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对每一个中华儿女来说,都是极为难忘的一年。
70年风雨兼程,披荆斩棘,我们从一个生产力落后、吃饭都成问题的国家,成为了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
这一年,动荡和嘈杂仍然存在。
中美贸易战、香港部分势力搞的小动作、美伊纠纷......让我们意识到哪有什么和平和安定,只有国力强盛、人民万众一心,才能扛住压力前行。
甲午战争后,孙中山先生曾说:“中国面临亡国灭种的残局。”于是,星星之火掀起燎原之势,一场百年革命铸就了如今的时代的最强音。
2019年,中国位列强国之席,但机会和危难并存。
鉴往知来,一个民族对待历史的态度,决定了它的未来。“当人们生活在富足的暖风里,对很多人来说,先辈们的苦难、牺牲和热血就像多年前看过的老电影,至多留下一些依稀的印象。之所以要揭开疼痛的历史,不是为了用当年绝望的痛苦来吸引今日的目光。从民族到个体,我们如果不知道“我从哪里来”,又怎么能回答“我是谁”和“我要到哪里去”?”01

书中收录了从鸦片战争到改革开放,一百多名政治家、文学家、革命家的代表作。《民报》发刊词(孙中山)
《美国化的清华》(闻一多)
《七子之歌》(闻一多)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毛泽东)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鲁迅)
《历史之重要》(章太炎)
......

书中的每一篇,都在过去一百四十年的历程中,影响时代,照耀过历史的天空。由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长、讲座教授王绍光撰写导读。言语精辟,读后常令人惊叹太史公之妙。
乍一看书的标题,不免让人觉得太过严肃甚至难以激起阅读的兴趣。但当我翻开扉页,看到序言,与其说字字珠玑让人不明觉厉,更不如说我为之感动。
从《周易》说,可以;从《论语》说,可以;从《道德经》说,可以;从《孟子》说,可以;要从宋明理学、新儒学说,更可以……
中国有上下五千年的文化。但从文化中衍生出的中国精神从未如近现代时期一样,受到几近灭亡的考验和挑战。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到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改革开放。这本书收录的文章,目睹了五千年古老文明的觉醒,和一个年轻国家的诞生。这些文字,在那一百四十年的历程中,振聋发聩,凝聚人心,带领着中国人一次次濒死重生,一步一步走到了现在。这本书,我们也将其上架到乌鸦小黑店了,如有需要,可戳下方链接自行购买。
02
2019年,“黑衣者”由日及夜,以游击战般的方式在各区横行。瘫痪地铁,占路阻车,火攻警署,殴打市民,侮辱国旗,一步步陷入失控。香港的问题复杂,其中不仅关乎政治和经济,还存在教育、司法、舆论环境、身份认同以及外部势力等等因素。“香港虽只是一岛,却活画着中国许多地方现在和将来的小照:中央几位洋主子,手下是若干颂德的“高等华人”和一伙作伥的奴气同胞。此外即全是默默吃苦的“土人”,能耐的死在洋厂,耐不住的逃入深山中……“
对于鲁迅,港英当局曾千方百计的限制其影响,这一次他路过香港,遭到洋人和同胞“查关”的百般刁难,各类人等百态尽露。如今香港的乱港势力手臂不断伸长,不难让人联想到百年前鲁迅先生所写百态尽露的“各类人等”。
03
“造成今日之老大中国者,则中国老朽之冤业也。制出将来之少年中国者,则中国少年之责任也。”“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1900年,戊戌变法失败后,梁启超写下了这篇《少年中国说》。
有人说《少年中国说》是青春中国诞生的第一口呼吸,将热血浸到了少年的骨子里。这些让人血脉喷张的词汇,曾在动乱的封建中国,振奋了迷途的旧时青年。青年毛泽东一度为此文折服,说“我读了又读,直到差不多背得出来了。”胡适也坦诚:梁氏的文章“使读的人不能跟着他走,不能不跟着他想。”如今,香港焦土上,青年人的不成熟、青年人的热血都被有心人士利用、鼓动起来。他们对路遇不平的老者、试图冲过路障的司机,群起攻之。22岁在读博士生曹原发现石墨烯“魔角”, 开创了物理学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有望最终实现能源利用率与能源运输效率的提高,荣登Nature全球十大科学人物榜首。
视频博主李子柒,以中国传统美食文化为主线,在YouTube上以735万的粉丝数,做着中华文化对外重要的文化输出。长沙理工大学的六位大学生利用暑假,深入农村开展市场调研之后,决定开展长沙理工大学菜菜农业项目,利用小程序平台帮助农民卖菜,精准扶贫,实现农民增收。
作为青年,我们不愿意自己被视为弱者,但更不需要靠无理取闹来宣誓存在感。“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中国精神读本》,戳下图链接可直接购买▼。

