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小姐最新演讲:有一句话深深刺痛了我!中国为什么缺少真正的企业家?

百家 作者:互联网思想 2019-12-28 17:13:54

“格力电器敢于刀刃向内”


12月28日上午,“2019让世界爱上中国造”高峰论坛在格力电器珠海总部举行。



格力电器董事长兼总裁董明珠在上午的发言环节中最后出场,在言简意赅的三分钟发言中,强调做企业者不能成为商人,要成为优秀的企业家,并表示要继续跟奥克斯亮剑。



董明珠发言实录:


尊敬的各位来宾,大家好!特别高兴,举办“让世界爱上中国造”的论坛今年是第四个年头了,过去我们站在一家企业的角度来做这样一个论坛,但是今天它让我们重新认识了“让世界爱上中国造”这个论坛的意义,他指导的不仅仅是格力,而是我们中国所有的企业。


格力电器是一个上市公司,我们以前就在想怎么把格力做得更好,今天我想讲三点:


第一点我想谈一点感受,更多的话我就不说了,今天大家也看了我们的展厅,我想讲的就是主席一句话,叫“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这是我们当下每一个企业家应该牢记在心的,新加坡一个叫郑永年的经济专家有一篇文章我看了,他说中国没有企业家,中国只有商人,这句话说深深地刺痛了我,我们今天在座的各位以及现在新华社现场直播过程当中在收看的更多的企业家们,在这句话的刺激下我们更加应该记住主席的讲话,就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我们已经来到了一个新的时代,我们企业家的使命是什么?是让国家的强大,我觉得这就是我们企业家的价值,我也希望企业家用我们的行动打破郑永年对中国企业家的认知,我们不是商人,我们是中国优秀的企业家,这是我想讲的第一点。


第二点,按照主席的讲话,就是要有刀刃向内的勇气,这种向内的勇气就是不要掩盖我们的丑陋,掩盖我们的错误,我们要敢于面对自己犯的错误,要敢于亮剑,格力电器敢于刀刃向内,继续跟自己斗,跟奥克斯斗。斗的是什么?斗的是一个诚信。我们不能低于国家标准,低于这个标准就是不诚信的企业,一个对社会不负责的企业。


今天谢司长在上面讲话时候我听了特别激动,他是搞计量的,计量工作背后透出的是工匠精神,只有有工匠精神才可以把计量工作做好,才能满足国家的标准,所以格力电器一直认为,国家的标准是一个企业发展的基本门槛,我们制造企业要以更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这样才能让消费者享受美好生活。企业的标准是一个企业真正的价值,所以我第二点讲刀刃要向内。


第三点,我想讲当下这个时代,按照总主席的要求,创新永远在路上,我们即使今天做得再好,我们也不等于就此最好,所以我们要永远在发展过程当中来修炼自己,讲到这里,我就想说,什么叫创新?创新就是一个改变,创新就是在这个新的时代进行创造。主席说,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努力的方向,当下我们消费者的需求已经在发生变化,如何来适应这个发生的变化,答案就是要高质量发展。


我借用一句话来跟大家共勉,就是主席的讲话:“我将无我,不负人民”,让我们陪伴前行,助力中国制造向前发展。谢谢大家!


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立场;文中投资建议仅供参考。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作者:叶碧华


延伸阅读


郑永年:中国为什么缺少真正的企业家?

来源:新华思客 时事评论周刊  

作者: 郑永年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似乎进入了一个企业家辈出的时代。人们可以说,这是一个人人都可以把自己称为企业家的时代。一些人即使不是企业家,也认为自己具有企业家精神。“企业家精神”可以说是一个可以用来描述当代中国社会的关键词。


但是,近来人们发现中国的企业缺少核心技术,人们期望的企业家较少,人们一直挂在口头上的企业家精神十分欠缺。


无论是企业还是企业家精神,关键在于企业家。为什么说中国缺少真正的企业家?这里需要先来看看所谓的中国企业家群体的一些基本特征。经验地看,人们不难观察到企业家群体中普遍存在着(至少)如下一些特征。


一、以钱的数量来衡量自己的成功和企业的成功,赚钱变成了自己和企业的唯一目标。如果企业没有除了钱的数量之外的目的,那么很少能够找到格局,因为光是钱很难撑起企业的格局。没有了格局, 不管赚了多少钱,也只是小商人一个。


