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刷屏的电影,人生必看系列
今晨的朋友圈是酱紫的
飞机
大飞机
喷彩虹的大飞机
70年前
也就是1949年10月1日
在开国大典上
斗志昂扬但却一穷二白的新中国只有17架战机
周总理说:“飞机不够,我们就飞两遍。”
70年后,我们的飞机不会再飞两遍。
穿越时空,我们从影像中感知、感受、感动......
我们都记得课本上的开国大典黑白影像
当彩色4K修复版开国大典出现时
心头莫名一热
12分钟长的开国大典彩色原始影像也首次公布
以俄罗斯联邦档案部门提供的开国大典彩色影片为基础
剪辑制作的开国大典影像档案
是目前公开的关于开国大典的时间最长
内容最完整的视频
真实还原了这一伟大的历史时刻
影像,让我们穿越时空
你我儿时的记忆中
一定有在日头偏西时搬着小板凳
耐心等到夜幕降临时看电影的场景
你我的记忆中
也总有那么几部不会磨灭的经典影片和桥段
跟随着主人公又哭又笑、又爱又恨
甚至幻想自己就是电影中的人物
70年,电影技术让电影进入了一个又一个时代
从默片到声片
从黑白到彩色
从标准银幕到宽银幕立体声
从2D到4D......
感动自己的不仅是故事情节
还有无法抗拒的电影技术
有时坐在电影院里正是为了感受震撼的效果
这种感觉不啻于儿时看乡村露天电影的兴奋
19世纪末
电影作为一项新技术发明传入上海
随后在这座远东城市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中国第一部有声片
第一部彩色片
第一部动画片
第一部宽银幕片
第一部立体声影片......
都是由上海影人设置成功的
1950年代
从黑白走向彩色
荧幕上闪烁着“滋啦啦”的线条
音响效果略带嘶哑
这就是我们看到的老电影
1946年制造的ARRI FLEX 35 II B电影摄影机
曾经拍摄过《聂耳》
获得第12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传记片奖
1957年由南京电影机械厂制造的和平S-35电影摄影机
是我国早期生产的手提式电影摄影机
如今都安静地被珍藏在上海电影博物馆
提起50年代的电影
新中国电影的起步
不得不提《白毛女》《我这一辈子》《铁道游击队》
《铁道游击队》
这部根据作家刘知侠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的电影
再现了鲁南煤矿和铁路工人秘密组成的一支武装力量
在铁路沿线灵活、机智地抗击日寇的英雄事迹
1956年7月21日转赴无锡太湖边进入外景拍摄
炎热的夏季中拍的偏偏是冬天的戏
每拍完一个镜头
演员们就像从水里爬出来一样
演员秦怡身穿棉袄
还围上厚厚的毛围巾
在地表温度高达摄氏五十度的太阳底下拍摄
热得火烧火燎
表面上还要装作若无其事
还有一场拍火烧场面的戏
连战马都热得昏倒在地上
秦怡幸好安然无恙
人虽然硬挺了过来
身上却长满了痱子
脖子上的痱子密密麻麻连成一片结成了块
红红厚厚的一层
《铁道游击队》在上海首轮映出时
轰动全国
<iframe class="video_iframe rich_pages" data-vidtype="1" data-cover="http%3A%2F%2Fshp.qpic.cn%2Fqqvideo_ori%2F0%2Fv03484vpl39_496_280%2F0" allowfullscreen="" frameborder="0" data-ratio="1.8181818181818181" data-w="640" data-src="https://v.qq.com/iframe/preview.html?width=500&height=375&auto=0&vid=v03484vpl39"></iframe>
50年代,电影从黑白时代进入了彩色时代。1958年,上海海燕电影制片厂拍摄的《老兵新传》则是中国第一部彩色宽银幕立体声故事片,这部影片于在莫斯科国际电影节上获得技术成就银质奖章。据说,在拍摄《老兵新传》时有两架摄影机,一架拍宽银幕,一架拍普通银幕。在拍摄远景的时候,两架摄影机同时开动。但在拍中景或近景的时候,因为不能在完全相同的位置和角度拍,只能分开拍摄,同一个镜头要拍两次,近景镜头必须先拍一次宽银幕,然后再在同一位置换上普通银幕摄影机。有个有趣的细节是,摄影机非常怕冷,马达在零摄氏度就无法转动,何况是零下二十多摄氏度。因此,拍雪景时要把炉子放在摄影机三脚架下面,用小煤炉来烘烤,把机器烤热了才能拍摄。