04
黑暗世界中的温情
除了动荡时局下这些振聋发聩、发人深省的文字,那个混乱压抑的黑暗世界里,依旧不乏温情的存在。1911年11月,24岁的林觉民参加广州起义几天前,写下《与妻书》。“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 这家书才刚刚开始,便是生离死别。
林觉民对妻子陈意映说:“吾自遇汝以来,长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陈意映对丈夫林觉民说:“望今后有远行,必以告妾,妾愿随君行。”时代动荡、世界黑暗,即便前路是退无可退的悲壮选择。这封诀别书却如寻常家话,从父母孝道到子女相教,从家庭生计到救国之志,事无巨细一一道来。当家国大爱与儿女私情对冲,循理而往与心有难舍纠结,慷慨悲壮与缠绵悱恻交集。05
值得一家三代共读
梁思成在美国读书,与父亲通信,诉说自己在校学习多年,一直苦练画画,与自己理想不符的苦闷。我生平最服膺曾文两句话:“莫问收获,但问耕耘。”将来成就如何,现在想他则甚?着急他则甚?一面不可骄盈自慢,一面不可怯弱自馁,尽自己能力做去,做到哪里是哪里,如此则可以无入而不自得,而于社会亦总有多少贡献。虽为家书,却并没有身为长辈的严厉斥责,其言谆谆,如沐春风。
短短几句,是对孩子光明未来的期盼,也是声声教导孩子戒骄戒躁,心境平和的教诲。也正是在他优秀教导理念的影响下,梁思成成为中国著名的建筑家、建筑史学家,被称为“建筑五宗师”。无论是与孩子、与妻子,还是与母亲、与父兄、与同胞……种种道理都在书中文章“润物细无声”的诉说中,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你的每一个抉择。每一篇文字深读,都如醍醐灌顶,让人在乏善可陈的生活中挣脱枷锁,生长出更多的可能。
06
历史,不能被忘记
年轻的理想与时代息息相关,动荡的时局在他们的文字故事里留下印记。164篇文章,有呐喊,有温情,有寄情于景,也有对和平年代中国盛景的期盼。你能看到,西去列车缓缓的开着,目光从那方小窗口往外探,一站站灯火扑来,像流萤飞走,一重重山岭闪过,似浪涛奔流;也能看到,九曲十八弯的黄河水,水流湍急的黄河渡口;
164篇文章,代表的不仅是一段段历史声音,更是中国人沉淀千年的精神。他们是国家土壤之下的根茎,扎得深不见底,牢固得与国家的命运共同呼吸。面对历史的浩瀚星空,164篇文章不可能完美,每一个选择也必定是挂一漏万。但即便只有164篇,却已经足够完美的昭示着:我们必须往前走,为了不能忘却的历史,也为了灿烂和光明的未来。《中国精神读本》,戳下图链接可直接购买▼。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广告]赞助链接:
四季很好,只要有你,文娱排行榜:https://www.yaopaiming.com/
让资讯触达的更精准有趣:https://www.0x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