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年均一个诺奖!中国还差得远?
点击上方“青年文摘”
右上角“...”点选“设为星标”
点击加星★ 贴近你心 ❤
作者:大阪大学 张昊
来源:公众号中国科普博览(ID:kepubolan)
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授权
今年,日本科学家再次获得诺奖。“看过各路夸张地拔高日本科研实力、唱衰或者暗贬中国的文章”,旅日学者、本文作者张昊撰写了一篇文章,发出了与部分“主流观点”不一样的声音。看看他是怎么说的,这篇文章,推荐你读一读。
据日本《朝日新闻》中文网报道,日本研究员吉野彰开发了用于智能手机等之中的“锂离子电池”的基本技术,并获得2019年诺贝尔化学奖。
所有的媒体都在追问,为什么日本人又获得了诺贝尔奖?言外之意便是,为什么中国获得不了,中国和日本的差距在哪里?
日本新世纪以来屡次斩获科学类诺奖,奇怪吗?当然不奇怪,而且在可以预见的几十年里,仍然会有多位日本科学家问鼎该奖项。可以说,日本未获奖的诺奖级成果,两只手也不见得能数得过来。
但是,我认为真正应该奇怪的是国人,特别是很多科研工作者以及媒体人,对日本人屡屡得奖背后原因的解读。在他们的观念里,日本人能够获得诺奖,主要是民族性格中的踏实勤勉,言下之意当然就是中国人浮躁功利,注定无法获得诺奖成就。
然而,我在日本顶尖学府六年的求学以及工作经历告诉我,日本人获得这么多的科学类诺奖,跟他们的民族性格关系极小,甚至可以说,日本的民族性格对日本的科学研究乃至技术开发,可能还有极大的制约作用。而且,日本在科研领域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牛,中国也绝对没有大家认为的那么弱。
想得诺贝尔奖
需要做好哪些准备?
想要斩获这项人类科学的桂冠,最大的前提和基础,实际上是雄厚的国力,尤其是平均到每一位研究人员身上的科研经费。
自诺贝尔奖诞生一百多年来,科学诺奖几乎全被欧美日瓜分。可以说,诺贝尔奖得主数量与该国综合发展水平正相关。但是,如果细分欧美日三方的获奖情况,我们还能发现另一个非常显然的规律——诺奖得主的诞生潮要滞后于该国经济发展的跃升。
举个例子,在1901年到1950年的50年间,54名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中,只有10位美国人,1位印度人,1位日本人,其余全部是欧洲科学家。回到当时的时代背景,欧洲在两次世界大战之前确实是世界经济和科研的中心,而美国的崛起从1894年GDP超越英国开始算起,到20世纪中叶已经有半个世纪的时间了。
二战后,美国奠定了在西方世界的领导地位,从那时起,美国获得科学类诺奖的人数开始井喷,到目前大概占到全部获奖者数量的一半。同样的,日本从明治维新起走上工业化道路,最终在二战后经济起飞,这才为在进入新世纪后18年间16人获得诺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iframe class="video_iframe rich_pages" data-vidtype="1" data-cover="http%3A%2F%2Fshp.qpic.cn%2Fqqvideo_ori%2F0%2Fa30067owy9t_496_280%2F0" allowfullscreen="" frameborder="0" data-ratio="1.7777777777777777" data-w="864" data-src="https://v.qq.com/iframe/preview.html?width=500&height=375&auto=0&vid=a30067owy9t"></iframe>
说白了,经济基础积累超过一定时间,社会发展达到一定高度,诞生诺奖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人类的知识永无边界,科学家们的探索也不会停止,但科学研究所必须依赖的物质条件却越来越不能缺少。不可否认,中国研究机构目前所配置的先进装备数量已经非常庞大,但落实到每位研究人员身上仍有捉襟见肘之感。
举个例子,我们实验室的一位访问学者,来自江苏省某211高校,但即便是这样地处经济发达地区且本身也具有一定实力的学校,仍然面临实验机时严重不足的问题。
据他说,学校预约大型设备的系统,在开放时和春运抢购火车票类似,甚至有学生开发了利用软件漏洞抢刷设备机时的脚本。这样的情况在日本几乎不存在,以至于设备空置机时经常超过有效利用时间。
日本的工业化历程,历经近150年,而中华人民共和国才成立了70年,改革开放也才40多年。雄厚的经济实力、海量的工业化人口、强大的制造业发展水平才刚有雏形,收获的日子还在后头。暂时的蛰伏,不过是因为属于我们的时代仍未到来。
日本人的踏实勤勉
真的是他们获得诺奖的主要原因?
