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的最高境界,就是对事不对人!
作者:王娟
一
“人”和“事”真的密不可分吗?
中国的公司习惯用“人事权”来表示管理的权限,这也容易让人误解,百度一下就会知道,人事管理一词源出于英语Personnelmanagement,本意是“人员管理”,后来经由日本翻译成人事管理而被普遍应用。由此可以得出,在早期的管理中,“人”、“事”分开的。
为什么中国的管理者习惯把人、事放在一起说呢?这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帝王的治国之道。我国从西周开始建立法制体系管理国家,那时的制度是集法律、道德、国家、社会、家族为一体的,而且把“三纲”作为最高的法律效应和最高道德体现。
汉朝以后,儒家思想为国家正统思想,道德和法制更加紧密融合。古代帝王的治国之策,就是把事情与人品、人格等道德评价绑在一起,是典型的管人,说直白点是人治,经过千百年的发展,在当代企业管理中,这种思想依然存在。
而西方商业社会,经历了工业革命的洗礼,企业更加追求效率和结果,他们更愿意相信机器和数学计算,认为人是最不稳定因素,他们认为人和事要分开,公司的事情公司管,公司以外的事情自己管,这也可以理解,西方的员工赌博、婚外情,依然不影响他在公司里的发展。这在中国是不太可能发生的事情。
在现实管理中,人和事真的是分不开的吗?很多人认为事情说到底是由人做的,怎么可能把人和事分开呢?
你可能忽略了中间的东西,就是人做事情的动机是什么,为什么而做这件事,以及怎么来做这件事。人是基于这些去做事情的,中间的介质改变了,人和事的关系也就改变了,因为有中间的这些东西,人和事完全可以分开。
这里可以举日本企业管理的例子,日本极度推崇品质管理,用的是现场管理5S,让每一个进入现场的员工做好5件事:整顿、整理、整洁、清扫、素养。很简单,没有搞什么竞赛、激励、惩罚,简单规定做这5件事,人人都一样,他们把人和事分得很开。
把人和事分开,关键是有明确的标准和指导动作,没有这个,再多的培训、文化灌输,都没用,依然会把事情的发生与个人能力、品格等联系在一起。这也是当代企业不能把人和事分开的最重要原因。
二
对事和对人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从公司管理角度来说,对人和对事的有什么本质区别吗?他们对管理工作带来哪些本质影响?我在讲复盘课程中经常会说到偶然和必然,如果我们在复盘的时候把最后的结论归结为偶发性的,基本失去了复盘的意义,对于未来的成长和发展不会有任何帮助,我们沿着这个思路,人终究是偶然的,对人管理或者对人负责,其实是在管理偶然因素。
相对而言,事为必然的,管理必然总会是有些规律可循的。所以在我看来,对人和对事的根本不同在于对偶然,还是对必然。管理偶然因素,产生的结果必定也是偶然的,不稳定的。
中国很多公司再怎么管理员工和团队,也很难持续保证产品和服务质量,用力点在员工身上,效果总是不令人满意。海尔的方法是设定“星级服务”所要做的事情:一双拖鞋、一块抹布、一块地毯和一个服务效果追踪电话。这就是对事和对人产生的不同效果。
还有另外一个维度,受启发于华为。
任正非曾经说过:“对事负责与对人负责,一个是扩张体系,一个是收敛体系。为什么我们强调以流程型和时效型为主导的体系?执行流程的人,是对事负责;事事请示,是对人负责,是收敛的。“
从任总的话中可以提取出,对事和对人本质不同在于效率,华为的管理风格一向硬朗,一切行为都对准为客户创造价值,因事设岗,是典型的对事不对人。
三
不去管理人,该怎么解决组织问题?
