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孩子穿着破烂衣裳,他决心辞职,这段30年前的往事让人泪流!

百家 作者:共青团中央 2020-01-06 11:37:10


共青团中央

有态度 有温度 全网青年都在关注

 

来源:微信公众号“北洋之家”(ID:bypm2016)作者:北洋君



前几天,一个来自河北邢台平乡县的特殊家庭,受邀来到央视《故事里的中国》。他们一家四代人有20多位乡村教师,从太爷爷那辈算起,整个家庭教授的学生已经超过两万。一家人的漫漫坚守路,让在场众多听众泪花闪烁、肃然起敬。

<iframe class="video_iframe rich_pages" data-vidtype="2" data-mpvid="wxv_1103437351633715201" data-cover="http%3A%2F%2Fmmbiz.qpic.cn%2Fmmbiz_jpg%2FRWk66yHaLaKIwxtxkhNq0TweVTbFL38kCG6RMZW3UXNc07BJWva71XribckoF0Jibz5v5IgLv5B2HkEWl3GP6DbA%2F0%3Fwx_fmt%3Djpeg" allowfullscreen="" frameborder="0" data-ratio="1.7777777777777777" data-w="640" scrolling="no" data-src="https://mp.weixin.qq.com/mp/readtemplate?t=pages/video_player_tmpl&action=mpvideo&auto=0&vid=wxv_1103437351633715201"></iframe>

是什么原因?让这个家族四代二十多人无一例外,全部留在农村,站上三尺讲台甘守清贫。又是怎样的往事回忆?让讲述人数次哽咽,让董卿和现场观众几度落泪。今天就让我们推开胡家院门,走进他们的故事!



孩子们哇哇大哭:   “老师你别走!”


在节目现场讲述家族故事,让董卿和观众集体泪奔的男人叫胡清汝,是这个家族第三代老师。

1981年高中毕业时,最大的梦想是走出农村当个军人。可是在村里已经当了一辈子乡村教师的父亲,希望他能留下教书。

“我父亲跟我谈这个事的时候,我十万个不愿意躺在炕上,一天没有吃饭大哭了一场。”

胡清汝永远记得那个黄昏,父亲走进门喊他起来吃饭,叹了一口气说:“村里实在太缺老师了!你还是留下来吧。”那种饱含着期望和请求的眼神,他此前从未见过让他无法拒绝。


他知道,父亲在高中毕业时,也曾希望走出村子去考大学,结果被爷爷留在了讲台上。


虽然和父亲一样留了下来,但是日子真是太穷了,已经做了父亲的胡清汝,看到儿子女儿过年过节时,身上穿的依旧是亲戚给的破旧衣裳,穿的鞋子都透着大洞,心里特别难受。

节目现场回忆起当时场景,七尺汉子胡清汝也忍不住红了眼眶。泪眼中满含着对家人深深的亏欠。

那时候身边很多人都经商打工过上了好日子,因为老师的工资实在太少有的人宁可推着板车卖咸菜也不再当老师了。

胡清汝不是没有想过辞职,可这个学校是爷爷、父亲两代人全部的心血啊!这个村子又穷又偏没有老师愿意来。

这个学校怎么办?孩子们怎么办?自己有何颜面面对爷爷和父亲?怎么面对学生和家长?

可是家里的困难就摆在眼前,微薄的工资经常不能按时发放,唯一的指望就是几亩薄田。

无数个深夜的纠结之后,1989年的一天,他终于坚定了辞职的决心。可是短短几行的辞职报告,他愣是写到了半夜,眼泪把纸湿了一遍又一遍。


第二天雷雨交加之中,胡清汝双腿彷佛灌了铅,在泥泞的路上走了好久好久,当全身湿透的他站在讲台,教室里顿时鸦雀无声。孩子们从来没有见过如此狼狈不堪的胡老师,看着孩子们好奇又关切的眼神,胡清汝嘴巴怎么也张不开。最后他把心使劲儿一横张口说到,”同学们,今天给你们上最后一课,以后不再教你们了……”听到胡老师的话,孩子们都傻了,教室里静悄悄的只有孩子们急促的呼吸声此起彼伏。


