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万赞,这个被分享100w次的演讲:让我对世界的认知再度崩塌

百家 作者:管理的常识 2019-09-30 15:13:12

知乎上曾有一个提问:有什么非常重要却总被人忽视的底层能力?有一个热门回答是这样的:认知力。


美国气象学家J·马歇尔·谢博德(J. Marshall Shepherd)就在TED的舞台上,用短短13分钟的演讲告诉大家:


我们对世界的认知,正在被这3种思维误区毁掉。以下,Enjoy:

常识君|有话说


<iframe class="video_iframe rich_pages" data-vidtype="1" data-cover="http%3A%2F%2Fshp.qpic.cn%2Fqqvideo_ori%2F0%2Fd0873wb6wzm_496_280%2F0" allowfullscreen="" frameborder="0" data-ratio="1.7777777777777777" data-w="864" data-src="https://v.qq.com/iframe/preview.html?width=500&height=375&auto=0&vid=d0873wb6wzm"></iframe>

来源:阿何有话说(ID:aheshiwo)



知乎上曾有一个提问:有什么非常重要却总被人忽视的底层能力?


有一个热门回答是这样的:认知力。


所谓认知力,无非就是对世界万物的判断,你的判断越接近事实,你的认知力就越高。


大部分人的智力、能力都相差无几,但出到社会后的几年内,发展往往大相径庭,其中除了机遇的因素,认知能力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正如职场作家良大师所言:认知能力决定了做正确的事,这比正确地做事要重要100倍。


想要提升认知能力,其实并不容易,我们一直以为自己足够冷静理智,殊不知每一个人看待世界的方式,都被外界深刻影响着。


在这其中,有3种特别值得关注的思维误区,它们严重妨碍了我们理智看待这个世界。


可以说,很多人一辈子碌碌无为,没办法打磨出优秀的认知力,正是因为一直无法摆脱这3种思维误区。 美国气象学家J·马歇尔·谢博德(J. Marshall Shepherd)就在TED的舞台上,用短短13分钟的演讲告诉大家:


我们对世界的认知,正在被这3种思维误区毁掉。



01


误区一:确认偏误


确认偏误,就是人们总倾向于寻找证据来支持我们已经相信的事情,抵制不同的看法。


确认偏误


古时候就有“疑邻盗斧”的故事,我们往往只愿看见自己想看到的,却选择性忽视那些发生在眼前但对自己想法不利的事情。


《爱情保卫战》中曾发生过这样一幕,有对夫妻结婚七年,一上场就不停吐槽对方身上的缺点。


妻子说丈夫太懒,一下班就瘫在沙发上,吃完饭也不收拾碗筷,平时也不打扫房间;


丈夫则责怪妻子太啰嗦,自己上班那么累,回到家里还要被妻子烦着。


两个人一直相互指责,哪怕主持人一再苦劝也毫不在乎,仿佛对方就是敌人,要把对方打倒为止。


直到主持人涂磊问:除了缺点之外,对方身上有什么优点吗?


丈夫这才说:她做饭很好吃,也很独立,结婚这些年一直在赚钱,对我父母也很孝顺。


妻子也抽泣着说:他把钱都交给我保管,每年还带我去旅行,工作能力很强。


这对夫妻就是掉进了“确认偏误”的陷阱里面,在他们彼此心中,已经把对方当成一个一无是处的人,所以会拼命找证据证明自己的猜想。


在丈夫眼里,妻子是一个啰里啰嗦的长舌妇;在妻子眼里,丈夫是一个毫无作为的懒鬼。


两个人都坚信自己看到的就是真实的对方,所以才会吵得你死我活。


哪怕对方身上其实还存在着不少优点,他们都已经看不到了,因为他们潜意识地认定了对方就是这么差劲,所以不惜忽视甚至扭曲事实——其实对方身上也有很多优点。


如果不是后面主持人的提问,让他们重新开始审视对方身上的优点,或许他们还在“确认偏误”的陷阱里,和那个自己想象中的、缺点满满的对方吵得你死我活。


你想想,类似的情景,在生活中何其常见:


