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个人信息保护实用技巧—公共场合篇

百家 作者:甜橙安全应急响应中心 2019-11-21 07:07:43

现如今,公共场合不仅包括供公众从事社会生活的场所,还可以是”社交朋友圈“等互联网上的公共空间。我们每天穿梭在各种公共场合中学习、工作、生活,如果有一些不好的习惯、错误的操作,稍不留意就会造成个人信息泄露。下面小编给大家支几招,让大家在享受便利生活的同时保护好自己的个人信息。那么,就跟着小编来一探究竟吧。

第一站:商场酒店等休闲娱乐公共场合
(一)很多网民喜欢在周末等闲暇时间去商场购物或是约上三五好友出去聚餐放松,需要买单时很多人心疼手机流量,第一反应可能是搜索、连接公共WiFi。

习惯指数:★★★★

风险指数:★★

如果用户连接到了黑客架设的免费WiFi或者伪装成商场酒 店餐厅名称的WiFi,那么传输的数据将直接暴露在监控者的眼前,这时黑客很容易通过截取数据包、或对网络数据进行篡改将用户引导至有病毒木马、钓鱼网站上等方式,来窃取用户信息。尤其是用户连接这种“假冒、恶意”的公共Wifi使用支付功能时,可能造成财产损失。

>>>>小编来支招:

① 流量充足的情况下尽量不使用公共场合没有密码的免费WiFi;

② 不得不连接公共WiFi时,需要登录验证时小心填写个人信息;在填写登录密码、支付等环节时断开WiFi连接;

③ 断开WiFi后,可选择清除手机的WiFi热点记录。避免以后出现重名的WiFi时自动连接而被“钓鱼”。

(二)逛商场时很多人一定碰到过扫码添加微信或关注公众号、扫码下载某App送礼物、扫码领优惠券等情况,那么,扫描二维码、下载App等操作会有风险吗?

习惯指数:★★

风险指数:★★

由于制作二维码技术门槛几乎为零,且无需审核即可发布,不排除二维码背后的链接网址、下载的App暗藏木马、病毒。当用户扫描、下载后继续操作,可能会让用户中招而导致个人信息泄露甚至遭受财产损失。另外,扫码、下载等操作领取礼物时,如果必须以填写大量个人信息甚至敏感信息为前提,一旦提供则有被滥用的风险。

>>>>小编来支招:

① 不要随意扫描陌生人或非正规商家提供的二维码,如果扫码后还需要提供个人信息,切记谨慎填写;
② 谨防“山寨”和未经应用商店审核的应用软件,在扫码前一定要确认该二维码是否出自正规、官方的渠道。



第二站:机场车站等交通出行公共场合
当下公共充电桩或充电宝已经成为“手机党”们的刚需,其中在机场、车站等就有很多可以免费使用的充电桩或充电宝很受大家欢迎。然而,免费的背后往往伴随着风险!

习惯指数:★★★

风险指数:★★

这些看似免费的充电宝、充电桩,很有可能使用时需要打开手机的某些权限、扫描二维码并访问某些网站、或要求下载来源不明的App。比如,在使用公共充电桩或充电宝连上充电线时,有时候会提示“开启USB调试”或“信任或不信任”的提示,一旦点击“开启”或“信任”之后,这些充电设备就拥有了相对较高的权限,可能会读取手机里的信息。如果习惯在手机中存储比较重要的账号密码或者文件,也可能将被一览无遗。

安卓手机

苹果手机

>>>>小编来支招:

① 尽可能避免使用“免费”的公共的充电桩、充电宝;

② 使用公共的充电桩、充电宝充电时,谨慎点击弹窗提示,拒绝权限请求,尽可能不注册账号、填写个人信息;

③ 部分手机充电桩有提供插座,可以用随身携带的充电插头进行充电。


第三站:快递站复印社等生活服务公共场合
(一)随着消费方式的改变,现今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网上购物,当收到心爱宝贝的同时,很多人会随手把快递包裹丢弃在快递站或垃圾桶。

习惯指数:★★★

风险指数:★★

别以为随手丢弃的快递包裹没人要,曾经媒体报道过快递公司、快递员买卖成千上万个人信息的案例。实际上,一张快递单上显示的姓名、手机号、地址、购物详情,可以准确定位到个人以及具体购物需求,在此基础上还可以分析出很多其他个人信息,这些信息很可能会被非法买卖之后恶意利用。