突然,一位学生大声说,“老师你别走!”紧接着是一声声“胡老师,你别走!““老师,您继续教我们吧!”一声还比一声高,连续不断。孩子们都趴在桌子上哇哇大哭,胡清汝也哭了。

已经56岁的胡清汝回想当时情景再一次流下眼泪,他说:这件事让他真正理解了一句“老师”背后需要的责任和情怀。他还说:至今仍是后悔,后悔的不是没有下海经商让小家过上好日子,而是自己根本就不该想辞职,“再苦、再难,我都该把孩子们教下去!”

从那以后胡清汝再也没有离开的心思。外面的世界再喧闹再繁华,也抵不过那张令他心安的讲桌。


当年苦苦挽留胡清汝老师的学生们已人到中年,他们还深深记得,那些年寒冷的冬夜,胡老师每天把他们叫到自己家为他们辅导功课到晚上10点多,然后再一个一个把他们送到家,没有人知道胡老师要忙到夜里几点钟,这个班后来走出了4个大学生。


胡清汝送走的每一届毕业班都有着一个特殊的毕业典礼,他会为全班学生准备一盘磁带,录下每位同学心中的梦想。医生、教师、科学家、军人……这一盘盘刻满理想的磁带是胡清汝送给学生们未来礼物,饱含着他对学生们殷切的期望。


2000年毕业近10年的学生们带着自己的成就回到母校聚会,胡清汝拿出当年的梦想磁带放给学生们听,摁下开关一个个稚嫩的声音传了出来:我叫王晓庆,我的理想是当一名老师;我叫王晓娟,我的理想是当一名医生;我叫朱军领,我的理想是········如今已在平乡县医院当医生的王晓娟,听到自己当年的声音,激动地流下热泪。


“谢谢胡老师助我们梦想成真,没有胡老师的栽培,就没有我们的今天。”

当学生们无比真诚热切地看向老师,齐声说出这句话时胡清汝老师再一次泪目了。他彷佛又看到了想要离开的那个雷雨交加的上午,学生们稚嫩的脸庞、满眼的热泪、期求的眼神。



每个孩子都是未来的希望

为什么他的眼睛总是满含热泪,是因为他对这份职业爱得深沉。

胡清汝之所以最终选择了在清贫的教师岗位坚守,源于孩子们的热望,源于爷爷和父亲的深刻影响。


胡清汝的爷爷胡金锜是这个家族的第一代老师爷爷早年读过私塾,1945年平乡解放后,他创办了村里第一所小学。大家都恭敬地称他“胡先生”,那个时候全村300多人几乎都不识字,很多家庭也不愿意让孩子读书,村里的许多老人都记得爷爷挨家挨户劝学的场景。


在爷爷的努力下,村里有8个孩子第一次走进了课堂,这8个孩子中后来出了三个教师,两个会计,一个医生。


其中有个叫王化民的学生,弟兄五个家里特别贫困。爷爷对这个学生千叮咛万嘱咐:多困难也得来上学!爷爷一次又一次地去家里做工作,特批他上学不用交一分钱,还破例允许他早晨割完草再去上学,下午可以提前回家去拾柴火,晚上给他补落下的功课。


为了不让更多的孩子们失学,爷爷组织学生在学校开设了小卖铺,店员、进货员都是这些穷孩子们,赚了钱给孩子们补贴家用。

这个叫王化民的学生,成为整个平乡县走出的第1个大学生,后来成为平乡县第一中学的校长。他对爷爷一生师恩难忘,“老师从不放弃一个学生,在他眼里,每一个孩子都是未来的希望。”


