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的国产剧,只有看0次和无数次的区别吧...
康洪雷导演、兰晓龙编剧的《士兵突击》。
不是粉丝也听说过的经典台词
在所有被念念不忘的老国产剧中,这可能是最“普通”的一部了——
没有大牌明星(至少当年大家都不是很红),没有男女之情(甚至都没有女角色),不像情景喜剧那么幽默好笑,也不像古装剧、年代剧那么富有质感。
可它或许是后劲儿最强的一部。
自称为“突迷”的粉丝至今还有组织地活跃着,一遍遍地重刷又一遍遍地感叹。
就在今年夏天,它的高清修复版还让剧迷在电影院里一天就刷完了30集,大呼过瘾。
距离《士兵突击》当时大爆,不知不觉已经过去了近13年之久。
13年的时间,足以让王宝强从傻根变成百亿票房先生,让张译、段奕宏从默默无闻到收获影帝奖杯...让每一位主创都“物是人非”。
而13年过后,这些念念不忘的观众,又究竟是在从其中获得什么呢?
还有人爱看“笨人”的故事吗?
我时常会想,《士兵突击》如果拿到现在才播出,还能像当年一样成为爆款吗?
不得不承认的是,许三多这样的绝对男主角,在今天大概已经过时了。
一个其貌不扬、唯唯诺诺的“龟儿子”,花了30集时间长成了“兵王”,但还是个执拗憨厚的铁憨憨。
即便是逆袭了、打了所有曾经看不起他的人的脸,也并不会让人体会到现在流行的爽文式快感。
现在流行的逆袭型人设,不管前期多差劲,但总归要带着点审时度势的机灵,带着点引人侧目的锋芒。
但许三多这样的“笨人”,只会埋头苦做。
他笨拙又实诚,单纯又执着。但在军队里,所有这些结合起来到了一定程度就是俩字,窝囊。
在这样一个纯草根式的成长故事里,就连许三多每一次进步的成就,都显得那么“无趣”。
在被流放一般的草原五班上,他活活靠自己的劳动修了一条路。
在钢七连,抡大锤时砸到了班长的手,最终被班长逼着克服了心理障碍就已经算是不得了了。
彻底开始蜕变的高光时刻,其实也朴素得很——
只因为他最敬爱的班长承诺,你做够50个腹部绕杠,连长就把流动红旗还给咱们班,相当于雪了自己拖累班长之耻。
于是,最高纪录为27个的许三多,在单杠上一下又一下,绕了333圈。
这样的情节是不够刺激感官,可沉默不语的力量却很惊人。
后来,我们好像再也没在电视剧里看到谁花了十几分钟的篇幅,专门拍一个痛苦而执着的人,在那里一圈一圈地转啊,转啊。
但直到今天还有人在弹幕里说:每当我干吗干吗坚持不住的时候,我都会想到许三多做腹部绕杠的样子。
你可以说许三多没有太多人格魅力,但却不能忽视,他所有的成功都来源于用拼命做那333个腹部绕杠的态度,去对待所有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情。
愚公移山式的人生也让许三多其人一直在观众中引发争议:现实中真碰上这样的人,得烦死了吧?这样那样的情景下,怎么能容得下他这种做法?
如今看来,许三多这个角色像是一个超前的隐喻,早已叙述了一个普通人如何熬过了缺陷、自卑、孤独,最终想要的却也与名利无关。
或许,剧中钢七连的高连长对他从起初的蔑视到后来的钦佩,已经完美概括了13年前的创作者在他身上寄托了什么令人珍视的,13年后的观众又想从他身上抓住什么:
“他所做的每件小事就好像抓住一棵救命稻草一样,到最后你发现,他抱住的已经是参天大树了。”
“硬汉会哭”
但《士兵突击》又不是一个单线的逆袭故事那么简单。
关于成长,铁杆剧迷总喜欢津津乐道的一点是,剧里还有一个隐藏男主,就是许三多的发小、战友——成才。
如果说人们当年只看到许三多非常励志的成长史,那么似乎年纪越大、经历得越多后,越觉得安排一个成才这样的角色,才是这个剧真正的精妙之处。
许三多是理想化的“笨”,成才是相对应的、十分务实的“聪明”。
他可以为了出人头地,做钢七连第一个跳槽的兵,去普通的连队里做尖子;
也可以为了稀有的进入老A的机会,在最后时刻丢下受伤的队友自己冲线。
年纪小的时候看《士兵突击》,大概没几个人会喜欢成才,即便也不一定喜欢许三多。
后来才发现,他俩或许只是同一个生长环境中走出来的人的一体两面罢了。
成才没有过史班长、袁朗倾注心血的提点,只有“自己选的路跪着也要走完”的孤单,就算被打断了骨头、丢到没有人在意的流放之地,也只能一个人重生。
他被利益和成功蛊惑后的犯错和救赎,其实比许三多更贴近戏外观众举棋不定的心境。
于是,从13年前到今天,一直有观众在问自己:想做许三多还是成才?能做许三多还是成才?
