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路,UCloud 选对了什么?
2020年1月20日,UCloud 于科创板正式上市。这家不显山不露水的创业公司,却从巨头重重包围下厮杀出来。股票代码 688158,发行价33.23元,募集资金19.44亿元,20日开盘价72.00元,涨幅116.67%,市值飙300亿元。
阳光会一如既往地普照大众,但风口却不会随意眷顾谁。UCloud 一步一步走向上市,这一路,它选对了什么?
有人说,在中国互联网的发展史上,盛大可能是最被低估的公司,没有之一。
它培养了阿里张勇、腾讯姚晓光、趣头条谭思亮等现在如日中天的互联网人物;它开创了双11的促销、游戏免费道具收费等商业模式,迄今还在影响着我们;它是中国最早探索和研发云计算、人工智能、语音识别等前沿技术的公司。
盛大有没有被低估,我们无从谈起,不过,UCloud 的故事,还要从它说起。
2009年,应陈天桥邀请,季昕华加盟了这家被称作“中国互联网的黄埔军校”的盛大。他希望可以让除了游戏之外的公司也到开发平台上来,让有能力写代码的人赚到钱。
那时,云计算刚刚兴起。
Salesforce 云服务收入超10亿美元。
全国各地陆续出现了农场云、云基地、云大楼等以云为噱头的传统地产生意,看似紧跟技术潮流,实质上却是为了能够得到政府的补贴。
这一年(2009年)阿里云创立。
2011年,盛大云成立。它的官网中显示:盛大云由中国第一代云计算程序员组成,核心技术团队成员主要来自盛大、亚马逊、微软等国内外顶尖技术团队,见证了多年来中国云计算市场的起源和高速增长,拥有丰富而成熟的云计算产品、开发和运维经验。
盛大云的牵头人就是季昕华。从2009年入职起,就全面负责盛大云计算平台的研发及管理。
当时,小的创业公司还没能看到云计算的发展机会,真正开始并持续做公有云的,只有阿里云。季昕华却看到了云的未来,盛大云给了他暂且施展拳脚的机会。
2011年,在一场名为《云计算推动互联网创新发展》的演讲中,季昕华提到:云计算是可以推动互联网创新发展的。
第一,云计算可以提供一个能够降低创业门槛的基础技术平台,使得创业者有更多的业务;第二,弹性付费,有效降低创业公司的费用;第三,可以通过海量支撑,有效支持创业公司业务快速发展。
后来盛大因为陈天桥身体原因,发生战略调整,从云计算收缩阵线。
2012年,季昕华从盛大离职,筹建自己的云计算公司——UCloud。
它的创立,并不是季昕华一意孤行。
华琨曾在采访中讲到,早在2011年的7月,两人就已有创业之意。当时的华琨,就任于腾讯云平台部(腾讯云前身),为外部开放平台技术实力不够的第三方团队做底层架构支持。
季昕华做 CEO,华琨做 COO,那么 CTO 的职位就空缺了下来,这让华琨想到了他在开放平台的老搭档莫显峰。华琨找到他,仅十几分钟的时间,莫显峰就答应加入他们的创业团队。
UCloud 创始团队
(从左到右依次:华琨、季昕华、莫显峰)
采访中,华琨将这场创业分为三个阶段:2012年-2015年他们做对了两件事——坚持做公有云、选择细分行业;2016年-2018年上半年是互联网的拓展期,UCloud 也在寻找新的行业突破;2018年下半年至今,战略逐渐清晰,以差异化的能力深入产业互联网。
2012-2015年 选择行业
对于公有云的选择,华琨说“其实当时做选择很艰难”。公有云的客户体量小,甚至五个人的团队开了几台主机就需要每周进行服务,私有云就不同,当时同步在做的私有云项目收益能达到300万元,差别相当大,但他们一眼就看到了公有云的未来。如今,华琨也很庆幸当初选择了公有云:“如果做私有云,我们现在就可能‘死了’”。
公有云的商业模式尽管需要大规模投入,却也蕴藏着天然的吸引力和巨大的价值:
灵活弹性——用户更为高效的利用和管理 IT 资源;
规模经济——用户享受云厂商规模化服务带来的低廉成本;
高度可用——用户更为便捷的备份和恢复数据,最大程度确保业务连续性。
这些价值的基础,是标准化的产品和可复制的服务。一个研发团队、一项研发成果可以服务海量客户,进而能够产生长期的、巨大的回报。
关于行业的选择,起初 UCloud 通过分析 APPStore 畅销榜,寻找最佳应用领域。
APP Store 畅销榜,是根据 APP 活跃度及收入进行综合排名的,当时排名前十的基本都是游戏。UCloud 就此发现了游戏对云计算的庞大需求,很快出手。
UCloud 早期团队
2015年,凭借游戏这一技之长, UCloud 实现了日收入超100万。依托这一细分行业的突破,它走上了良性发展的道路,也让其成为了中国最早跑通公有云商业模式的企业之一。
随着互联网进入繁荣昌盛时期, UCloud 也开始以游戏为主,有针对性、有策略性地进行业务升级,进军电商、社交、O2O、直播、短视频等泛互联网领域,并进一步吸引了许多传统行业客户,成为中国云服务浪潮中“特立独行”而又快速成长的“弄潮儿”。
2016-2018上半年 路径探索
