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9.2,刷屏的“他乡的童年”究竟带给我们什么启示?

百家 作者:果壳 2019-10-11 14:34:33

最近有部纪录片《他乡的童年》,在网上引发了不小的反响。制作者片段式展示了:以色列、日本、英国、芬兰、印度等国家的教育,以帮助焦虑的中国家长,打开一扇窥探其它教育模式的窗口。


那么,这部跨越6国的教育之旅,究竟可以给中国家长带来哪些启示?我们又要如何理解这些不同的教育模式,以及如何借鉴呢?



1. 每一种教育模式的存在都有其植根的社会土壤。只要中国还处在后发追先发的道路上,无论社会还是教育环境,都不可能变得像西方社会那样从容


中国人是这个世界上最重视教育的一群人。自开始用科举制度打通上、下阶层通道,让贫家子弟看到希望那一刻起,“教育能够改变命运”的认知就已开始刻入文明的基因。


图丨utpala / filckr


从刷在农村土墙上的“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的朴素标语,到生怕输在起跑线上的家长,四处为孩子寻找能提升竞争力的课程,再到把探索教育之路的目光扩张到全球范围,无不是这一基因在发挥着作用。


植根于华夏文明中的这一教育基因,影响力并不止于中国。你会发现,无论在日本、韩国、新加坡,还是香港和台湾地区,家庭及社会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乃至模式上都有着共通之处把一个反应韩国妈妈育儿经历的电视剧,拿到中国来放,同样会有共鸣感。然而这种重视无疑也在产生焦虑。


《他乡的童年》剧照


在考察西方教育时,大家最直观的感觉是,西方教育整体显得非常的从容。纪录片中的芬兰就是典型代表,这里的孩子被认定成绩好、创意强,却还快快乐乐零压力。造就芬兰人全球竞争力的法宝,竟然是在教育中不鼓励竞争以至于看过芬兰一集之后,大多数观者在赞叹之余,会发出无法在中国复制的感慨。


东亚地区的这种焦虑感,与西方世界的这种从容感,并不仅仅体现在教育层面,而是展示在社会的方方面面


很多人到西方发达国家去旅游,会觉得他们的生活真放松,上班晚、下班早,休假一天不落,整个就是享受人生的感觉。反观东亚地区,无论是在经济上率先崛起的日本,还是后来的亚洲四小龙,包括现在中国大陆的那些较发达城市,却到处是高强度的竞争氛围


《他乡的童年》剧照


曾经有文章将这一社会现象总结为“东亚地狱模式”。为了不在这种地狱式的竞争中落败,笃信教育才能够改变命运的家长们,将成人世界的焦虑传导到了孩子身上。


只是说无论是社会还是家长又都希望孩子不要过早承受这些压力,希望能够在教育中加入西方社会所渲染的那种“从容感”。现实的考虑是,这些压力不利于孩子发散思维。在世界变化越来越快的背景下,综合素质的提升和创新思维的养成,都需要更为灵活的教育环境。


西方发达国家的这种“从容感”,源于他们的先发优势。不可否认的是,在世界脱离自然经济阶段,进入了以科学为基础的工业化时代时,是西方帮助人类打开了这扇大门。当然,西方也因此获得了巨大的先发红利。


《他乡的童年》剧照


如果把1900年入侵中国的“八国联军”(英、美、法、德、俄、日、意、奥),与包含世界八大工业国的“八国集团”名单相比,会发现除已经分裂的奥匈帝国,被根正苗白的加拿大所取代以外,几乎谈不上变化。


纵观当下的世界,不考虑那些借助资源和服务业,跻身发达国家行列的小国以外,真正能够在西方之外,用经济和工业化标准后发成为发达国家或地区的,都拥有共同的东亚背景(日本及四小龙)。


结合刚才对东亚“教育基因”的解读你会发现,无论是最先抓住机会学习西方的日本,还是二战后崛起的四小龙,包括船大难调头的中国(现在已经调过来了),追赶先发国家成功的奥妙都在教育上。这个重视不仅仅体现在全社会对知识的尊重,也体现在对其它教育模式的学习上。


