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时光隧道 重温光荣梦想

百家 作者:科技日报 2019-09-25 00:42:12

科技日报记者  唐婷 代小佩


成就展在北京展览馆正式对公众开放。周维海 摄


1950年,怀揣着建设新中国的一片赤诚,傅君诏和许多留美学生一道,毅然踏上了回国的邮轮。归国邮轮上的合影记录下了他们的青葱岁月。


9月24日,百岁老人傅君诏,来到了“伟大历程 辉煌成就——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型成就展”现场。他在展板上的照片里看到当年的自己时,唏嘘不已。感慨祖国沧桑巨变的同时,他也很是欣慰。因为,那些年轻时对未来的美好憧憬,都已经变成现实。


歼—15飞机模型和第二艘航空母舰模型。周维海 摄


对每一位来到现场的观众来说,眼前的展览就如同时光隧道一般。一步一步走在其中,仿佛一页一页翻阅国家的史册。展览以时间为主线,透过一块块展板、一件件模型或实物,带领大家全方位回顾和感知新中国走过的光辉历程。


83岁的老科技工作者吕先生和老伴儿一起来北京展览馆看这场展览,从早上9点看到下午2点半,他们还意犹未尽。


“看这个展览就像看自己的一生,因为一生最重要的时光都在这70年。感觉国家变化很大很快,作为中国人很骄傲。”吕先生十分动情地说道。


9月24日,观众在成就展上参观50年代婚房的场景。新华社记者 陈晔华 摄


步入展厅后往左手边走几步,一间上世纪50年代的婚房赫然映入眼帘。观众们纷纷驻足拍照,饶有兴致地观摩不同年代的结婚证。一旁的志愿者小贺是北京大学大二学生,她在两分钟内接连喊了五六遍:“大家往前走,前面有更精彩的内容。”她笑着对记者说:“人太多了,必须喊几下,要不然大家都不往前走。”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在罗布泊核试验场爆炸成功,打破了少数国家的核垄断。展览中,一段视频资料介绍,前辈们在制造原子弹时使用的是手摇计算机。1993年出生的郭珈辰感慨道:“太震撼了,中国人的智慧简直不可想象。如今我们的科学技术能够迅猛发展,也有赖于前人的奠基。展览中还有好多历史知识,回去后我还要温习。”


9月24日,观众在成就展上参观。新华社记者 陈晔华 摄


林子昂是中国人民大学一名管理学方向的研二学生。看到央视新闻联播播出70周年大型成就展的消息,他就想着一定要来现场看看。展板上对1965年中国首次人工全合成牛胰岛素的介绍,给他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在当时的科研条件下,能取得这样有突破性意义的成果真是非常不容易。作为青年学子,我们一定要珍惜当下,发愤图强,努力用所学的知识为祖国和人民作贡献。”林子昂说道。


再过几天,33岁的张女士就要临盆,但她还是挺着大肚子,在妈妈陪同下参观展览。张女士有些激动地说:“从解放到现在,新中国70年风风雨雨很不容易。展览中的大型工程让我印象深刻,祖国越来越强大,看完心情很好。”


9月24日,观众在成就展上参观1977年高考的还原场景。新华社记者 陈晔华 摄


“作为一名环保科技工作者,看了今天的展览,我感到非常激动、非常振奋!”首创环境控股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执行董事程家林表示,70年一路走来,新中国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科技领域也一步步由弱到强,起初连制造一辆拖拉机都困难,到逐步建立起完备的工业科技体系,现在在很多尖端科技领域都有一席之地。


“我为70年来的巨变感到十分自豪,在今后的工作中将倍加努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自己的力量。”程家林由衷地说道。




来源:科技日报


编辑:陈可轩(实习)

审核:管晶晶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广告]赞助链接:

四季很好,只要有你,文娱排行榜:https://www.yaopaiming.com/
让资讯触达的更精准有趣:https://www.0xu.cn/

公众号 关注网络尖刀微信公众号
随时掌握互联网精彩
赞助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