看到同事指出自己的错误,就觉得同事在排挤自己,还找出了不少同事排挤自己的“证据”哪怕对方很有可能只是就事论事;


觉得爱人不喜欢自己了,那看什么都觉得对方变了心,对方迟点回信息也一定是变心了,而不是因为对方工作实在很忙。


请记住一句话,你看到的往往只是你想看到的。当你带着情绪去看待问题,往往就是掉进认知的陷阱里。



02


误区二:达克效应


达克效应(D-Keffect),全称为邓宁-克鲁格效应(Dunning-Krugereffect),指的是能力欠缺的人在自己欠考虑的决定的基础上得出错误结论。


达克效应


通俗点解释,就是谢博德博士说的:“总有一些人认为自己什么都懂,或者低估自己不懂的事情。”


这个效应是由社会心理学家邓宁和克鲁格联合发现的,他们通过对人们阅读、驾驶、下棋或打网球等各种技能的研究发现:


在幽默感、文字能力和逻辑能力上最欠缺的那部分人总是高估自己,当他们实际得分只有12%时,却认为自己的得分在60%以上。


为此,邓宁和克鲁格发表文章,总结出了“达克效应”,并指出人们经常呈现的特点:


能力差的人通常会高估自己的技能水准; 

能力差的人不能正确认识到其他真正有此技能的人的水准;

能力差的人无法认知且正视自身的不足,及其不足之极端程度。


之所以会普遍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大部分人为了满足自己的自信心,总是倾向于过分高估自己的能力。 


简单来说就是:自己不行又不承认,还觉得别人也不行。 


如果你不觉得自己曾犯过这样的错误,那你很有可能已经掉入“达克效应”的陷阱里。 


能力差的人,通常会高估自己。”——还记得这句话吗? 


举个例子,不少人都爱骂中国足球,觉得水平低,换谁上去也能踢,甚至有人向国足宣战:你们和我们校队踢一场球,能赢吗? 


对于这种想法,韩寒就曾写过一篇文章《我曾对那种力量一无所知》,说起自己20多岁的时候,曾经和一群五年级左右的职业儿童预备队踢球。 


韩寒是校队成员,几个球友也都是上海高中各个校队的优秀球员,对手只是一群小学生,哪怕是职业预备队的成员,他们也是信心满满。 


结果,上半场20分钟,他们就被灌了整整20个球,进球0个,传球成功不到10次,其他时间都被小学生当狗遛。 


最后下半场也不踢了,对方教练说不能和这样的对手踢球,会影响小队员们的心智健康。 


以至于后来朋友看球时爱骂街,他只是在旁边笑而不语,因为他“曾对那种力量一无所知”。 


孔子曾说:“真正的知识,是要知道一个人无知的程度。” 


莎士比亚也说:“傻瓜认为自己是明智的,而聪明人则认为自己是个傻瓜。” 


很多事情,真的没我们想得那么简单,多一分尊重,不要老是自以为什么都懂。 


倘若总是觉得自己很厉害、别人很糟糕,那其实是忽视了自己的缺失和薄弱,永远不可能有提高的可能。 


一个人的病什么时候最难好?在他不觉得自己有病的时候。 


一个人什么时候最难提升自我?当他觉得自己已经足够好的时候。


不要让达克效应,阻碍了你向上生长的道路。



03


误区三:认知失调


谢博德博士在演讲中说了一个故事:


2017年飓风哈维登陆美国得克萨斯州休斯顿市,3天之内降雨50英寸。


但在飓风登录前一周,谢博德博士就已经反复提醒休斯顿市民:根据观察,这次飓风到来可能会造成40到50英寸的降雨量。 


即便如此,市民们依然无所作为,并在一周后迎来了洪灾,造成了重大损失。 


为什么会这样? 


休斯顿当地虽然经常下雨,但之前全年的降雨量也才34英寸。 


谢博德博士所预言的“短时间内降雨40到50英寸”,已经超过了休斯顿市民能够理解的范围——几天之内就下完一整年的雨?这怎么可能! 


