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韶关人的自豪感:这里有一串广东“第一”!

百家 作者:广东发布 2019-10-10 09:49:02


神女应无恙,当惊韶关殊。

——这是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来,

韶关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真实写照。


七十年沧海桑田,七十年砥砺奋进,七十年光辉历程,七十年壮丽发展,韶关“历经风雨,终见彩虹”,奏响了时代最强音,谱写了辉煌发展壮丽诗篇。


新中国成立以来,韶关众志成城,艰苦奋斗,壮丽七十年,奋进新时代,工业蒸蒸日上,农业蓬勃发展,科教文高歌猛进,美丽生态得天独厚, 城市建设日新月异,旅游异军突起,民生事业风生水起……


试看今日之韶关,变得强盛了,变得美丽了,幸福生活的花朵在韶关大地灿烂绽放!


1
工业崛起


新中国成立之初,韶关工业蹒跚起步,全市工业企业仅有67家,工业总产值791万元,工业增加值435万元,占经济总量的5.6%,不折不扣是个工业“小不点”。


然而,韶关却在峥嵘岁月中逆势飞扬,茁壮成长,用自己的双手在广东省的工业经济发展史上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页:


广东的第一辆汽车、第一台电视机、第一台冰箱、第一台空调都是在韶关研发投产的!至今,韶关人说起这一串串的“第一”,自豪之情仍溢于言表。


韶关冶炼厂。资料图片


历史无声,岁月无痕。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期,韶关成为华南重要的钢铁、机械、有色金属基地,韶钢、韶冶、轴承厂等一批中央和省属企业相继投产。韶关的煤炭、铁矿石等开采量高峰时期占了全省逾半,成为广东省重要的重工业基地和原材料产地。1958年至1965年,国家在韶关建设华南重工业基地,建立了一大批骨干矿山和矿产加工企业,对国家和广东省的工业化作出了巨大贡献。其时韶关的工业,雄霸南粤,占据了全省的“半壁江山”。


韶钢高端工业线材套袋机,以自动化手段,推动3D(脏、累、险)岗位少人化、无人化,实现安全本质化,制造清洁化。资料图片


改革开放以来,韶关工业大鹏展翅,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工业结构实现了由技术含量低、劳动密集程度高、门类单一的结构向技术密集型、多元的发展格局转变。2018年,工业增加值达384.12亿元,比1952年增长1861倍,年均增长12.1%。


2
交通发达


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来,韶关交通发展可用“好”“快”两字概括。


2003年4月3日,是韶关交通史上的一个“里程碑”:韶关境内首条高速公路——京珠高速(现京港澳高速)公路粤境北段全线贯通!


该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后,韶关南来北往快捷的交通优势立马显现,为韶关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极快形成一条引资的磁场带,外商纷纷来韶安营扎寨,“高速公路经济带”由此在韶关诞生。


南韶高速粤北段与京港澳高速马坝互通立交。林庆波 摄


“十二五”期间,南韶高速、乐广高速、韶关北环、大广高速韶关段相继建成通车,使韶关成为粤东西北首个、全省第4个拥有环城高速的城市,实现县县通高速公路。


韶关高速公路突飞猛进之际,高铁也不甘落后。


2009年12月26日,武广高铁试运行,标志着韶关开始进入了“高铁时代”。韶关是武广高铁北上的第一站,花3亿多元建成的地级市中最漂亮的韶关高铁火车站,让人感觉这个山区地级市的“映日荷花别样红”。


韶关高铁。何坚强 摄


高铁时代的到来,对韶关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


比亚迪老总王传福第一次从深圳开车到韶关,花了近5个小时;第二次来韶关,从广州坐高铁而来,只用了四十多分钟,从而促成了比亚迪在韶投资项目落地。


诚然,这个事例只是韶关“高铁经济”凸现的一个缩影。


而水运方面,“黄金水道”也将重现雄风。


北江航道,号称粤北地区的“黄金水道”。作为珠江的第二大支流,北江是清远、韶关等粤北地区经济发展的水上动脉,更是两市与珠江三角洲地区乃至港澳地区连接的唯一一条航道,其运输历史悠久,航运地位突出。为使这条“黄金水道”在新时期一如既往产生“黄金效益”,韶关对韶关段进行扩能升级,其工程主要包括新建孟洲坝、濛浬枢纽千吨船闸,全长34.5公里。目前,濛浬枢纽已具备通航条件,计划2019年11月完成竣工验收;孟洲坝枢纽计划2019年完成主体工程,2020年6月竣工通航。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目前,粤北韶关已形成以“七高三铁一航”(京港澳高速、南韶高速、乐广高速、韶关北环、大广高速、武深高速、汕昆高速;京广高铁、京广铁路、赣韶铁路;北江航道)为主骨架的综合交通网,融入广州一小时生活圈。


3
生态美丽


作为粤北山区市,良好的生态环境,是韶关最显著的优势、最丰富的财富、最大的发展潜力。青山如黛,水网密布的韶关,林地面积、森林覆盖率、森林蓄积量等三项反映森林资源质量的主要指标均居广东省地级市首位。1992年11月,韶关成为全省率先绿化达标的山区市,被当时的国家林业部批准为林业综合开发试验区。