认真敬业,是很多初到日本的外国人对日本人最初的印象。你所面对的任何一位服务人员,都会将“客人至上”的理念贯彻到极致,几乎每个人对待自己工作的态度都是认真到偏执。这种执念确实是日本人勤勉认真、严谨细致的民族精神之体现,然而,这种民族性对于创新到底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从我的观察来看,这样的刻板和坚持,在很多时候反而是扼制创新的障碍。
在日本,规矩大于天,不守规则的人没有生存空间。科研这件事,很多时候不少细节也有类似于规矩的事情,比如配制一种溶液的方法,比如某种样品的制备方式。
在日本的实验室里,一旦某种流程被确定下来,就会形成类似指导手册的文件,然后一代代流传下去。每一代的后来者只需要做两件事,学习和继承。极少有人会对这些流程本身产生疑虑,比如参数是不是不合适,某些步骤是不是合理、是不是必须。如果不是必须,可不可以删去?
左图是本实验室一个制备样品的标准流程,任何修改企图都会遭到日本同事的强烈反对。右图是实验室的接电话流程,规范用语都有详细的说明和建议(为了避免泄密,图片已做模糊处理)
我接触的所有日本学生和同事,最常听他们说的,就是这个方法是某某桑教给我的,或者是设备厂商的人教给我的。至于这么做的原因,他们极少考虑,而且任何试图改变类似既定方法的企图,都会遭到他们的反对,至少是极大的不情愿。这种时候,源于他们内心深处的规则意识,在我看来不仅严重阻碍创新,更是思想上的懈怠和惰性。
讲个故事,我所在的实验室里有一部设备,每隔100个小时需要进行一次清理维护。其中的某个部件,形状十分特殊,是一个笔帽形状的电极。负责这台设备的A姐姐,当时教我清理这个电极的时候,告诉我需要用砂纸伸进电极里面,把内壁空腔上的积碳清理干净,这个过程要耗费一两个小时!她告诉我的时候,我表示非常震惊,因为我无法想象每周花一两个小时去做这件事,是怎样的折磨。
于是,我去找了经常清理这个电极的B大叔,询问他我们实验室是不是有小型电磨。当他把一套做工精良、打磨头齐全的手工电磨拿给我的时候,我知道我得救了。
在我实验了三四种打磨头之后,很快找到了可以在一分钟内把电极内部清理得干干净净的办法。然而,当我“得意”地把这个“喜讯”告诉他们的时候,他们却面露难色地表示,希望我坚持传统的办法,因为这是设备厂商教的……
拯救了我的电磨(日产高档货)和需要清理内部积碳的小零件
是的,他们可以按照上级的指示埋头处理某个样品,无论这个过程多么耗时费力。
你不需要担心他们偷奸耍滑,他们都是勤勉律己的优秀劳动者。但是,这种认真却在很多时候扼杀了人类实施创新时最最本源的动力——偷懒。
可以回想一下,我们有多少伟大的发明是为了“偷懒”才诞生的!