胡金錡的儿子胡庆瑞,就是胡清汝的父亲是这个家的第二代老师。


胡清汝说,父亲1959年高中毕业后,也曾想走出农村去考大学,但是最终听从了爷爷的意愿留校任教,曾经一个人扛起了一个学校5个年级的所有科目。

即便如此劳累父亲到了晚上也不肯休息,坚持给村民办扫盲班,胡清汝至今还记得,每天吃过晚饭父亲就提着马灯挂在家门口弯弯的枣树枝上,村子里的青壮年围坐在一起听父亲讲课。


因为父亲的努力,村里的年轻人都能达到小学三年级水平,全村基本扫除了文盲。

那一盏马灯,照亮了课本,更点亮了乡亲们的心!

胡清汝还清楚地记得当时学校只有破破的几间平房,父亲用一个高高的木杆子绑了一面红旗,少先队员们带着鲜亮的红领巾,站在红旗下高唱国歌,成为学生们不可磨灭的美好记忆。


从爷爷胡金錡到父亲胡庆瑞,再到胡清汝和他的儿女以及整个家族的第四代孩子们,这个家庭已经走出了20多为乡村教师,教出了超过2万名农村学生。


一门师表,两万弟子,三尺讲台,四世传家。这是胡清汝一家人的真实写照。

胡清汝说,我爷爷把“让家乡的每一个孩子都知书达理”作为教学理念传给我的父亲,父亲又传给了我,传给了整个家族。教师不仅是一种职业,对于我们整个家族来说更是一种朴素的人生信念。


胡清汝从教35年,让一所地处偏僻的农村小学教学成绩连年位居全县前茅,他的教室挤满了三县十二村的孩子。

胡清汝还有个多年的心愿,那就是为村里办一所幼儿园,让孩子们能像城里孩子一样享受优质的学前教育。


2014年9月胡清汝被评为全国“最美乡村教师”。把获奖的20万奖金全部投入到幼儿园建设上,现在村里的娃娃们都能在这所幼儿园快乐长大。


胡清汝的儿子胡树栋从小喜欢美术高考时想报考美术院校,胡清汝也像当年的父亲一样对儿子说:“还是报师范吧,回来当老师。”在他看来,教书育人是最神圣、最有价值的职业。

 
女儿胡树桧石家庄幼师毕业,如今也是一名幼儿教师。从爷爷胡金琦、父亲胡庆瑞,再到胡清汝以及他的儿女们还有侄子、侄女们,如今这个家庭共有二十多位胡老师分布在平乡县的多所学校。


孩子是希望,老师是希望的希望

跨越70多年的接力坚守,绝不仅仅只是胡家四代20多口人,他们的背后是几百万个同行者。

“孩子们是希望,老师是希望的希望。”中国一代又一代乡村教师,带着知识、带着理想、带着最朴素而美好的愿望如同山花一般开放在祖国乡村的各个角落,默默吐露着芬芳,用爱为乡村的孩子插上梦想的翅膀。著名作家刘醒龙称他们为“中国大地上默默苦行的民间英雄”。


照片上这位女教师,名叫阿力太,22年来,坚守在新疆海拔2500米高寒牧区。为防止学生辍学阿力太一个人、一匹马,夏天,淌过齐腰的河流,冬季, 冒着-48℃的极寒,走过冰河、穿越悬崖,家访学生4000多次,在草原行走了12000多公里,将1000名学生送出了巴音布鲁克草原。


孩子们爱对她唱那首《远方的额吉》,亲切称她“妈妈”。

谁说爱一定要在课堂,阿力太的马背上驮着的是牧区孩子们的未来。


照片上朝我们走来的是重庆巫溪“独腿教师”刘坤贤。1995年的暑假为了挣钱给孩子们添置教学器材,他主动申请去当挖煤工,不幸被突然后滑的翻斗车刮伤,在医院昏迷三天三夜后刘坤贤被迫高位截肢。


没有太多的抱怨,刘坤贤身体恢复后,拄着拐杖回到学校重新站上了熟悉的讲台,用一条腿一站就是24年。

用他的话说,“只要还有三寸气在我就要做该做的事。”


照片中和孩子们快乐游戏的无手的教师叫马正发,他用两只没有手的手臂,在黑板上为学生写出最漂亮的板书!