因为和自己过去的经验发生冲突,所以休斯顿市民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我看到了预警,但没想到真的会这么糟糕。 


这就是谢博德博士说的“认知失调”: 


新信息与已有的信念相矛盾,无法理解现有经验外的事物的时候,会让人产生失调的感觉,这种感觉会驱使一个人去寻找合理化的解释,让自己的认知达到一致。

 认知失调


休斯顿的市民就是这样,他们面对无法理解的新信息,就去找一个合理化的解释,觉得灾情不会那么糟糕,忽视科学家的警告,最后造成重大损失。 


试想一下,这样的情况,在生活中实在太常见了: 


有些女生遇到了渣男,渣男不仅出轨还家暴,但女生反而为渣男维护,说他只是喝了酒才这样


——这就是因为她无法接受自己爱上的男生是个人渣,为了避免认知失调,只能不断找借口骗自己。 


很多爱抽烟的人明知抽烟不好,却很自信地认为“虽然抽烟有害健康,但是不会发生在我的身上”,哪怕咳嗽不断也不愿意停下来。 


但很显然,这种态度妨碍了我们看清楚世界的真面目,让我们始终带着滤镜去看待这个世界,不愿去改变自己的行为,最后自会被现实狠狠教育一顿。 



04


认知半径

决定了一个人能力的大小


那么如何摆脱这3种思维误区的影响,走出思维上的认知框架?


谢博德博士提出了一个“认知半径”原理,他把人的认知范围比作一个圆圈,认知的半径越大,人的认知范围也就越大。


认知半径,决定了一个人能力的大小。 


那么,应该如何扩大自己的认知半径?谢博德博士给出了3个方法: 


1.列出自己的偏见 


回忆一下,自己曾经存在的种种偏见,比如地域歧视、比如性别歧视、比如看待问题的主观…然后思考一下,它们到底从何而来,由什么形成的?——你的养育过程、你的学习过程、你的信仰、你的成长轨迹… 


想要不被偏见影响,首先要看到自己存在着哪些偏见。

 


2.评估信息来源 


每一次从外界接受到一个信息,不要先急着认同这个信息,而是先问一下自己,这个信息从何而来的?这些信息的来源,到底有没有权威性?

 


3.表达出来 


你可以和朋友、家人谈谈,评价自己过去的偏见,以及这些偏见是怎么形成的,谈谈你如何评估你的偏见和信息来源,并可以试着分析它们是如何影响自己的认知的。

 


人生是无数次选择的结果,选择的好坏直接造成了今天我们的现状。 而大部分的选择,都没有一个准确的答案,只能靠我们的认知能力去判断。 


因为,不是人生选择了你,而是你选择了人生。


来源:阿何有话说(ID:aheshiwo)



延伸阅读

《认知红利》

推荐语:知乎炙手可热的高人气作者谢春霖倾囊相授!。从梦想到财富,一本书带你全面升级认知,深度优化脑力,让你拥有不平凡的思考力!





常识君的小福利


为纪念"现代管理学之父"

彼得·德鲁克诞辰110周年

常识君诚邀你参加

【那些年,我们读过的德鲁克

读者故事征集活动


投稿将有机会获得

德鲁克管理经典袖珍版3册


▼下拉了解更多详情▼




更多精彩

在公众号对话框发送以下关键词

查看更多优质内容!


德鲁克 | 稻盛和夫 | 华为

战略管理 | 企业文化 | 人力资源 | 团队管理 

职场沟通 | 领导力 | 自我修炼 

 市场营销 | 书单 学习方法



猜你喜欢

(点击图片即可阅读全文)


点击左下方阅读原文,了解更多!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广告]赞助链接:

四季很好,只要有你,文娱排行榜:https://www.yaopaiming.com/
让资讯触达的更精准有趣:https://www.0xu.cn/

公众号 关注网络尖刀微信公众号
随时掌握互联网精彩
赞助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