我知道很多日本研究机构和公司都在施行着这样的研发模式:
几个先辈(或者老师、领导)制定好路线和方法,学生和技术人员通力合作,用穷举法试遍各种可能性,把所有的配方都做出来挨个测试。在这样的研发模式下,的确诞生过无数高质量、经得起考验的学术成果,也成就了“日本制造”在世界范围内安全可靠的良好口碑。
“匠人匠心”作为日本制造业乃至整个日本社会的代表性精神,的确早已融入日本人的意识深处。甚至在日语里,“制造业”这个词比较流行的说法,直译过来居然就是“做东西(物作り)”。
我个人非常尊重这种日式哲学,简单朴素的外壳之下,是精益求精百炼成钢的热血硬核。
然而,这样的套路说好听一点,可以叫踏实稳健;说得现实一点,就是效率低下。
任何事物发展到极致,都很可能向不好的方向转化。追求工匠精神的同时,如果不能把握好效益和匠心的折中点,必然会陷入刻板、偏执的境地:为了改良某一个并不那么关键的参数,耗费大量的人力和资源;为了验证某种微小的可能性,穷举全部的排列组合,花费大量的时间制作排版精美的实验报告……
在科技领域,日本在20世纪后半段面临的竞争压力远小于今天。曾经的日本有资本去按照自己的步伐完成科研探索和产品开发,可是如今面临来自中韩产业界和科研界的“绞杀”,日本早已不负当年之勇,更是在多个领域显现颓势。
回到这个小结最初的设问,我的答案是,我反对一切将日本人获得诺奖与日本人民族性格强行联系的观点。我更反对这种论调背后对中国人所谓“浮躁”“投机”的明示与暗示。
认真当然是一种特质,甚至可以说是品格乃至美德,但是它与获得诺奖的因果关系,要远远小于一个发达经济体在其后长期的支撑与驱动。
中国和日本,谁才是创新的沃土?
既然我们说到了诺贝尔奖,这个最能体现人类创新精神的奖项之一,我们不妨来谈谈如今的中国和日本,谁才是创新的沃土?
我的观点很明确,日本社会对于创新有着体系化的抗拒,新事物在日本的成长极为艰难,各种创新的驱动要素,在日本并没有形成良好的流转。
首先,日本式的刻板不光体现在科研,其实体现在日本社会的方方面面。日本人的行为模式和思维方式,总是绕不开如影子一般投射在他们身后的条条框框。
在日本,刺身蘸多少酱油和芥末其实是有规矩的:在高级寿司店,如果食客不按规矩蘸调料,大厨是可能要发飙的;蘸醋吃的炸鸡块和蘸蛋黄酱的炸鸡块,以及什么都不蘸的炸鸡块,在日本人那里,是三种八竿子打不着的吃的……类似这样的食物/佐料/吃法固定搭配,是原教旨主义性质的。
配上柠檬就是炸鸡块,配上酱料就是南蛮鸡,来源:Ari Helminen & Okinawan and Kyusyu restaurant Diamond Head in Tsukishima
我们都知道,在中国开饭店能一直火其实挺难的,尤其是特色菜模式。
在我的印象中,我的家乡呼和浩特市先后流行过大盘鸡、重庆火锅、烤鱼等从前几乎没有的菜式。即使是我现在每次回去,都能吃到小时候没有过的创新菜,比如最近印象比较深的是抖音网红“冰煮羊”。
中国人的味觉对于新口味是如此趋之若鹜,以至于餐饮业从业者很难按照眼下的经营状况预测今后的发展路线。
作为对比,日本人的味蕾跟他们的观念一样,难以摆脱旧事物的束缚。
日本的料理店,最爱标榜的就是自己是“老字号”,最得意的长处就是做出了传承几百年而完全不变的味道。
在无数次体会过这些时光流转、恍若隔世的味觉后,我就想问一个问题,你们总吃这个不腻得慌吗?
其次,日本社会对新生事物的态度从来是充满疑虑的。日本人从内心深处抵制改变,在新生事物的一百条优势面前,日本人会用“可能不安全”和“暂时用不惯”来明哲保身。
在国内的偏远地区都已经普及移动支付的当下,我在日本仍然要花上五六分钟才能用手机买上一张电影票。日本不光没有便捷的在线支付方式,影院会员卡的信息也不让记录进浏览器,每次都得重新输入十几个无意义的数字加上密码,美其名曰确保用户信息安全。其实我想说的是,买个电影票而已,真用不着这么为我考虑。
至于移动支付、在线支付的推广,在日本为什么举步维艰?
