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拉开人与人差距的,是这4点

百家 作者:管理的常识 2020-01-14 15:15:18

有句话说的好——通往成功的道路,并不拥挤。因为有时候,你只需要比别人做得好一点点,你就赢了大多数人。


可就是这一点点,我们时常会找不到抓手和改进方向。


今天这篇文章来自跨国公司首席全球财务官,浙江大学客座教授钱自严老师,他将根据自己总结的牛人公式——4C模型,告诉你如何从细节入手,拉开同龄人的差距,活出不苟且的人生。


推荐你认真阅读。以下,Enjoy:

常识君|有话说


作者:钱自严

来源:管理的常识(ID:Guanlidechangshi



前一阵在罗胖的跨年演讲中,听到一个有趣的词:苟且红利


什么是苟且红利?


就是因为别人做事的各种不利索、不靠谱留下的机会。


苟且红利是一个Emerging Market(新兴成长市场)特有的红利,也即梁宁老师描述的草莽时代英雄辈出的景象。


这样讲比较抽象,我们还是举一些身边的例子,能让大家找到感觉。下面是我列举的一些场景例子供参考:


点击图片可放大


从上面的一组对照中可以看出,苟且的做法与不苟且的区别。


如果提取一条主线,前者是Live by Default,只是把事按流程做了一遍;而后者是Live by Design,事情流经自己的手时,特别用心。


像最后一个例子,就是我从我的上司,前亚太区总裁那里学来的。


他在与政府官员见面时先向组织者要了一份与会者名单,然后从他的名片夹里找出曾经交换过名片的官员,先熟悉一遍,于是在交换名片的时候,对方的职级提升我压根无感的时候,他居然来了这样一句自然而又十分得体的开场白:


这一次离上次见面已经2年了,陈局长,首先恭喜你的晋升。


以这样一种让对方有面子的方式开场,对方想为难你都难。


与优秀的人为伍,说到底就是从他们身上学到与众不同的好习惯,一种经年累月从不苟且的活法。


上面表单中的例子,我就不一一展开了,相信大家一看就能明白。大家更为关心的,也许是具体的做法:


怎么自己一不小心就落入“苟且”的俗套里去了呢?有哪些好的操作方法可以一点点地不那么苟且呢?


为这个问题,我认真思索了周围的一些牛人,总结出了下面一个4C模型:

这4个C是:


Checking(事前检查)

Closing(事后复盘)

Caring(关注他人)

Consideration(方便他人)


前二个C,是做事;后二个C,是为人。下面一个个展开说一下。



01


Checking

事前检查


一个不苟且的人,事情铺开前不是马上一股脑儿扎进去做,而是先捋一遍以往的经验清单,看看过去曾跌过的坑、犯过的错,引以为戒。


我十几年前去德国总部工作时,看到同事的一个FAM清单,Frequently Appeared Mistakes,非常的实用,而且很多错误都有通用性:


比如说打开文件时第一步要“另存为”起一个新的文件名以防错误覆盖。即使是两个数字相加也要用加总公式,以免未来插入一行时新的数字没被公式覆盖

FAQ针对的是一般性问题,FAM解决的是个体化的具体场景问题。以此为鉴,我跟德国人学会了凡事建立一个Check List的习惯。


Check List做多了,我还从文本型升级成2.0版本的图文型,更有场景参考价值。


比如我去浙大讲课,每年去的时候学校会配不同的助教,有时文字说明力不够,我干脆做了一张“培训与布置要求图”给对方。

点击图片可放大


魔鬼藏在细节中,细节藏在清单中。Check List的习惯可以给到你最好的准备方案。



02


Closing

事后复盘


很多人做事只顾中间,不顾两头。结尾与开始一样的重要。事后复盘是一条让你快速提升的捷径。


我在读Ray Dalio的《原则》一书时,看到了桥水基金十分严谨的复盘流程,从项目的得失开始,各种反推,一直找到最核心的某个错误假设与认知偏误。


怎么做复盘呢?


