚开始,我战战兢兢,穿防护服就憋闷到缺氧到不能呼吸。现在,裹得像个粽子的我,竟可以健步如飞,虽然每次到病人面前还是会喘粗气。


原来从没去过传染病房的我,在这里还学会了一切我原来不会的技能。我已经能熟练的进行上呼吸机的各项操作、危重病人的护理,也许回去后我的工作用不上这些,但这却是我人生中一笔最宝贵不可复制的财富。



20天来,我最记忆深刻的是我第一天快下班时,收治的一位93岁老奶奶。每天我上班都会去看她,给她翻身、拍背,洗漱、喂食。我们救援队发给我的牛奶、腐乳等,我也都带给老奶奶,帮她换下口味。都说年龄大的人,免疫力低下,预后不好。我每天都害怕第二天去上班就看不到她了。幸运的是,直到我昨天下班,老奶奶都还算稳定,我心里也很欣慰。


这里的患者都很积极、乐观、善良。我每次进病房,他们都反复跟我说谢谢,叮嘱我要保护好自己。我为他们做操作时,他们会主动把头转向另一边,尽量不面对我呼吸或咳嗽。


我问他们怕不怕,他们说怕,但相信国家,相信湘雅。我想,我们一定不负所望,拼尽全力护他们平安归家。


是的,等大家都“重生”了,我也能回家抱抱亲亲我两个6岁的双胞胎儿子了。


推开三重门是逆行者的高光时刻


2020年2月26日 武汉,雨

讲述者:葛恒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第三批援鄂医疗队队员、心内科副主任医师

援助地点:武汉雷神山医院


眼前是一道双重门。


第二道紧闭着,第一道徐徐打开。


穿着密闭的隔离服,戴着护目镜和面屏、套着双重口罩和手套,我缓缓进入两门之间的隔仓。周围很安静,我能听到自己咚咚的心跳和沉重的呼吸。


身后的门又徐徐关上。向前,推开那扇门,就进入了真正的“战场”。


<iframe class="video_iframe rich_pages" data-vidtype="2" data-mpvid="wxv_1228202772265336833" data-cover="http%3A%2F%2Fmmbiz.qpic.cn%2Fmmbiz_jpg%2FmcrLqJvbDOpgKfyuYQcatn6kT3JHHkHHptZfz1nLibhu2HbC3CLTMBBHzk5vDayo0X5YTcJA4lTTPKqAs8z3zQA%2F0%3Fwx_fmt%3Djpeg" allowfullscreen="" frameborder="0" data-ratio="0.5666666666666667" data-w="544" data-src="https://mp.weixin.qq.com/mp/readtemplate?t=pages/video_player_tmpl&action=mpvideo&auto=0&vid=wxv_1228202772265336833"></iframe>


其实在我心里还有一扇门,就像站上蹦极的高台,恐惧油然而生,我似乎能看见病毒们在空中飞舞,听见它们“砰砰”地敲着门,挑衅地说:“走开,给你健康!”


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病毒消失了,病人们出现在眼前。他们的身体正在被毒害,他们的眼神中是对生的渴望。他们不是人见人怕的疫源,而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背后更是一个个幸福的家庭。“要去救他们!”医务人员的使命感彻底碾压了恐惧,心中的门消失了,我推开了最后一道门。


“觉得自己从来没有做过这么伟大的事情”。--潘晨卿护士。


“想象自己是马上要进雷区的‘拆弹专家’,忐忑又期待”--吴恒趋医生。


“进门前内心无比紧张,但又想加入里面的小伙伴们”--翟佳丽护士。


“一直在默念给我的呼吸机参数调整方案,然后就进去了”。--孙嘉腾医生。


“一直在告诫自己防护不松懈,遇事不慌张。”----尹婷护士


“直面病毒肯定有点害怕,但作为医生,我很想真正接触病人。”--杨帆医生。


这是属于我们每个人的高光时刻,我们一个接一个推开了三重门,完成了最美的逆行。



相关链接:


疫情面前,我们绝不回头丨白衣战士抗疫日记


“满月”的武汉,让我们记住“记不住”的模样丨白衣战士抗疫日


只有全力以赴,才能不辜负大家的殷切期望丨白衣战士抗疫日记


这就是爱!武汉,我们都想“让”着你丨白衣战士抗疫日记




来源:科技日报(金凤 记者 俞慧友 王春 张蕴 通讯员 邓磊 唐楠 成运芬 袁蕙芸 整理)


编辑:刘义阳

审核:王小龙

终审:冷文生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广告]赞助链接:

四季很好,只要有你,文娱排行榜:https://www.yaopaiming.com/
让资讯触达的更精准有趣:https://www.0xu.cn/

公众号 关注网络尖刀微信公众号
随时掌握互联网精彩
赞助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