这一阶段云计算创业企业都受到一定冲击,巨头开始进军云计算领域,他们一方面通过价格战血洗市场,甚至出现1元中标事件;另外一方面,通过收购买走了大批云计算的下游客户。随着国家对游戏、直播、O2O 等监管政策的收紧,这些领域的客户发展也非常不稳定。
如何寻找与巨头差异化的细分市场,并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UCloud 在2016-2017年开始探索新的路径:出海与进军传统行业。
UCloud 最早的出海业务发生在2013年,一家手游公司主动提出要将游戏复制到香港,问 UCloud 有没有机房。在意识到其中的商机后,UCloud 就在香港建了一个数据中心。一年后,也是因为客户的需求,洛杉矶数据中心落成。2015年之后,腾讯云和腾讯 IEG 入局,开始搅弄风云。
不过其实最先出走,试图避开巨头锋芒的并不是 UCloud,而是那些中小游戏企业。他们的身影从中国香港、中国台湾,走向越南、印尼等东南亚地区,甚至出走到非洲,UCloud 也整船扬帆,为这些企业提供本地化的基础设施服务。
到2017年,出海的中国企业已成浩浩荡荡的大军,除了游戏,还有在中国互联网人口红利降低后,寻找新金矿的电商、社交、直播、金融科技、智能硬件等企业。UCloud 的出海版图也随之迅速扩大。目前,UCloud 已在全球5个洲,建立了32个数据中心。
同时,UCloud 最早将市场下沉至传统行业细分领域,向增量市场寻找机会。
于是,他们选择进入那些足够大又足够分散的传统行业市场。华琨说,市场足够大,意味着有很大的拓展空间;而足够分散,意味着即使巨头进来了,也吃不下来,比如政府、零售、教育等。传统的教育行业,如高校、K12、教育局等,真正进入市场的规模,可能只有百亿,但事实上对 UCloud 来说已经足够大了。
传统互联网是个正在被唤醒的巨大市场,华琨表示“消费互联网是互联网巨头的战场,产业互联网是创业公司的沃土”。如今,很多传统企业都有意识地用云来改变企业的商业模式以及生态。
2018下半年至今 中立的差异化
2018年以后的云计算战场可谓是硝烟四起,BAT 各自翻腾着自己的“筋斗云”。
阿里云提出全面上云,并祭出飞天云操作系统、飞天大数据平台、阿里巴巴双中台和 AIoT 智联网等四张王牌, “被集成”的首张成绩单公布了与合作伙伴联合推出的100多款行业解决方案。
腾讯云推出针对18个重点行业的 To B 作战地图,升级城市发展解决方案“WeCity”,持续全面拥抱产业互联网,并开放数据中台和技术中台。
百度云更是提出“ABC+X”战略,完善 AI 工业化公式,在智能计算领域推出多达18款全新产品。
在巨头的强势夹击下,UCloud 剑走偏锋,打出差异化竞争。
第一,坚持直销模式。
面对巨头携生态与资金带来的巨大冲击,创业之初的 UCloud 为拓展市场、更深入的了解客户需求和痛点,建立了业内公有云第一支直销团队,实现了从0到1的突破。
他们在服务客户的过程中发现,从业务和心理层面,客户不希望需求被忽略、业务被耽搁,尤其是在云计算行业还处在行业发展初期,几乎所有人都摸着石头过河,除了拼规模和资源之外,也需要靠智慧和灵活性。UCloud 数百人直销团队,贴近用户服务,能够给予用户更快的反应速度。
客户遇到问题时,UCloud 由客户经理、架构师、服务经理组成的铁三角团队会优先帮助客户解决当前问题,保障业务的稳定运行。后续还会帮业务共同梳理优化架构,不让此类问题再度发生。
因为对他们来说,每个用户都值得尊重,让他们获得业内最高的服务标准和绝佳体验。这样的价值理念,让 UCloud 和其他巨头差异化的存在,是他们需要时刻坚守的荣光。
第二,打出“中立”标签。
UCloud“中立”的含义是不从事下游客户的业务,不碰客户数据,不会与客户发生业务上的竞争,客户的业务、数据在私密性方面能得到较高的保障。
UCloud 与卓志集团的合作,便是“中立”的“最佳实践”。卓志集团是一家跨境电商服务商,而它的自身定位是一个独立的供应链服务商。无论是供应链,还是电商领域,皆有巨头服务商盘踞。如果不能守住边界,做到独立,就会沦落为某个企业的附庸,丧失中立性的公司注定无法持久而独立地生存。
显然,“中立”不仅是双方企业的价值观,更像是一种催化剂,让企业间形成微妙的化学反应。共同成长,携手走向技术驱动业务的伟大时代。
第三,利用内资架构优势,服务数据保密性要求较高的行业客户。
云计算业务涉及大量行业的核心数据安全问题,未来随着国家对云计算行业和数据监管的进一步加强,UCloud 的内资架构特点在获取如军民融合、政务云、安防云、传统金融机构上云等业务领域的客户时,相较海外上市的行业巨头将具备一定的相对优势。
上市后,UCloud 还会增强政企客户的开发,利用安全屋产品解决政企数据流通需求,带动云计算产品销售,以扩大企业知名度,推进政企客户的收入贡献。
长期来看,云计算行业的市场空间广阔,云计算在国内的渗透率还较低。根据 IDC 报告,2018年国内公有云市场规模则达到71.85亿美元,预计2018年至2022年我国公有云市场复合增长率达39.91%,在2022年市场规模将达到275.31亿美元。
当牛透社的记者问到:“一旦到深水区之后,公有云会不会变弱?”
