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少百万新发残疾,做到这三点能事半功倍

百家 作者:科技日报 2019-11-09 12:41:21
科技日报记者 张佳星

“中国的老人们会时不时地叮嘱子女一句话:我要是不行了,让我快点走,别让我瘫在床上。”11月9日,2019年中国慢性病大会上,中华预防医学会名誉会长、中国工程院院士王陇德用一句鲜活的话表明中风致残在中国情况严重。


图片由作者提供


这一现实在世界卫生组织、世界银行以及哈佛大学联合进行的全球疾病负担研究中得到印证,研究结论显示:25岁及以上人群中,中国人患中风的风险最高,达39.3%,远远高于全球风险率的24.9%。


抢回延误的2小时


同样的缺血性中风患者,在120接警后可能会有不同的治疗路径。


一种是,有120救护车火速送到急诊,判断后转诊神经科,经神经科医生诊断进行化验、CT等检查,确定是缺血性中风,办理住院,住院后才施用注射溶栓药,进行溶栓救治。


另一种是,在120救护车火速送往急诊的途中,医生简单诊断认为是中风,神经科大夫已经在急诊室等待,患者一进医院就进行CT检查,确定不是脑出血而是血栓造成的中风,即刻使用溶栓药救治。


“前者用上溶栓药要2个多小时,而后者在30分钟内完成。”王陇德表示,完全可以通过医疗路径的方法,在中风后的黄金4小时中,抢回延误的2小时。



这段时间对于致残与否至关重要,越早解开脑细胞缺血的困境,越快恢复、也将恢复得更好,减少残疾带来的巨大家庭负担。


数据显示,我国2015年脑卒中(俗称中风,包括脑梗和颅内出血)的住院费用高达786.3亿元,抢时间也将一定程度上缩减患者的入院时间,压缩住院费用,减少住院患者的经济负担。


6成以上患者成“没事儿人”


“去年,我们总结天津市环湖医院的脑卒中救治数据,发现实施溶栓救治的3900余名患者中,2200余人恢复了正常生活。王陇德说。近6成上患者恢复成“没事儿人”,这样的成绩在以往是不可想象的。


过去,患者来了,医生能做的就是打上点滴,留院观察,能不能挺过去、能不能恢复靠患者自身的身体素质。而今,由于及时诊断和溶栓等适宜技术的应用,医生不再感觉束手无策,而是救治有道了,甚至由于带来的显著成效,而感觉“溶栓成瘾”。



中风患者中约78%是由于脑梗塞造成的,及时溶栓被证明是有效的方案。“溶栓并不难,只要医院有CT,能够确定脑卒中是由梗死(缺血)还是出血造成的,就能对梗死实施溶栓手 术。”王陇德说,溶栓手术只需要注射药物,并不是动刀子的大手术。


“适宜技术”要为人所知、为人所用。在王陇德看来,不仅基层医生会用、还要病人和家属理解。但这个低风险、高效、大量减低病死率和残疾率的治疗方法,却没有普及。


“全国现在县医院基本都有CT,但开展溶栓手术的却不多。目前,我国50%的医疗机构没有常规开展溶栓工作,80%的医疗机构没有常规开展取栓工作。”王陇德说。


这3点将成考核硬指标


先行试点医院的实践表明,中风致残率是可以大幅降低的,用对方法将事半功倍。


为此,中国工程院80名院士共同建议,通过引领全国开展“30岁以上知血压”行动、在卫生系统内广泛开展“脑卒中救治适宜技术普及”行动(包括溶栓、介入取栓等)等措施,能够达到减少百万新发残疾的目的。



王陇德介绍,下一步的重点工作包括:


全面动员推进血压管理,要求行政、企事业单位等建立自助血压检测点,并将异常血压信息汇总到家庭医生或区域医疗卫生机构,进行针对性防控;


明确溶栓、取栓技术推广应用目标,到2020年要求所有三级综合医院规范开展溶栓和取栓,到2030年,所有地市和30万以上人口的县,至少有1家二级综合医院常规开展溶栓,设卒中中心的二级综合医院要常规开展溶栓和取栓;


推动“规范指导临床”的实施,逐步实现临床路径的标准化和可及。


“在卫生系统内将成立3个办公室,分别承担高血压控制,适宜技术推广,规范指导临床的任务。按照工作程序和工作计划。例如,高血压防控普及的工作,要求卫生系统单位、医疗机构限时开展业务,成为强行的任务,不开展工作考核不合格。”王陇德介绍,在未来脑卒中防治工作中,希望能够实现县级医院全部掌握溶栓治疗技术,并将其纳入医保,通过制度建设打消医生进行溶栓手术的风险顾虑。




来源:科技日报 文中图片除标注外来自网络


编辑:刘义阳

审核:管晶晶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广告]赞助链接:

四季很好,只要有你,文娱排行榜:https://www.yaopaiming.com/
让资讯触达的更精准有趣:https://www.0xu.cn/

公众号 关注网络尖刀微信公众号
随时掌握互联网精彩
赞助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