1960年代
“土办法”创造的奇迹
动画片是中国电影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但谁能知道
这一部部经典却是用了很多“土办法”人肉做出来的
尽管如此,却依然产生了一个个奇迹
至今仍在银幕上能看到的《小蝌蚪找妈妈》
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1960年制作的中国第一部水墨动画片
获奖无数
只有短短的十几分钟
却将中国传统的水墨丹青与电影技法融于一体
鱼虾蟹蛙等动物形象,都是取自国画大师齐白石的笔下
在今天看来依然非常惊艳
<iframe class="video_iframe rich_pages" data-vidtype="1" data-cover="http%3A%2F%2Fshp.qpic.cn%2Fqqvideo_ori%2F0%2Fc0198jb6vfl_496_280%2F0" allowfullscreen="" frameborder="0" data-ratio="1.3636363636363635" data-w="480" data-src="https://v.qq.com/iframe/preview.html?width=500&height=375&auto=0&vid=c0198jb6vfl"></iframe>
这是美影厂经过无数次实验后耗时三个月制作出来的
要知道在没有电脑前
动画片是人工一张一张地画出来
一秒要24张
1分钟的动画片要画1440张
工作量十分惊人
所用到的每一种笔法制作成为一个个盖章
“画画”时用这些盖章一笔一笔盖出来
同一笔在动画中才可以完全相同
其次水墨动画的一半奥秘集中在摄影部分
画在动画纸上的每一张人物或者动物
到了着色部分都必须分层上色
每一张赛璐璐片都由动画摄影师分开重复拍摄
最后再重合在一起用摄影方法处理成水墨渲染的效果
这种制作工艺和中国古代印刷术有几分相像
动画片创造了诸多奇迹,纪录片的拍摄在60年代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上海电影博物馆工作人员介绍,很多此前没有尝试过的拍摄手法得到应用,比如1963年用超长焦摄影拍摄完成的《不平静的夜》,清晰地展示了猫头鹰的生活习性和捕食田鼠的本领,解决了鸟特别容易受惊不容易接近的难题;1962年拍摄的《金小蜂与红铃虫》,采用放大摄影技术把物像放大20倍至50倍,清晰地拍摄了金小蜂产卵和孵化的情景。
70、80年代
世界纪录的诞生
曾经被视为“毒草”的老电影逐渐解放
黄金时期正在来临
“春天”
在1970年代末期
成为中国历史上最令人欣喜若狂的词汇
1979年创造了290多亿观众人次纪录
每个中国人年均观看电影近70次
可以称之为是中国电影的黄金时期
谢晋、吴贻弓、黄蜀芹
第三代、第四代导演同台活跃
《庐山恋》《巴山夜雨》《城南旧事》等引起了轰动
比如1980年上映的《庐山恋》
庐山下面专门建了一庐山恋电影院
到1999年,《庐山恋》已经放映6300多场
2002年底世界吉尼斯英国总部正式授予电影《庐山恋》
为“世界上在同一影院连续放映时间最长的电影”的吉尼斯世界纪录
同时创造了放映场次最多
用坏拷贝最多
单次放映最多
等多项有趣的世界纪录
“特技”也在那时流行起来,虽然那时的特技在今天看来有点low,但丝毫不影响成就经典。比如电视剧《西游记》就是典型的代表,1982年开拍的《西游记》是荧幕经典,《西游记》剧中特技镜头的摄制工作是一项十分浩繁艰巨、耗时费力的工作,通常普通镜头的前期拍摄一次就能完成,而特技合成镜头则需要多次的分别拍摄再经后期合成才能完成。
在《西游记》中使用最多的抠像特技,由于受设备条件的限制,无法在拍摄现场直接看到抠像合成后的效果,在分别拍摄抠像底及抠像人物时,工作人员只能靠经验来估计效果,其结果当然是成功率较低。功倍事半,无疑成倍的加大了特技镜头拍摄的工作量;孙悟空经常有翻滚跳跃的动作,摄像师王崇秋透露,那个时候的他们不知道什么是威亚,也没吊过威亚。于是在扬州瘦西湖找了一块平地,从南京体工队借来一个大的蹦床,后面对着蓝天,机位放很低,用最土的办法拍摄。孙悟空踩着云蹦起来,都是在蹦床上拍的。蹦床后面绷了很大一块蓝幕布,专门拍孙悟空来做抠像。