原因当然很多,没法一句话说清。不过日本人的保守观念,绝对是其中的主要原因之一。在面对新事物时,中国人看到的是便利,日本人想到的是安全;中国人愿意为了几毛几分钱的红包,去学习开通和使用微信支付,日本人会固执地掏出自己的卡包,翻出各种实体积分卡/充值卡(用一次带来的价值其实也就是几毛钱……);中国的决策机构有大破大立的决心和勇气,日本的政企高层优先考虑既得利益和法规风险。
积分卡/会员卡/充值卡,这些仅仅是我钱包中的一小部分
再次,日本传统文化和社会组织形式都与创新的要求背道而驰。我相信如果探究日本人保守民族性的根源,一定可以归结到他们的语言及文化层面。
想必大家应该听说过日语有所谓的自谦语和敬语,这在世界上的语言中都是比较特殊的。韩语与日语几乎类似,所以实际上韩国存在的问题与日本完全一致,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体系化的敬语,从根本上描画了一个充满阶级格差的社会结构。
任何语言都有表达谦虚和客气的说法,但是日语却用语法的形式,将这些说法明确地规定出来,让任何人都能明白说话双方的层级关系,而无须通过对话本身去猜测推量。
每一个日本人在成长过程中都必须明白,和上司、导师说话的时候,在内容本身之外,还要从语法上体现出你的尊敬和礼貌。不难想象这样层次分明的社会关系,对创新会起到多大的阻碍作用。
日语中表示尊敬或谦让的几个例子,身份处于较低位置的对话一方要特别注意
创新应当依循事实而非遵从师长。在东亚文化语境下,当与权威意见发生冲突时,很多本来可能诞生的创新成果,也就自然而然地遭到埋没,这是中日的通病。但综合来说,如今的中国相对于日本,更加开放包容,也更加锐意进取。在创新这件事情上,中国社会上下展示出的活力绝非日本可比。
我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
我个人认为,尽管诺贝尔奖存在不少争议,它在绝大部分情况下仍然具有独一无二的公信力和含金量。对于获奖科学家个人而言,这是对他们学术功绩的彰显;对于科学家所属的国家而言,这是国力雄厚的证明。
今年,日本科学家的获奖又一次刺激了国人敏感的神经,也让我们关于诺奖的讨论,从学术范畴延伸到了社会乃至政治领域。看过各路关于日本科学家获奖的讨论文章,我的感觉就像是有些东西堵在嗓子眼,咽不下去只能一吐为快。
我所不能理解的是,为什么夸张地拔高日本科研实力、唱衰或者暗贬中国的文章,可以成为主流意见,得到各大媒体平台的追捧和推送?或者说,为什么这样的意见,可以获得媒体乃至很多国内科学工作者的认可?提出这些观点的作者中,又有多少人真的做过长期的切实观察?
我认为,以我在日本科研界包括在日本六年的学习、生活经历,如果我没有发出一点微薄的声音,我会感到非常不安。
中国在发展,我像所有海外求学的游子一样,抓住每一个可能的机会,向身边的外国友人介绍中国的进步。我同样希望我的同胞们,能够试着去了解中国之外的世界。不光能用客观的眼光,去看待其他国家所取得的成绩,更能够用一种理性、超然的态度,看待中国的发展和现实中遇到的问题。
我不反对将获得自然科学类诺贝尔奖视为国家间的一种竞争方式。实际上,这本来也是大家心照不宣的暗战。就算在这场竞争中,我们暂时还没有获得期待中的结果,我仍然希望告诉每一个中国人,我们的对手不在天上,就在我们面前,而且它一样有弱点,甚至比你还要胆怯。
最后我想说,虽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还不到一百年,但在我心目中,如今的中国正如百年前梁启超的期许一般:
前途似海催怒马,鲜衣少年再出发!
出品:科普中国
制作:大阪大学 张昊
监制: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广告]赞助链接:
四季很好,只要有你,文娱排行榜:https://www.yaopaiming.com/
让资讯触达的更精准有趣:https://www.0xu.cn/
随时掌握互联网精彩
- 1 准确把握守正创新的辩证关系 7959853
- 2 中国黄金原董事长家搜出大量黄金 7955488
- 3 空调英文不会男生盯着考场空调看 7845815
- 4 消费品以旧换新“加速度” 7786426
- 5 被铁路售票员的手速惊到了 7690043
- 6 网红赤木刚宪爆改赵露思 7570740
- 7 县委原书记大搞“刷白墙”被通报 7478567
- 8 山姆代购在厕所分装蛋糕 7361719
- 9 马龙刘诗雯穿正装打混双 7298071
- 10 刘强东提前发年终奖 7149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