二、大多数企业集中在几个最赚钱、能赚快钱的行业,例如早期的煤炭企业和很长时间以来的房地产,更有一些企业脱离自己本来的行业而转入赚快钱行业。


三、“跟风”现象严重,哪个地方可以赚钱了,企业家就会蜂拥而至,造成企业之间的恶性竞争和向下竞争,大多数企业没有自己持之以恒的探索和追求。


四、企业大多是加工业,即为别人(别国)加工。中国尽管被视为世界的制造工厂,但许多企业尚未形成“中国制造”,更不用说“中国智造”了,充其量只是“中国组装”。


五、依靠市场的简单并且无限扩张而赚取微薄的利润,产品的附加值很低。


六、大多数企业经营者到了中年在企业遇到瓶颈的时候就成为简单的消费者,有了钱就进行大量的个人消费,大多成为油腻中年人,再也没有进取心。


七、大多数企业进行的是简单再生产,经不起折腾,企业出生率高,死亡率也同样高。


如果这些是中国某些“企业家”的主要特征,那么这个群体充其量也只是商人。商人和企业家有关联。商人的范畴要比企业家广,但并不是所有商人都可以成为企业家,都具有企业家精神。商人一直被定义为“以别人生产的商品或提供的服务进行贸易,从而赚取利润的人”,也被称为生意人。中国传统上有士农工商四民,工、商是两个不同的阶层。工指的是工匠,有技术含量。自近代以来,较之商,工更接近企业家。


在传统中国,商业的崛起和农业、手工业的发达有关。商人作为独立的职业,也是社会分工进一步细化所产生的结果。不过,传统上,商人的社会地位极低,处于士农工商社会结构的最底端。由于人口众多,历代统治者把农业视为立国之本,商人成为统治者眼中的末业。“重农抑商”是历代皇朝的基本国策,统治者都或多或少有打压商人的政策。


早在战国时代,韩非子在《五蠹》中就把商人看作社会的蠹虫。汉高祖曾发过一道禁令,规定商人必须纳重税,不得穿丝绸衣服,不得骑马,子子孙孙都不得做官。汉武帝发令,商人不论登记与否,一律课重税。不许商人和家属拥有土地,违者土地没收,本人充当奴隶。隋唐科举制明确规定,商人及其子弟不得参加科举考试。


宋朝只允许商人中有“奇才异行者”应举。不过,官方的这些政策在实际层面多大程度上影响商人的生活是可以讨论的。尽管商人在官方意识形态中的地位不高,但商人较之其他两个阶层(农、工)更容易赚钱和积累财富,商人的经济地位实际上远较农、工高。即使在政治上,很多朝代对商人也是采取“招安”政策,鼓励商人购置土地,容许和鼓励商人的下一代考功名。不过,历代皇朝的小农意识形态,的确有效遏止了中国社会发展成为商业社会。


以企业家精神区分商人和企业家


近代以来,商业已不局限于过去的贩运和零售的运作状态,而是渗透进各个行业。因为整个社会都在以商品生产和交换为基本状态,商人的社会地位有了空前的提高。不过,中国的许多商人并没有从传统的“低端”文化中解放出来,这个群体的行为仍然停留在传统模式,无论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更为重要的是,这个群体并没有把自己提升为企业家。


这和西方社会形成了明显的对照。西方社会本来就没有类似中国四民的区分,商人的地位历来就比较高。近代以来西方社会诸多变化中,商人就是主角。在罗马帝国解体之后,欧洲并不存在中央集权,而是产生了众多的城市,而城市的主体便是商人。即使在中央集权制度形成之后,商人仍然是政治主体。因此,马克思认为当时的西方国家仅仅是资本的代理人。


西方近代以来经济领域一个最大的变化,就是很多商人转变成为企业家。一般说来,企业家被视为是能够自己创立并运营企业的人。企业家对整个企业承担责任,并为企业长远利益着想谋划。一个人如果接手前任所拥有的事业,并且做法不具创新、突破或者变革的特点,就不符合企业创立的意义,也就是说不会被视为是企业家。如果企业传承于接班人或者第二代,而在发展方面展现求变、模式与前任有显著不同的特征,那么,仍然可以称得上是企业家。


所以说,尽管在人们的概念中商人和企业家不是那么容易区分,但人们也很清楚,不是每一位经商、从商或者有频繁商业行为的人都可以称为企业家。把商人和企业家区分开来的就是经济学们一直在讨论的企业家精神。


