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伏期最长可达 24 天,尿液、粪便中都能找到新型冠状病毒,初诊时仅有 43.8% 的病人有发热症状……钟南山科研团队在一份预印本论文中给出了这样的结论。
一线的研究数据、高水平的研究团队、大规模的样本分析、及时的信息披露,无论从那个角度来看,这篇论文都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但论文公布之后,人们的关注点似乎有点「跑偏」了,纷纷集中在「最长潜伏期 24 天」的讨论上。实际上,根据该论文对上千名患者的研究,目前新冠病毒潜伏期(Incubation Period)的中位数为 3 天。2 月 9 日,钟南山院士所在的研究团队在医学类论文预印本平台 medRxiv 上提交了一份有关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临床特征的论文。这是钟南山研究团队首次提交的有关新型冠状病毒的研究,文章作者有三十多名,共同第一作者 14 名,来自多个医疗、科研机构。钟南山院士为通讯作者。论文链接:https://www.medrxiv.org/content/10.1101/2020.02.06.20020974v1.full.pdf这是一份关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的临床回顾性研究。在论文中,研究者调查了 1099 名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实验室确诊患者,他们来自 31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 552 家医院,数据截止到 2020 年 1 月 29 日。新型冠状病毒的潜伏期中位数是 3 天,最短为 0 天,最长可达 24 天;
其致死率低于 SARS 和 MERS。
早期仅有 43.8% 的病人发热,但住院后出现发热症状的占 87.9%。
不发热感染者比 SARS 和 MER 感染者更加常见。
因此,如果只靠体温检测筛选感染者,很多病人会被漏诊;
部分患者在早期 CT 检查中并未表现出放射学影像异常,仅靠 CT 确诊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准确率只有 76.4%;
腹泻(3.7%)和呕吐(5.0%)并非常见症状;
在这 1099 名确诊病人中,2.09% 是医务工作者,仅有 1.18% 的人接触过野生动物,71.80% 的人与来自武汉的人有过接触,为「人传人」的传播途径提供了更多证据;
新型冠状病毒传播途径广泛,在尿液、唾液、胃肠道中都能找到新冠病毒,胃肠道分泌物的传播需要加强重视;
不排除超级传播者存在的可能;
患者平均年龄 47 岁,41.9% 是女性;
在研究样本中,死亡率为 1.36%,约 2.2% 的病人要插管,进 ICU 的病人占 5%。
如果潜伏期长达二十多天,那「居家隔离 14 天」的做法是否还有意义?对此,该论文研究团队的核心成员关伟杰在 2 月 10 日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24 天只是个例。而且该论文还在投稿阶段,发布前需要接受全球同行评议。为做对比,2003 年 SARS 病毒的潜伏期中位数是在 3 至 4 天之间,比新冠病毒肺炎还要长。虽然 SARS 也报告有长达 18 天潜伏期的患者,但显然接触传染源后短时间发病的患者数量占绝大多数。因此,人们并无必要为「24 天潜伏期」而感到惊慌。此外,在这篇论文中,研究者采用新的术语(2019-nCoV ARD)来指代我们之前熟知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这是为了包含已经被确诊但却没有出现明显放射学临床表现的病例。如前所述,并非每个感染者都会表现出肺炎症状,有 20.9% 的患者在发生病毒性肺炎之前(或一直没有肺炎表现)就已经被确诊。这篇论文的分析对象只包含实验室确诊病例。研究者将疾病的潜伏期定义为从接触传染源到出现症状的时间。这项研究得到了国家卫健委(NHC)以及每个参与地点的机构委员会批准。论文中的流行病学特征(包括近期接触史)、临床症状和体征以及实验室结果均来源于电子医学病例。放射学评估包括 X 光胸片和 CT。实验室评估包括全血细胞计数、血液化学、凝血测试、肝肾功能、电解质、C 反应蛋白、降钙素原、乳酸脱氢酶和肌酸激酶。截止 1 月 29 日,研究团队共招募了 1324 位病人,其中有 222(16.8%)位疑似病例,因此被排除在外。