《他乡的童年》剧照


问题在于每一种模式的存在都有其植根的社会土壤。一如刚才所说的那样,教育上的“地狱模式”是由现实世界传导而至的。换句话说,如果整个社会的焦虑感、竞争感没有减弱,单独去讨论让整个教育环境变得从容将是一种奢侈。这也是为什么,教育部年复一年的喊给孩子减负,实际效果却差强人意。

再往深层次说,只要中国还处在后发追先发的道路上,无论社会还是教育环境,都不可能变得像西方社会那样从容。犹豫在教育上是否应该给孩子减负的家长,总是不免会担心:现在我可以对我的孩子选择宽容,但将来的社会却不会。



2. 没有完美的教育模式


有实力又不认同当下教育环境的家长可以为孩子换个教育环境,将“他乡的童年”变成自家孩子的童年。只是教育环境总是与社会环境相适应的,这样做时最好做好让孩子将他乡变故乡的心理准备

对于大多数家长来说,能做的还是立足于当下。更何况就算觉得现在的环境不合自己心意,想换个环境,世界也不真是只有“中国”和“外国”两个国家。一如这部纪录片中所选取的五个样本来说,看下来你会觉得这是在五个平行宇宙所发生的事。如何选择,同样是一个难题


《他乡的童年》剧照

那么,面对暂时无法变得从容的社会大环境,我们就没有办法做出一点改变了吗?当然不是。“每个人家里都有一个别人家的孩子”。在一个面临竞争压力的社会里,找一个比自己或者孩子优秀的对象用来比较,希冀压力变动力属于常规操作。
但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这句话的重点在于:无论是他山还是他乡而来的石头,都应该是让自身更完美的工具。

有趣的是,作为一个当下经济表现抢眼的国家,中国教育在他国眼中同样有机会成为“别人家的孩子”在《他乡的童年》将镜头指向视运动、艺术教育为核心竞争力的英国贵族教育之前,英国人曾经对自己的数学基础教育忧心忡忡,并对中国模式产生浓厚的兴趣。

《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中国式教学》剧照

五名来自上海的优秀数学老师受聘至英国,采取全中国模式做了一次教学试验。在名为《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中国式教学》的纪录片中,你会发现严谨的英国人甚至把:运动式校服、眼保健操、队列训练等中国教育元素,拷贝不走样的复制过去,以期探索这种异域教育文化与英国孩子的兼容问题。

举这个例子并不是在证明中国的教育比英国的教育先进,而是想说并没有完美的教育模式。有紧迫感者觉得自己应该更从容点,而从容者又会觉得自己会因此而丧失竞争力。相互学习,看看哪些是能够为己所用的才是最重要的


3. 改变你可以改变的,适应你不能改变的


就孩子教育这个问题上,首先要明确哪些是可以改变的,哪些又是需要去适应的。以学习的方向来看,孩子所接受的教育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必学选学,以及引学

 “必学”类型 

学校教育就是属于这种类型。相信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的教育环境会越来的宽松,内容也会更加的丰富多彩,但当下无论是学校还是家长所能做的,是教会孩子适应这个环境

在义务教育阶段,这甚至是一个严肃的法律问题。湖北省赤壁市一小学曾经尝试在三年级之前不开数学课,三年级时再用自编教材开授数学。实践下来效果还不错,相关新闻也在一年前刷屏。

不过最新的消息是这一运行了四年教改尝试已被叫停,教育局要求其必须用统编教材按步就班的授课。


我和很多家长一样,觉得当下的语文教育过于呆板,不利于孩子的思维发散。包括作文的写作,也有模板化、八股文化的趋势。

儿子每每想在作文里想发散下思维,甚至选择个不那么正能量但更合乎常理的主题,都会被发回重写。这个时候我会告诉他,不是你写的不好,但这一阶段的作文学习方向,是培养对细节的观察与描述