很显然,在企业管理中,管事比管人更加稳定,效率更高。
陈春花老师也说过:“从人性的角度来说,每个人都希望被尊重,而不是被管理,而且每个人都本能地认为自己有自我约束能力。”
但是又该如何来解释“员工不会站在公司角度思考问题”、“员工很情绪化”,“员工没有活力”等等这些现象呢?如果不去管理人怎么来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就从上面这些现象入手,来分析背后的原因是否为这些人出了问题。
我们也曾进入企业深度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通过对大量员工的深度访谈,得到的回答是:最应该培训的是老板,他说的我根本听不懂,他的那个目标我也没概念,更不知道如何去实现。
由此可以看出,一切的组织问题,看上去是员工的问题,其实根源是老板出了问题。对大多数员工来说,他们没有清晰地被指引,应该做什么事情,所以只有凭着兴趣和情绪去做。应该做什么事,做到什么程度,最终要达到什么目标,这就是一把手的管理范畴。
看上去老板需要管人,实际上需要管理的首先是如何统一做事的方法和标准,让公司的目标和个人的目标合二为一。
我们通过对近200家新兴互联网企业的研究发现,健康的组织也具备这样一个特质,就是目标导向,上下目标一致,一把手更多管理的是目标。
四
如何真正做到对事不对人
问题到这里应该能够清晰很多,管理中如果能做到真正对事不对人,管理效率会大大提升。
遗憾的是,由于大多数公司,尤其是创业型公司的一把手,很难真正做到对事不对人。其原因如上所说:很多公司缺少做事标准和流程,没有统一的目标。那该如何改变现状,如何让创业公司一把手在管理中做到真正对事不对人呢?
第一,把公司目标和个人目标合二为一。
做到了这一点基本就能解决员工工作动力的问题,解决了工作动力问题,人的问题基本就不存在了。
一把手常为留不住人才而焦虑和困惑,总觉得公司待遇也不错,让大家成长的培训课程也不少,还时不时搞个团建,拉近一下感情,为什么优秀的人还是会离开?
一把手很容易站在公司角度思考问题,不断向员工强化公司目标,对员工提要求,却没有真正了解过员工的需求和目标是什么。
也许员工想要的是职业发展上的提升,也许是物质上的奖励,如果不能够把个人目标融入到公司目标当中,不能激发个人做事情的原动力,用再多感情维系都是短暂效果。
第二,“把人当人看”。
这是我们内部开玩笑时经常会说的一句话,没有要攻击谁的意思,只是用极端的表达来反应组织问题的本质。这里特别需要澄清的是,不是说“对事不对人”之后就忽略员工,弃员工生死于不顾,任何时候,对员工的尊重都无比重要。
只有真正尊重员工,把人当人看,员工才有可能去真正和公司一起完成目标,才有可能真正做事。海底捞是真正的“把人当人看”,尊重每一位员工,为员工着想,员工同样会把这种待遇传递给顾客。
所以,既要对事,也要尊重人。即便华为这么一家讲规则、讲价值、讲“对事不对人”的公司,也是十分尊重人的,《华为基本法》有一句话:“我们尊重人才,但我们绝不迁就有功但落后的员工。”这在华为叫做“灰度哲学”,不走极端。
最后,要真正做到对事不对人,还有一个比较关键的事情,就是“立法”,可以理解为制度、流程。
我在朋友圈征集关于管理者“对人对事”的看法时,一家上市公司的朋友提到这个方面,上市公司很容易“对事不对人”,因为一切都是公开透明的,制度和流程也是完善的,大家各行其是,按照既有的规则做事就好,不存在用感情维系关系。
而创业公司大多处于没有“立法”或将要“立法”的阶段,也只能通过对人的管理维持发展。建立流程的过程同样遵循目标一致原则,将目标拆解为数个关键动作,员工的行为即为一个流程的集合,这个集合的结果就是公司整体目标,对这个过程的管理,就是流程管理,也是目标管理的一个部分。
最后,用最近感触很深的一句话结束这个话题:任何一个现象发生的背后,都隐藏着系统性的原因,而组织本身就是一个系统。(本文完)
领导者的格局有多大
企业的发展就有多大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广告]赞助链接:
四季很好,只要有你,文娱排行榜:https://www.yaopaiming.com/
让资讯触达的更精准有趣:https://www.0xu.cn/
随时掌握互联网精彩
- 1 锣鼓迎新春 舞乐庆华年 7900847
- 2 第一批返程的人已经堵路上了 7962051
- 3 每到过年人类幼崽衣服就洗得特别勤 7828781
- 4 南北民俗闹新春 欢欢喜喜过大年 7783291
- 5 影院回应一天排99场哪吒2 7626415
- 6 小孩睡着亲戚们开启自动投币 7504456
- 7 饺子导演手绘破亿海报笔要画冒烟了 7494180
- 8 立春躲春的正确方式 7361747
- 9 哪吒2爆火后唯一受害者出现 7288164
- 10 “以旧换新”激发消费新活力 7172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