没有手却有一双爱孩子的羽翼,他没有手写的字比健全的人更漂亮!马老师说:“我把字写漂亮了,才能教孩子!”一句简单的话,满满都是爱和付出。

<iframe class="video_iframe rich_pages" data-vidtype="1" data-cover="http%3A%2F%2Fshp.qpic.cn%2Fqqvideo_ori%2F0%2Fb1356z5xpoy_496_280%2F0" allowfullscreen="" frameborder="0" data-ratio="0.574468085106383" data-w="486" data-src="https://v.qq.com/iframe/preview.html?width=500&height=375&auto=0&vid=b1356z5xpoy"></iframe>

今年初这个“特别”的美食视频火了,下课铃声响起一群孩子们冲出教室,纷纷跑到操场旁捡拾枯叶放到简陋的灶台里,校长亲自掌勺为他们做出糯米排骨、可乐鸡翅、萝卜羊肉……这是江西一个村小校长章站亮,每天自掏腰包给他25位学生做的营养餐。


“一口锅,一个灶台,师生们一起吃一顿饭,或许能补上孩子们父母不在身边的‘空缺’。章站亮说。

孩子们放学前吃的那顿饭,不仅仅是生理上的“加餐”更是爱的精神补养。


照片中这位个子小小的女老师叫程风是一位90后。别人都争相调回城市当老师,她却在生完孩子不到10天带着襁褓中的孩子住在乡村学校。她凭一己之力救活了一个只有17个学生的乡村教学点,把一所教学质量较薄弱的差学校办成了当地百姓人见人夸的好学校,成为了鄱阳县远近闻名的女校长。


为什么总是追着乡村跑?程风的解释是“这些农村孩子,我对他们多帮助一点,可能他们将来的人生就更加精彩一点儿,尽可能地给他们更多的关爱,也许就给了一个家庭希望。”


选择了乡村和坚守的老师们既是乡村的英雄也是平凡的个体,只是他们在各种权衡之中选择了大爱他们把这种无私的爱给了一代又一代的孩子们。


因为有他们的精神引领,千千万万个后继者深居穷乡僻壤聚起微光、播撒希望!

如今一批又一批80后、90后教师背起行囊,从繁华都市奔赴最贫困的地方,用青春热血助力农村孩子放飞梦想。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强国富民,育人为先教育是国家之根本、未来之希望,需要全国全社会为之不懈的努力,尤其离不开一代又一代投身乡村教育的脊梁。

他们作出的无私选择,让代表着这个国家未来的孩子们,有了更多的选择。有着更加明亮的未来,有着更加辽阔的人生。


若有光芒,必有远方!

让我们向每一份
无私而伟大的选择与坚守,
致敬!

扫描图片上的二维码

定制标准版团旗、团徽,下载团歌

校审 | 任晓蓉
编辑 | 胡   娜(团云南省委)

团团有话说第78期

小伙伴们,2019年已经过去,是时候来个年终盘点了,你取得了哪些成就?解锁了哪些新技能?你们有没有做到什么可以让自己举着大拇指说自己很棒的事情呢?或许不用很大,但是对于自己来说,很值得骄傲,很有意义的事情。欢迎告诉团团!把故事分享给团团,团团会从中选取优质评论上榜共青团中央微信公众号哦~




猜你喜欢

点亮“在看”,第一时间收到最新消息!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广告]赞助链接:

四季很好,只要有你,文娱排行榜:https://www.yaopaiming.com/
让资讯触达的更精准有趣:https://www.0xu.cn/

公众号 关注网络尖刀微信公众号
随时掌握互联网精彩
赞助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