课堂教育或者说应试教育模式,最重要的设计原则是普适性,要适合大多数的人。即便你不喜欢,也要学会适应。人生在世,一定会面临很多不如意的地方,最合理的做法只能是“改变你可以改变的,适应你不能改变的”。

换个角度看,假如孩子真的能揣摸到出题者的想法,并写出符合应试教育的作文来,又何尝不是一种能力呢?(虽然一定会有人觉得这实在太功利了)

真正能够实践那些新鲜教育理念的,并不是学校而是家长。虽然没有可能改变大的教育环境,但我们完全可以在家庭教育上,引入那些自己觉得好的元素,在心态和做法上更加的从容和宽容。具体来说,可以应用在:选学和引学的内容上。

 “选学”类型 

这里说的“选学”概念不是家长和老师的选择,而是“单凭孩子兴趣而做出的选择”

以书籍为例,它有一个被很多老师、家长痛恨不已的名字——闲书。在部分教育者眼中,但凡与考试无关的书都应该列入此类。

回想我这一代人小时候的经历,师长们的要求大都如此。现在由于素质教育的观念已经普及,最起码像四大名著之类的书籍,已经不会被列入闲书的范畴了。然而要是孩子迷恋漫画一类的书籍,大概率还是会被斥责为看闲书的。


如果说让孩子去适应课堂教育的做法,会让大多数家长理解,纵容孩子看老师、家长不喜欢的“闲书”,估计举手赞成的比例就要低上许多了。

其实“闲”与“不闲”都是个相对概念,也是在动态变化的。刚才说了,我们小时候看四大名著都可能被认为与学习无关,现在要是孩子看动漫、不抱游戏而去啃这些名著,家长还会感到欣慰。

《他乡的童年》剧照

这部纪录片也告诉我们,学习不仅限于书本上,尤其你的目的是想扩张孩子的思维时。如果你对芬兰老师带孩子去森林里面寻找颜色和味道赞叹不已,并因此萌生“依样画葫芦”的想法,又为什么不去试着想下,动漫和游戏以及那些你不认同的东西,同样能够给孩子带来知识和思维的提升呢?

齐白石曾经对他的弟子说过一句话——学我者生,似我者死。重要的不是机械去学方法,而是从理解为什么要这样做。

《他乡的童年》剧照

即便不从教育的角度去思考孩子兴趣的价值,试着去理解一下,对增进亲子关系也是有莫大的好处。相比于知识的获得,这点甚至会更为重要。

我认识一个青春期的家长,平时老抱怨自己的儿子非常内向,平时几乎不跟他交流。有一次,家里来了个年龄相仿的亲戚孩子。结果儿子跟他聊起游戏、动漫来,简直可以用口若悬河来形容,脸上的表情也异常的丰富。这位家长在惊诧的同时,更发现自己完全插不上嘴。

与孩子缺少共同语言,是很多家长尤其是青春期孩子家长面临的问题。这件事当中最大的问题,是孩子与成年人的兴趣点不一致,家长对孩子的兴趣又完全不感兴趣,甚至会主动扼杀。


另一个与游戏有关的案例,是一个同样觉得孩子这个兴趣会影响学习的家长,跟孩子提出一个方案:平时你负责学习,我帮你打怪升级。等到休息天时,你再用我帮你赚的装备去虚拟世界里畅玩。孩子在惊诧之余,愉快的接受了这一交换条件。

就算这个家长的方式,对孩子的成绩没有拉升作用,但最起码这个解决方式能够让孩子愿意跟他交流,说出自己的想法。要知道,每个孩子都是上天独特的恩赐。家长在和孩子相处过程中,一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能否及时了解到孩子的想法,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而想让孩子愿意向你倾诉的前提,是让他觉得你愿意倾听他的想法。


如果你对让孩子适度玩游戏这件事还心怀抗拒的话,不妨先不设限的让孩子看一些自己并不喜欢的“闲书”开始,然后再就这些书中的内容展开交流。听不懂没关系,无论你所面对的对象是成年人还是孩子,做一个好的倾听者会比说教更容易赢得信任

