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说诺奖已缺乏惊喜?明明是方法论再次彰显价值!
科技日报记者 张梦然
有人说诺奖已缺乏惊喜。
细胞感知适应氧、类日恒星的行星、“陪跑”多年的锂电池⋯⋯在一些人看来,它们缺少了推开新世界大门的激荡,连委员会褒奖的理由,也更在于感谢获奖者对既有体系框架的细腻填充,而非破天荒的“第一次”。
这种想法未免失之偏颇。
无论站在专业领域还是宏观角度,奖项实至名归,在收录史册后还为后人提供了效法的范本。实际上,诺奖让人们看到,方法论与技术应用又一次印证其价值。
普遍现象的背后,定是事物发展规律而非个人意志的使然。历史如此,科学也不例外。
如果把基础理论层面的开创式成果,视为蕴含从“0”到“1”这关键一跃的“杰克魔豆”,那么方法论及技术,就是在“1”后面添加更多“0”,即将其价值从哲学层面转变为现实存在、进而造福于人类的执行力量。
种子破土而出,随时间推移而枝繁叶茂。人们的探索欲望,同样也是面临的问题亦不断增长。上达宇宙,下至洋底,解密生老病死,求索不竭能源⋯⋯在解决这些愈益细分、微观与专业化问题的过程中,我们创造了令先人骄傲的非凡成果,但也频繁感受到接近极限的吃力与疲惫。
正如今天互联网几乎把形式与效率的油门踩到了最底,却并未令人类摆脱石油与电力在百年前即构建的能源基础,也还要竭尽全力去对抗冰川融化、雨林消失、饥荒疫病、公平共享等新老难题一样。
事物的发展,总是在曲折中前行。所谓曲折,也可理解为既有模式潜力殆尽后的停滞与焦虑。
一百年前,日全食观测验证了广义相对论关于光线偏折的预言,默默无闻的德国教师爱因斯坦开启了新纪元。一个世纪之后,人们仍未完全参透、验证他的天才预言,却已经开始期待足够改变生产关系的创新变革——这种期待,不仅限于科技领域的天工开物,更涵盖世界格局与国际关系前所未有之大变革。
诺奖之趋于“平淡”,仅是其中的一个缩影。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量的累积,终将引发质的突破。在“否定之否定”到来之前,我们需向当下的种种努力致以最高的敬意,以此为炬,传递生生不息的进步力量。就像锂电池一样:它或许不是终极完美的选择,但却成全着我们所有人的现在。
来源:科技日报 文中图片均来自网络
编辑:岳靓
审核:管晶晶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广告]赞助链接:
四季很好,只要有你,文娱排行榜:https://www.yaopaiming.com/
让资讯触达的更精准有趣:https://www.0xu.cn/

随时掌握互联网精彩
- 1 总书记心系的“头等大事” 7947571
- 2 白天辉4年贪11亿 二审维持死刑判决 7952701
- 3 坏回暖来了 7847076
- 4 文旅市场迸发新活力 7752938
- 5 赵丽颖四平台热度破万第一人 7686619
- 6 泽连斯基:希望得到中国帮助 7562693
- 7 #为何泽连斯基称愿为和平辞职# 7450022
- 8 非法持有枪支弹药 杨克宁被判16年 7393017
- 9 日薪600招不到人 老板排队被“挑” 7277779
- 10 2025年研考国家线发布 71327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