华琨表示,会有小部分的变形。企业只打公有云这套拳是不够的,对于传统企业或是行业巨头来讲,建议使用“套云”,即除公有云外,私有云、混合云,甚至专有云是都要具备。
2014年,UCloud 针对用户需求,在业内第一个推出混合云产品。“启明混合云解决方案”通过公有云+私有部署+混合云网络帮助用户更快更简单地使用云计算。它还整合了公有云、私有云、自有 IDC 等资源,形成了让用户专注于业务的“无界云”。
UCloud 不仅将自己的云能力赋予企业,同时还提供一些大数据产品、人工智能解决方案、IoT 解决方案等。“安全屋”便是 UCloud 独创的大数据安全流通平台,关于它的诞生,还有一个小故事。
还是季昕华在湖畔读书那会儿,在下榻的酒店遇见了阿里的朋友。听朋友说,不久前就在这家酒店,有一家售车公司和一家售车险的公司,双方想将数据结合后做分析,以便获得营销数据,但谁都不放心把数据给到对方。
于是在见面的当天,双方似乎上演了一出《上海滩》里的戏码。几个人拎着偌大的黑色密码箱,神秘地进到同一个房间,互相问“带来了吗?”这派头,就差对暗号了,活像江湖人士暗中接头。
打开密码箱,是码放整齐的一摞摞硬盘,双方现场解锁分析。分析过后还将硬盘当场砸毁,自证清白没有带走对方数据。
季昕华听完故事,回到上海立马安排研发团队制作“可信数据流通”平台。这个平台就好像是搭建一间屋子,让数据的所有方和需求方可以进行分析,但互相不拥有对方数据,且分析过程“安全可控”。
面对如此广阔的市场和行业发展红利,华琨坦言,不仅自己要坚持“中立”,同时也要引入志同道合的合作伙伴,打造“中立”的行业生态。UCloud 的生态举措,实质上是将 SaaS 厂商引进来,双方携手去做传统行业,而不是简单的客户互通。
上市后,对于 UCloud 的下一个目标,季昕华这样讲到:“我们希望 UCloud 还能做两件事——
第一件事,是希望能够让传统企业也开始接受、使用云计算,并将其转化为价值,这也是我们一直想做的事情。
第二件事,是希望真正能够把数据流通做起来,作为产业基础。毕竟,没有数据流通就没有信息社会,信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数据。衷心希望数据不仅能够在国内流通,还可以跨国家流通,让数据发挥生产要素的重要价值作用。”
在美国,无论是企业服务还是云计算,都要比中国发展得要更早更快,有几十家甚至上百家企业已经上市,但中国目前来讲几乎没有。其次,美国市场在火爆中蕴含巨大机会,中国市场相比较而言虽体量庞大,但也更加复杂。
To B 是条漫长而又布满荆棘的路。云计算从2008年进入中国,到现在已走过十一年。从备受质疑,到毋庸置疑,正是这群创业者的坚韧,让云计算迈进大众的视野,并被接受和追随。
而在巨头的重重包围下,不管是团队还是领域,不管是用户还是行业,UCloud 的每一步都踩在风口上步步为营。
期待更多中国 To B 创业者能走出差异化道路,未来成长为一个更伟大的公司。
文章部分内容参考:《中国互联网的黄埔军校:消失的盛大 永久的传奇》、《UCloud 季昕华:“黑客”传奇》、《云计算的发展史》、《盛大在线副总裁季昕华:云计算加速互联网创业》、《中国云计算的前世今生:受过多少质疑才有今天的成就》、《UCloud 华琨:云端的7年征途》《卓志集团 & UCloud:“中立派”的化学反应》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广告]赞助链接:
四季很好,只要有你,文娱排行榜:https://www.yaopaiming.com/
让资讯触达的更精准有趣:https://www.0xu.cn/
随时掌握互联网精彩
- 1 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 7970397
- 2 39岁失业后在菜市场重启人生 7947761
- 3 野猪闯入民宅 老人被撕咬身亡 7879240
- 4 破浪 向着极南之地 7732889
- 5 李在明被判无罪 7669343
- 6 尾随小女孩的男子已被抓获 7500398
- 7 学生家里办白事凌晨请假 宿管不放行 7491024
- 8 董宇辉改任与辉同行董事 7330997
- 9 文件200余字现7处错字 官方回应 7263826
- 10 曝王宝强方打感情牌“偷换”协议 71147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