有一个直观实用的T型工具值得推荐


下面我就用我去年组织的交大三十年毕业聚会的复盘做例子,介绍一下T型工具的运用。



这个复盘中的“-”代表做得不足的地方,像我请来的一个志愿者私下微信我说另一个志愿者向她抱怨坐在同学堆里吃饭很尴尬。以后再搞40年毕业聚会,我一定会将这条加入到Check List里去的。


一个好的复盘不只是本次活动的闭环,也可以成为下一个闭环的更高起点。


苟且与不苟且的差异之处,在此立分高下。


03


Caring

关注他人


这个C重点在于关注他人的需求。我在领导力培训课上曾讲过一个系列的“人性规律”,其中的一条就是“人总对自己的事情最感兴趣”,比如一张集体照洗出来,我们总是第一个看“自己”。


一个苟且的人,看着自己的照片好就发布朋友圈了,而一个不苟且的人,会留意照得不好的人会不会介意。


这条人性规律用更直白的话讲,就是99%的人的99%的时间都在考虑自己的事情。那剩下的1%的人,就是不苟且的人。


一个不苟且的人,会将2%、5%甚至10%的时间花在别人的事情上,去照顾他人的需求。


比如这样的一组常见需求:


布置任务时考虑下属能学到什么新技能?

去思考你抱怨最多的那个同事有没有资源瓶颈?

上司的述职报告里底气最不足的那一条是什么?

同事聚餐时新来的同事有没有被冷落?

项目停滞不前时,有哪些“路障”你可以帮着去总部做沟通?


什么是协作?


协作不是一个高大上的名词,协作体现在日常工作中每一项细小需求的落实之中。


04


Consideration

方便他人


Caring关注的是他人的需求,Consideration则关注他人的体验。


我们常讲要有服务精神,有所谓的外部客户与内部客户。服务是一个空泛的概念,具体的一个抓手,就是做好用户体验。


什么是好的用户体验?我专门自费去学了“服务设计”这门课,才明白一个好的用户体验是一个完整的客户体验旅程。


课程学完回到公司,我做了一个“重要客人来访服务流程”,以点线面的方式做好用户体验。


点击图片可放大


点:


做好客户与你交互的每个触点,比如物、人与数媒触点。比如在对方出发前拿到对方司机的电话并将定位图发到其手机中,以确保顺利到达的路径体验。


线:


串联对方的整个行程,确保每个节点的衔接紧凑有序。比如提前获知对方的下一站行程,根据航班延迟信息将参观过程调整得宽松一些。


面:


在整体规划中先考虑希望呈现怎样的一个面?比如表中列出的三个形象面:专业、热情、贴心,然后将每一个面以具体的细节呈现出来。


这样的接待,一定是by design,而不是by default的苟且能呈现出来的。


岁末年关,总会听到很多的宏观形势报告,得到一堆的焦虑与不安。要不被贩卖焦虑的人忽悠的最好方法,就是活出自己的不苟且。


产业转型,服务升级,人工智能涌现,所有这些都会留下巨大的机会。变局越大,守旧图稳的苟且就越多,而别人的苟且正好可以是你的机会。


上面讲的4C中的每一个C,都是你向上Climb的具体抓手。


趋势是讲给平均人听的,而真实的世界里并不存在一个平均人。每个人都可以靠自己的禀赋找到突破口。


世界有世界的变化,而你另有计划。


关于作者:

想加入管理的常识内容合伙人,请戳《管理的常识原创作者招募》了解更多详情。



猜你喜欢


更多精彩


在公众号对话框发送以下关键词
查看更多优质内容!


德鲁克 | 稻盛和夫 | 陈春花 | 华为
战略管理 | 企业文化 | 人力资源 | 团队管理 
职场沟通 | 领导力 | 自我修炼 
 市场营销 | 书单 学习方法



喜欢?请点“在看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广告]赞助链接:

四季很好,只要有你,文娱排行榜:https://www.yaopaiming.com/
让资讯触达的更精准有趣:https://www.0xu.cn/

点击查看全文
公众号 关注网络尖刀微信公众号
随时掌握互联网精彩
赞助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