此外,3 位病人的核心数据集(包括临床结果和症状等信息)由于原始报告的缺失而被排除。最终,本次研究的总样本量为 1099 人,来自 31 个省级行政单位的 552 家医院(如下图所示)。人口和临床特征可以在表 1 中看到,其中有 2.09% 为医务工作者。需要注意的是:在样本中,仅有 1.18% 的病人和野生动物有着直接接触,而 31.3% 曾到过武汉、71.8% 的病人和来自武汉的人有过接触。在样本的地理分布中,有 483 人(43.95%)是武汉居民。26% 的非武汉居民没有武汉旅行史,也没接触过来自武汉的人。统计中发现,新冠病毒的中位潜伏期是 3.0 天(潜伏期从 0 天到 24 天不等)。从样本的年龄来看,感染者年龄的中位数是 47.0 岁(IQR, 35.0 到 58.0),其中有 41.9% 为女性。新冠病毒感染者的入院病例覆盖全年龄段,其中 0.9% 的病人低于 15 岁。在临床症状上,发热(87.9%)和咳嗽(67.7%)是最常见的两个症状。腹泻(3.7%)和呕吐(5.0%)是一个相对不常见的症状。另外,有 25.2% 的病人有至少一项基础性疾病(如高血压、慢性糖尿病等)。在入院治疗的情况中,926 名患者是轻症,173 位是重症。而年龄差别在两个组中较为明显(平均差为 7.0,95%CI,4.4 to 9.6)。此外,相比轻症病人,重症病人中基础性疾病更常见(38.2% 比 22.5%,P<0.001)。但是两组病人汇总的暴露史没有显著差别(所有的变量的 P>0.05)。表 2 展示了入院病人在肺部放射学造影和实验室分析中的发现。其中,840 位病人进行了 CT 扫描,76.4% 表现为肺炎症状。最显著的肺部造影结果是毛玻璃状病变(ground-glass opacity),占 50.00%,以及双侧斑片状阴影(bilateral patchy shadowing),占 46.0%。在 926 名非重症患者中,有 221 名(23.87%)没有放射学影像异常,而在 173 名重症患者中,只有 9 名(5.20%)没有放射学影像异常。在入院病例中,82.1% 有淋巴细胞减少,36.2% 有血小板減少的症状。总体而言,33.7% 的病人白细胞减少。大部分病人都展现为 C-反应蛋白增加,但是谷丙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肌酸激酶和 D-二聚体的增加相对不常见。与非重症病人相比,重症病人在实验室检测中有更显著的异常问题(所有的 P<0.05)。总的来说,氧疗、机械通气、静脉抗生素和奥司他韦治疗分别在 38%、6.1%、57.5% 和 35.8% 的患者中使用。重症患者接受机械通气的比例明显高于非重症患者。全身性糖皮质类固醇给予率为 18.6%,重症组高于非重症组 (44.5% vs 13.7%, p<0.001)。此外,5 例重症病患采用体外膜氧合(ECMO)疗法,而非重症病患并无采用 (P<0.001)。住院期间最常见的并发症是肺炎(79.1%),其次是 ARDS(3.37%)以及休克(1.00%)。重症病例任何并发症的发生率都比 非重症病例高 (94.8% vs. 72.2%, P<0.001) (见下表 3)样本中有 55 位病人(5.00%)被送入 ICU,需要有创通气的和最终死亡的分别占 2.18% 和 1.36%(见上表 3)。除了上述重要结论外,作者还指出了这篇文章的一些局限性。首先,由于各参与方不同的电子数据库结构以及数据收集时间的紧迫性,部分病例的暴露史、症状、实验室检测等档案可能不够完备。部分病例的诊断地点是门诊,其临床信息只有简短的记录,实验室检测也不够完备。其次,作者表示,他们可能遗漏了在家隔离的无症状或轻症病例,因此研究样本整体状况可能更加严重。目前,这篇论文可能处于重要医学期刊(如柳叶刀、BMJ 等)的同行评审过程中,正式刊登前可能还会进行修正,具体结论应以正式版论文为准。✄------------------------------------------------加入机器之心(全职记者 / 实习生):hr@jiqizhixin.com投稿或寻求报道:content@jiqizhixin.com广告 & 商务合作:bd@jiqizhixin.com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广告]赞助链接:
四季很好,只要有你,文娱排行榜:https://www.yaopaiming.com/
让资讯触达的更精准有趣:https://www.0x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