历史地看,企业家精神的概念也是近代西方的产物,和西方国家近代企业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密切相关。法国早期经济学家让 – 巴蒂斯特·萨伊认为,企业家就是冒险家,是把土地、劳动、资本这三个生产要素结合在一起进行活动的第四个生产要素,企业家承担着可能破产的巨大风险。英国经济学家阿尔弗雷德·马歇尔也认为,企业家是以自己的创新力、洞察力和统率力,发现和消除市场的不平衡性,给生产过程指出方向,使生产要素组织化的人。


美国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的“企业家”定义最为经典。熊彼特认为,企业家是不断在经济结构内部进行“革命突变”,对旧的生产方式进行“毁灭性创新”,实现经济要素创新组合的人。


他归纳了实现经济要素新组合(也就是创新)的五种情况:一、采用一种新产品或一种产品的某种新的特性;二、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这种方法是在经验上尚未通过鉴定的;三、开辟一个新市场;四、取得或控制原材料(或半成品)的一种新的供应来源;五、实现一种新的产业组织。


和熊彼特一样,美国经济学家彼得·德鲁克也认为,企业家就是创新者,是勇于承担风险,有目的地寻找创新源泉、善于捕捉变化,并把变化作为可供开发利用机会的人。


企业家的一些本质特征


如果人们把社会对商人和对企业家的看法做比较,就可以看出企业家的一些本质特征,即冒险家和创新者。因此,在经济学里面,企业家更多的是代表一种素质,而不是一种身份和职务。


在西方,诚如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Max Weber)所说,宗教革新所产生的“新教伦理”解释了企业家赚钱的合理性。企业家不仅无须对赚钱负有罪恶的感觉,更进一步具有了使命感。他们的使命是改变世界,无论是在政治领域还是在其他领域。企业家不以赚钱的多少来衡量自己的成败;有了钱就要追求自己的使命,钱本身并非目的,而是追求自己使命的工具和手段。


而当代人们频繁讨论的所谓的企业社会责任,反而是次要的,主要是要企业家去照顾企业所处的社会环境。企业社会责任也是为了通过营造有利的社会环境,而促进企业自身的发展。


当代中国的情况又如何呢?无疑,企业家界也涌现出不少企业家。但和西方比较,中国企业家的局限性是显而易见的,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大多数企业侧重于现有技术的应用,而非创造新的技术;第二,企业家侧重于内部管理方式的创新和外部商业模式的创新。但所有这些都是为了赚钱,赚更快、更多的钱。结果,中国原创性的技术少之又少。总体上,因为企业家没有强烈的使命感,企业不能提升自己,尤其是没有革命性的变化。同时,企业家自身也不能得到提升,仍然维持在“唯利是图”的商人水平。


企业家精神的缺失更影响了社会和政治结构的变化。从传统到现代,人们在中国看到了商业模式的变化,但看不见社会政治结构的变化。马克思主义把人类社会分为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这是对西方社会而言的。这种或者其他的分类,的确表明西方社会经济领域中所发生的巨大历史变化。而经济的变化又导致政治的变化,因为在马克思主义看来,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就是说,这五种社会形态也是政治形态。


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这些变化是质变还是量变呢?中国的经济结构肯定变了,从农业社会转型到商业社会、工业社会,甚至是后工业社会。但主导商人的文化有没有变化?答案是显然的:变化并不大。直到今天,商人仍然是商人,真正意义上的企业家仍然鲜有。


企业家及其企业的目标仍然是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它们没有公共目标,对社会和国家也没有多少使命感。简单地说,企业家缺少格局。有人说,中国的商人赚再多的钱也仍然是“穷人”,这并非没有道理。


不管如何,企业家仍然鲜有成为中国崛起为世界强国所面临的难以克服的瓶颈。如何在文化和制度层面为企业家群体的产生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仍然是中国改革所面临的最难的问题之一。


相关文章

每天一杯咖啡吸收宇宙能量!
重构思维方式,
AI+时代,读互联网思想
(wanging0123)

商务合作、投稿及内容合作,请联系后台小编

271684300@qq.com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广告]赞助链接:

四季很好,只要有你,文娱排行榜:https://www.yaopaiming.com/
让资讯触达的更精准有趣:https://www.0xu.cn/

公众号 关注网络尖刀微信公众号
随时掌握互联网精彩
赞助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