>>>>小编来支招:

① 网购设置收货地址信息时,如非必要,无需填写真实姓名;

② 收到快递后,不要将快递包装盒等直接丢弃在快递站等公共场合,建议以撕毁或涂抹等方式清除快递面单上的个人信息。


(二)因工作、学习需要,很多人经常会在复印社、图书馆等公共场合的电脑上登录私人账号、打印复印一些含有个人敏感信息的资料等,为了“赶时间”,往往用完电脑、打印完资料直接走人。

习惯指数:★★★★

风险指数:★★

在公共场合的电脑上登录的私人账号如果不退出,有可能会被后续使用电脑的人导出一些个人资料和信息,同样,打印、复印的工作文件、扫描身份证件生成的文档等都比较敏感,一旦泄露将对个人造成严重损失。
>>>>小编来支招:

① 在复印社等公共场合打印时,尽量使用自带U盘,在U盘上打开文件,打印完直接关闭文件并退出U盘(U盘也要记得带走哟);

② 如果是将文件复制到桌面上再打印的,或者扫描生成文件的,完成后通过shift+delete来删除底稿,或者拖入回收站再清空;

③ 若选择在复印店、图书馆等公共场合登录微信、QQ、邮箱等调取或保存材料,不要选择使用记住密码的登录方式,使用结束后一定要确保账号真正退出。如果将打印材料发送给店家的微信、QQ、邮箱等,打印结束后提醒店家删除相关记录。

(三)生活中,看病、找工作、租房、办签证等过程还会涉及到病历、简历、证件信息、财产证明等纸质或电子文件,很多人由于不太注意对该类文件或信息的管理,容易造成丢失或者泄露的情况。

习惯指数:★★

风险指数:★★

个人病例包含年龄、病史、婚姻状况等,简历或者办签证的申请表包含姓名、性别、个人照片等,找中介租房子的合同包含身份证信息等,如果丢失或者被“有心人”盗取可能会被冒充身份、或者用于刷单、办卡等恶意场景。


>>>>小编来支招:

①  对于上述含有个人信息的纸质文件务必妥善管理,不要随意丢弃在公共场合,必要时可以使用碎纸机处理;
②  包含上述个人信息的电子文件尽可能集中、加密保管,不存储在可被公开访问的电脑等设备上。



第四站:“社交朋友圈”等网上公共场合

如今大家越来越喜欢在各种社交“朋友圈”等场合分享照片、经历,以展示生活,获得“点赞”。但是,展示内容不妥导致的个人信息泄露或被分析出个人隐私的情形时有发生,甚至明星、公众人物也不例外。

习惯指数:★★★★

风险指数:★★

比如,在社交平台上分享美照会存在被滥用隐患,最直接的风险就是照片可能被不法分子爬取在网站上售卖、或用于一些广告推广、伪造身份等场景。同时,很多个人信息其实就藏在照片内容里,比如在照片里找到一些姓名、地址、行程等信息。另外,发原图的风险会更高,智能手机拍摄的原图都包括Exif参数,该参数里就包含拍摄地点、时间等个人信息。


>>>>小编来支招:

① 谨慎上传火车票、飞机票、登机牌等图片,机票和火车票的条形码或者二维码含有乘客的个人信息;
② 谨慎上传护照、家门钥匙、车牌等图片,含有私人信息的照片会透露特定时间所处的特定位置,也会透露生活圈范围;
③ 尽量不要发布原图,可以适当加些滤镜美化。



结语


在各式各样的公共场合中活动,稍不留意个人信息就会被“盗走”。其实,只要具备良好的个人信息保护意识、掌握基本的个人信息保护知识和防护技能,就能让自己在各种公共场合中不再成为“透明人,避免个人信息泄露带来的各种烦恼






-更多精彩,请关注下方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广告]赞助链接:

四季很好,只要有你,文娱排行榜:https://www.yaopaiming.com/
让资讯触达的更精准有趣:https://www.0xu.cn/

公众号 关注网络尖刀微信公众号
随时掌握互联网精彩
赞助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