车八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资料图片


面对丰富的生态资源,韶关没有采取涸泽而渔、焚林而猎的方法来急功近利,更没有以牺牲环境来换取经济发展,而是坚定守住环保底线,守卫“绿水青山”。


长期以来,韶关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充分发挥“试验田”和“排头兵”的作用,坚持把生态文明建设贯穿发展全过程,着力打造生态宜居宜业美丽韶关,以三江六岸绿化为主线,生态走廊、道路、水系绿化为纽带,实施美化、绿化、亮化工程,打造融山、水、林、园、城为一体,点、线、面相结合的生态绿色之城。2009年,韶关成功成为“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2008年5月,有着良好生态基础条件的韶关市正式被批准成为全国首批6个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地区之一。2012年,韶关的乐昌、南雄、仁化、始兴、乳源五县(市)被规划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韶关成为广东省绿色生态屏障、粤港澳地区最美丽的后花园。


美丽洁净的南水湖。


近年来,韶关更是大打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烟花爆竹禁燃范围逐步扩大,扬尘整治取得实效,河长制管理全覆盖。同时,以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修复纳入国家试点为突破口,实施4大类65项生态修复工程,推进森林生态、湿地生态、流域生态、农田生态、城市生态等五大生态系统建设,韶关的生态环境得到良好保护。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如今,韶关围绕省委提出的“全力筑牢粤北生态屏障,打造绿色发展韶关样板,争当北部生态发展区高质量发展排头兵”的新定位,正全力以赴把韶关建设成为北部生态发展区核心城市,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4
民生喜人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


新中国成立以来,韶关紧紧围绕群众最关心、最现实、最直接的利益问题,加大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领域的投入力度,加快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使广大群众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幸福指数不断攀升,满意度不断提高。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韶关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把发展教育作为最重要的民生工程来落实,实施“科教兴市”和“教育强市”战略,以教育“创强争先”为抓手,统筹推进教育事业改革发展,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2010年,韶关在全省经济欠发达地区率先实现基本普及学前三年教育目标;2014年,成功创建为“省教育强市”,成为粤东西北地区首个省教育强县(市、区)100%覆盖的省教育强市;2015年,韶关通过国家督导验收,实现了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100%全覆盖;2019年,韶关荣获“广东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市”称号。


——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全覆盖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以来,韶关医疗卫生事业取得了显著成就,目前已经建立起了全面覆盖城乡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医院、卫生院从1949年的10个增加到2018年的154个,医疗卫生机构达到714个;每万人口拥有床位数由1952年的4.19张增加到2018年的60.9张。


尤其是深化医改十年,韶关以“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为目标,于2014年实行县级公立医院改革 ,2017年实行城市公立医院改革,不断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社会保障水平显著提高。


目前已实现了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全覆盖,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实现省级统筹,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和低保人均标准不断提高。实现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


——全面决胜脱贫攻坚战


全面小康路上一个不能少,脱贫致富一个不能落下。


这是韶关人的使命,更是韶关人的行动。


2009年6月,广东省委、省政府在南粤大地开启了一场声势浩大、气壮山河的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攻坚战。韶关历经三年奋战,全市355个贫困村脱贫工作优秀率达100%,三年总评在全省靠前。


在2013年开始的全省第二轮扶贫开发“双到”工作中,韶关再接再厉,全面决胜脱贫攻坚战,韶关市扶贫办被国务院授予“全国社会扶贫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而在2016年开始的全国新一轮精准脱贫攻坚战中,韶关斗志昂扬续写辉煌:


截至去年底,全市累计脱贫3.37万户、8.5万人,脱贫率达94.55%,贫困发生率降至0.27%;有劳力贫困户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4487元。


2018年度,韶关市扶贫开发工作成效考核被省委、省政府评为“好”等次,综合成绩在全省有脱贫攻坚任务的14市中名列第一。


5
文旅兴旺


新中国成立以来,韶关文旅发展方兴未艾,公共文化设施从无到有;文艺创作硕果累累;旅游事业从单一发展到“旅游+”……


文化惠民为百姓幸福“加码”。九龄风度耀韶州,书香画意满韶城。为不断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切实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自2017年起,韶关全力打造了“城区十分钟文化圈”、市民“家门口的图书馆”及“韶关文化客厅”三位一体的韶关文化名片——风度书房,目前全市已建成“一馆一特色”的风度书房26间,并在不断扩建,为市民提供了便捷、丰富、专业的服务场所,风度书房成了韶关“文化新地标”。



旅游事业异军突起。自上世纪七十年代起,随着金鸡岭、丹霞山等景区相继对外开放,韶关旅游突破“养在深闺无人识”的困境,很快成为粤港澳地区游客的热门之选,韶关旅游业开始扬帆起航。2002年1月,韶关市跻身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行列。2016年10月,韶关市被纳入全国第二批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名单,从优质资源、产业项目、旅游环境整治等方面开展创建工作。2018年11月1日,《韶关市贯彻落实广东省促进全域旅游发展实施方案的意见》和《关于扶持韶关市旅游产业发展的实施细则(试行)》出台,韶关有了全新的全域旅游发展新蓝图。如今,韶关旅游业形成了以“名山、佛韵、温泉、风情”为特色的古、红、蓝、绿“四色旅游”新格局,正全力打造“大丹霞、大南华、大南岭、大珠玑”四大品牌。


策划:韶关发布


推荐阅读
(点击图片即可阅读)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广告]赞助链接:

四季很好,只要有你,文娱排行榜:https://www.yaopaiming.com/
让资讯触达的更精准有趣:https://www.0xu.cn/

公众号 关注网络尖刀微信公众号
随时掌握互联网精彩
赞助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