就像我儿子每次眉飞色舞的跟我介绍各种奥特曼的区别和身世时,我肯定是听不懂的。但这并不妨碍我像相声里的“捧哏”一样附和。当孩子感觉到,你愿意做他的倾听者时。有一天你想跟他说什么时,他也一定会愿意这样做。

 “引学”类型 

“引学”的内容,大略可以和“素质教育”教育一词划等号

仍以书籍为例,正式进入课堂教育后,教材和老师都会提供一些以“选读”为名的书目,帮助孩子拓宽知识面和写作能力。心急的家长还会四处寻找专家,希望为孩子提供一份能够帮助孩子“进步的阶梯”(书目)。


之所以将这种类型的选择称为“引学”而不是“选学”,是因为这本质不是孩子所选,而是成年人试图引导孩子的选择方向

无论是那些我们希望孩子看的书,还是那些挂着“兴趣”之名的课外辅导班,本质都只是基于现实的考量而作出的选择,最终还是为了提升孩子在这个社会上的综合竞争力。   

成年人的这种可能与孩子兴趣相左,但又有现实价值的做法,本身并没有错误。

《他乡的童年》壁纸

《他乡的童年》同样不是寻找一个单纯让孩子开心的教育方法,而还是在寻找一些有利于孩子综合素质培养,能让孩子拥有一个光明人生的教育方法。观察后你会发现,纪录片所选择的样本国家,都是在成年人的世界中,用结果证明过自己的国家——

  • 英国之所以入选,是因为它让人仰慕的精英教育光环;

  • 芬兰之所以入选,是因为他号称“教育最强国”;

  • 日本之所以入选,是因为它曾强大到让中国有切肤之痛;

  • 以色列之所以入选,是因为犹太人那远远超出人口占比的世界影响力;

  • 即便各方面还是发展中阶段的印度,如果不是因为众多跨国企业的CEO是印度人,也断不会为我们所关注的。


从这个角度说,被称这“世界幸福指数最高”国家的不丹,就算是会吸引一些文艺青年的目光,它的教育模式也很难被家长视为学习对象。

好了,关于教育问题我们还有很多话题和角度可以切入,由一部纪录片所引发的感慨就暂时告一段落。

在结束今天的话题前,还有一段话想送给各位家长:我们真正能够改变的,其实只有我们自己。孩子并不是被教育出来的,而是被影响出来的

如果觉得哪种教育方法有用,可以首先想一想,自己能否因此而做出某种改变。比如说当你觉得游戏对孩子有害时,自己是否又能放下手机呢?

 - END -
 作者简介 
沙发爸爸,温骏轩,一个十岁男孩的爸爸,
著有畅销书《谁在世界中心》,是送给儿子的礼物。

本文首发于“果壳童学馆

关注查看更多有趣科学育儿知识!


儿童心理 | 亲子沟通 | 寓教于乐

育儿经验 | 儿童阅读

长按关注,做有未来视野的家长


越安慰越崩溃,孩子遇到挫折该怎么办?」扫码关注,回复【情绪】获取全文

岳母问我,你们怎么什么都没让孩子学?」扫码关注,回复【放养】获取全文


果壳

ID:Guokr42

靠谱科普

就看果壳



受生物圈2号的启发,我们试图将整个大自然装进一本日历。366个物种“入住”其中,更有“收藏”了53张手绘插画的物种画廊……

每周,这里还要进行一次“严肃”的知识研讨,像是“熊猫为啥长得一身黑白色?”、“大象嗅觉究竟有多厉害?”什么的……

这就是《物种日历2020》,明年,让你的桌面变得更有趣!

传送门就在这,戳~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广告]赞助链接:

四季很好,只要有你,文娱排行榜:https://www.yaopaiming.com/
让资讯触达的更精准有趣:https://www.0xu.cn/

公众号 关注网络尖刀微信公众号
随时掌握互联网精彩
赞助链接
百度热搜榜
排名 热点 搜索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