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是一种信仰|中国青年阅读指数

百家 作者:青年文摘 2019-10-16 03:33:04

点击上方“青年文摘”

右上角“...”点选“设为星标”

点击加星 贴近你心 

作者:庄庸  付江


2019年9月2日,成都中和中学700名高一新生围绕巨幅国旗歌唱《我和我的祖国》,迎接新中国70华诞。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心是最大的政治”。这一科学论断,总结了人类社会千百年来治国理政的宝贵经验,彰显着中国共产党人的使命意识、责任意识、担当意识。


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国家认同是国民教育中最为关键的内容。而阅读,作为获取知识、拓展思维、抵达人心、增进认同的主要手段,一直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中国青年阅读指数,以指数逻辑匹配大数据算法,持续追踪、分析并研判4亿中国青年的阅读风向和思想生态变化轨迹。从本期阅读指数回溯全年阅读数据,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新时代青年从“认知”走向“认同”的思想路径,同时发现当代青年“认同域”从文化层面向信仰领域缓慢过渡的内在肌理。


01

中国青年阅读指数呈现深层“认同”图景


“认同”是人类的基本特性之一,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产生的一种情感和意识上的归属感,用以表达个体对自己与其他特定的群体组织或政治单位之间的认可与赞同,是个体对自己所属群体的身份确认和情感归附。


对中国青年群体来说,一方面,“发展是硬道理”,让青年群体享受到社会发展的红利,可以显著提升其获得感和幸福感,增强他们对国家和政治的认同。但必须注意的是,经济的增长并不一定带来认同性的增强。只有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形成有效的社会治理、良好的社会秩序”,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才能够从根本上增强青年群体的国家认同。另一方面,要深耕意识形态责任田,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中国先进文化在青年群体中广为传播,进而增强中国青年的政治认同和文化认同。从认知到认同,不仅反映着思想的传递,还包含着情感的升华、信仰的形成。认知是认同的逻辑起点,阅读则是由认知抵达认同的重要物质载体。


本期中国青年阅读指数中,我们欣喜地看到,当代中国青年阅读趋势已然呈现出,在认知的基础上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认同,在认同的基础上逐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自我追求,外化为自觉行动,并最终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


在阅读需求上彰显出青年人文诉求,2019年9月,需求指数排名前三的阅读域仍是哲学及社会科学阅读域(34.75,环比上升2.56)、文学阅读域(22.55,环比上升4.55)和历史阅读域(9.47,环比下降8.0)。在哲学及社会科学二级阅读域中,近半年来都表现为心理和宗教阅读域需求最大,显示出青年群体对构建信仰充满渴望。此外,需求指数上升较多的还有政治阅读域和哲学阅读域,宗教阅读域相对则有一定幅度滑落。


在阅读供给上,文学阅读域的供给量仍然最多,远超其他阅读域的供给量。长期观察可见,各阅读域供给指数相对需求指数更为稳定,波动较小。对比近两月数据,哲学阅读域、政治阅读域、国学阅读域和文化阅读域,皆有不同程度的上升。从阅读域市场映射情况来看,心理阅读域和哲学阅读域热度也颇高。


我们尝试将中国青年阅读指数一级、二级阅读域,进一步拆分并组合进入“国家”“政治”“文化”“民族”“信仰”五大青年阅读“认同域”,结果发现,在当代青年阅读行为中,文化认同仍是最基础最宽泛的底层存在,国家认同与政治认同相辅相成,共同成为时代主旋律,民族认同于潜移默化中水到渠成,信仰认同渐成当代青年心灵深处最强烈的呼唤。



02

 强国时代青年“信仰认同”的多元形态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信仰是国家与民族发展的灵魂,也是认同的最高形式。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最终追求就是把知识、情感、理论内化为一个人的理想与信念。


信仰一旦达成,便会凝固为一种极其稳定的心理结构,并且带有很强的个人情感和主观色彩。要使主流意识形态成为社会成员坚定不移的共同信仰,就要使之适应人的情感需求,在尊重差异的基础上,最大程度地整合不同社会群体的人生目标、文化习俗和道德追求,形成普遍性的价值共识,同时尽可能地避免脱离实际的空洞说教。某种意义上,模糊的、感性的认知最终升华为高度精神层面的理想信仰,既是国家认同和政治认同得以生成的思想保障,也是衡量和评估社会发展潜力的价值标尺。新时代青年内心对信仰认同的呼唤与渴望,亦能在2019年9月哲学及社会科学阅读域“阅读热度词云图”中得到验证:心理学、人性、哲学、宗教、政治、信仰等词,成为云图中最凸显的存在。



我们曾在之前的阅读指数报告中指出:处在时代发展新起点的强国时代青年,需要不断“重构”自己的价值体系和思维范式。重构,也可以看作是一种“回归”,回归初心,回归本质,回归信仰。重构的只是表现的形式和抵达的路径,在终极的信仰上,在事关价值和思想的根本性问题上,新时代的青年所需做到的只是回归“认同”。


事实上,当代中国青年,尤其是95后、00后们,正在用自己更为个性化的方式,实践着对祖国的认同,对民族的关切,对信仰的热爱。从“帝吧出征”“留学生合唱团”到“我的爱豆是阿中”“我向中国表个白”“70岁仔仔”等现象,我们看到当代青年正在用对文化要素的不断解构和重构,用个性化的多元跨界的方式,于率真中表现出自己清晰、强烈的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无论是B站弹幕“此生无悔入华夏,来世还做种花家”,还是知乎评论“不忘初心,英特耐雄纳尔一定要实现”,都让“国家认同”与“信仰认同”有了更多元、更年轻的表达。


曾几何时,这些贴上“佛系”“丧系”等标签的青年群体被人看作是“垮掉的一代”,他们游离在社会主流之外,被认为难堪大任。但事实证明,当代青年非但没有垮掉,反而逐步崭露锋芒,呈现出了独树一帜的精神风貌:他们重视家国情怀、集体主义、理想信念,关键时刻能够挺身而出。诚如我们在2019年年初的阅读指数报告中所指出,善阅读、爱思考、肯上进的“硬核青年”已经成为强国时代青年的重要特征。这群平日里“我行我素”的“硬核青年”,正在用他们所擅长的方式,守护着心中永远不变的赤诚与信仰。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中国经济社会飞速发展大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强国时代青年,必然更加充满认同,满怀信仰。而思维方式的升华和价值理念的回归,又将引导更多青年投身到改造自身、改变世界、重塑未来的事业中去。


“我们前所未有地靠近世界舞台中心,前所未有地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前所未有地具有实现这个目标的能力和信心。”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三个前所未有”,既清晰地描绘了中国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的历史定位和时代基点,也为强国时代青年指明了成长的方向。


新时代青年愈发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民族复兴中国梦的信心,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他们始终忠诚于党、忠诚于人民、忠诚于马克思主义,他们正在用行动让自身真正汇入新时代“伟大斗争”的史诗洪流,不断展现出“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精神和信仰。



本期详细指数报告请长按识别上方二维码或点击“阅读原文”查看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广告]赞助链接:

四季很好,只要有你,文娱排行榜:https://www.yaopaiming.com/
让资讯触达的更精准有趣:https://www.0xu.cn/

公众号 关注网络尖刀微信公众号
随时掌握互联网精彩
赞助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