剧情早已凝固,时间却还在走,观众对于这些问题的思考或许永远不会有恒定不变的答案。
恰恰是这答案的不确定性,映照出编剧创造出“双生男主”的价值所在。
成才的出彩,也只是《士兵突击》精彩男人群像的冰山一角。
从13年前到现在,《士兵突击》最大的独特之处一直都是“全片没有一个主要女性角色”。比龙套还龙套的女角色大概有三个,30集都是一群大老爷们儿演到黑。
当然,它的成功不是在于没有女性,而是完全不依赖感情戏的滋润和性别可能带来的戏剧冲突,拍出了21世纪国产男人戏的巅峰。
仔细回想一下,《士兵突击》后来显得很独特,大概是早在13年前就印证了那个判断:一个剧能站稳脚跟,群像的刻画太重要了。
它的一个侧面反应就是在古早的贴吧时代,女粉丝最爱讨论的帖子是,“剧里你最想嫁谁?”
且不说剧里没有重复的人设,每个主要人物让人回想起来都有非常鲜明的性格。
就连出场加起来不超过10分钟的十八番配角,都能在恰到好处的情节中留下让人印象深刻的高光时刻。
不肯在老A选拔中被老连长包庇,选择“自爆”的马小帅
因为男人多、花样也多,《士兵突击》也一直被拿来标榜“太爷儿们了”、“这样才是真男人”。
但我始终觉得,它在硬核的军旅题材中从不遮掩人脆弱、挣扎、互相妥协的那一面,反而能更能体现他们背后强大到令人钦佩的精神力量。
“宁折不弯”、性子刚烈的老兵伍六一,唯一一次放弃,是为了逼许三多放弃自己
剧中无数个名场面,都与“硬汉流泪”有关。
史今班长退伍前,唯一的心愿是去看看自己保卫了多年却从未见过的首都天安门。
多少人心目中张译的最动情演技片段贡献于此
许三多大闹宿舍、阻拦史班长退伍的时候,伍六一独自背对所有人流下一行眼泪。
伍六一自己因伤退伍、却不肯享受优待时,使劲梗着脖子不愿让老连长看到的红眼眶。
不知这一代观众有多少人是因为这部剧而意识到,坚强、血性、刚直,这些被赞颂的“直男”品质本就该有更有血有肉的表达方式。
被迫抛弃柔情的铁汉,或许才是冷冰冰的、不堪一击的钢铁空壳。
可贵的文绉绉
让《士兵突击》男人戏与众不同的,或许还因为它常常在令人猝不及防的缝隙中流露出一丝文绉绉的气息。
你很难想象全片最经典的一段对话交锋,是出自“将门虎子”高城和“老A妖孽”袁朗,用今天的流行语来说“A爆了”的两个人——
“我就酒量一斤,跟你喝,两斤吧!”
“我酒量二两,跟你喝,舍命。”
演习交战过后的针锋相对,竟带上了江湖豪侠的快意恩仇。
这就不得不说,写军旅戏、战争戏为主的编剧兰晓龙,恐怕是编剧里最有诗人气质的一个。
《士兵突击》里总有一种很奇妙的反差,比如,许三多这样一个表面铁憨憨的傻小子,常常要说出一些很“诗化”的旁白。
多少人第一次被兰晓龙式浪漫击中,就是在333个腹部绕杠的名场面。
激昂煽情的音乐中,他没有让许三多咬着后槽牙,给自己打那些最俗套的鸡血:我做到了!我终于证明了自己!
那时像个机器人一样在单杠上绕圈的许三多只是极为平静地想:
安静,好安静。只有风,只有我。
我一直在飞。一直在飞。
其实现在摘下时代滤镜重看《士兵突击》,会发现它在这种飘渺文艺气息的渗透中,节奏不算快。
甚至有时候的留白和沉默,可能会让习惯了二倍速的观众感到不耐烦。
当年也有人批评这剧的细节不够真实,“真实的军营根本不是这样的”。
但这部剧艺术化的处理上,似乎正是有意消解过于坚硬和世俗的东西,把你拉进编剧想构建的那个诗化的日常。
于是,史今班长教许三多面对残酷的人走人留,是让他心里“开出花儿”。
老A命悬一线走钢丝的生活,却是袁朗心里的“常相守”。
轻描淡写随便两笔,就是让剧迷念叨十几年的经典台词。
但十几年回头再看,会发现那些看似和军旅剧格格不入的鸡汤式名台词,其实真的没有一句空话。
这大概就是编剧兰晓龙学不来也夺不走的个人风格:面向大众的创作却不避讳文学性,从不羞于为日常赋予诗意却总能切中要害。
所以,当国产剧能拥有这样的灵魂,又得到了导演与演员的高度配合与真诚,就真的只有看0次和无数次的区别吧。
最后,送个彩蛋——
向朋友安利好剧而不得的时候,袁朗式洗脑大法你值得拥有↓↓↓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广告]赞助链接:
四季很好,只要有你,文娱排行榜:https://www.yaopaiming.com/
让资讯触达的更精准有趣:https://www.0xu.cn/
随时掌握互联网精彩
- 1 奋力打开改革发展新天地 7914334
- 2 中国黄金原董事长家搜出大量黄金 7964611
- 3 空调英文不会男生盯着考场空调看 7891540
- 4 “冷资源”里的“热经济” 7758137
- 5 被铁路售票员的手速惊到了 7656921
- 6 网红赤木刚宪爆改赵露思 7557268
- 7 特朗普想拿下世界第一大岛 7480229
- 8 山姆代购在厕所分装蛋糕 7302458
- 9 女演员陈丽君回应获最佳男主角奖 7233692
- 10 刘强东提前发年终奖 7176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