70、80年代
从文化大礼堂到录像厅
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
早期的电影院已经进入到乡镇地区
每个小镇上的文化大礼堂成了大众文化传播的集散地
每次播放电影的时候
周围几个村的人都会聚集在一起
直到深夜才慢慢散去
孩子依然是给文化礼堂点燃气氛的主力军
影片中可以动的小人对他们来说有股神秘的力量
为了看一场电影他们不仅可以翻墙
还能现场“认父母”
“那时候每个成年人都可以免费带一个小孩进去
我们一帮人就会现场找一些大人
只要拉着他们的衣角
检票人员就会放我们进去。”
著名影评人曾念群笑着回忆道
稍微犯了点错的人要请乡里乡亲看电影才算逃过一劫
婚丧嫁娶最好的招待也莫过于看电影
看电影成了维系熟人圈子的重要纽带
《少林寺》《黄飞鸿》《南征北战》
剧情紧凑的动作片成了文化大礼堂的主流电影
直到90年代中期
随着电视的普及
电影失去了“只可远观”的神秘感
乡镇的文化大礼堂也被冷落了
曾经的电影放映员也改行做起了录像厅的生意
香港电影称霸江湖
角色的人格魅力以及无所不能的本领造就了
一代人的英雄梦
就和95后男孩爱收集球鞋一样
80后都是以谁能集到最多录像带而引以为傲的
如果说CD、DVD的快速发展让录像厅老板笑了
那么华语电影的制作公司可能哭晕了
碟片成为好莱坞大片传播的绝佳介质,比起在电影院观影,市面上盗版碟价格低廉而且还能重复观看。正在念高中的麻先生就是好莱坞大片的忠实影迷,在他看来,好莱坞大片宏观的叙事结构、炫丽的表现手法让他重新认识了电影。“那个时候好莱坞电影才是心头好,甚至成为一种时尚,华语电影被我们年轻一代完全忽视了。”
在电影资源匮乏的岁月里,看电影不图画质,不图特效,看的就是一个热闹。但是当好莱坞商业爱情电影《泰坦尼克号》轰炸观众的视觉感受时,对于电影质感的追求就成了一个必选项。当时已工作的王美惠(化名)宁可多花点钱买蓝光版本,也不愿意将就价格低廉的枪版。光碟店的老板也很会做生意,凡是有重量级奖项“傍身”的好莱坞电影都放在最显眼的柜架上,无需多言,识货的顾客都甘愿花高价买快感、买刺激。“好莱坞电影看高清版本才有意思,人物动作的流畅程度、特效细节的刻画都值得反复去品味。”
2002年,电影《英雄》的问世改变了华语电影的走向,毫不过分地说,迄今为止它仍然是中国大陆最为成功的商业电影。在麻先生的记忆里,华语电影未曾有过如此宏大的叙事场景和色彩分明的画面感,“当时的第一感受就是原来大片不是美国人的专利,原来中国电影也可以这样拍!”
在此之后,华语电影再也没放弃过宏大的叙事框架,而且几乎每一部大导演的作品都收割了过亿的票房,2005年《无极》票房1.81亿,2006年《满城尽带黄金甲》票房2.91亿,同年,擅长拍摄喜剧电影的冯小刚也操刀起了大制作电影,最终《夜宴》以1.3亿的票房让冯小刚揪着心放松了……这也意味着中国电影市场彻底告别了荒漠的90年代。
70、80年代
被经费逼出来的特效大片
说起中国电影特效
大多数人的第一印象可能是粗制滥造
2019年科幻大片《流浪地球》横空出世
刷新了国人对中国特效的偏见
中国特效沉寂了相当一段时间
直到2010年以后
中国电影特效才有了井喷式的爆发
《盗墓笔记》《寻龙诀》《战狼》……
2009年
导演郭帆带来了他的处女座电影《李献计历险记》
影片中有科幻的影子
但由于技术条件的限制
成片的完成度并不高
十年磨一剑
到了2019年
用来实现郭帆想象力的工具都已经准备齐全
《流浪地球》自然而然地来了
特效完全没有廉价感
全程感觉经费在燃烧
《流浪地球》制片人龚格尔曾半开玩笑地说
“天气变冷了,我们的钱都用去做特效了
我们后期的工作人员到现在还没有秋裤穿。”
与其说《流浪地球》是一部把经费都用在特效上的电影
不如说它是一部因为经费不足逼出来的特效大片
相比动辄7、8个亿的国产大片
3个亿的经费投资确实不算多
为了节约成本
制片方和4家特效公司达成了集成和标准化管理
使得后期制作能以尽可能低的成本和尽可能高的效率集成在一起
来自未来世界的科幻道具在现实中没法买到
《流浪地球》剧组就亲自制作了10000件道具
电影中的重要道具运载车
就出自中央美术学院交通工具设计系
让人感到意外的是,《流浪地球》一半以上的特效镜头是由国内的电影特效公司负责完成了。摆脱了盲目照搬国外特效的黑历史,这一次,中国特效团队实现了本土化。无论是中国城市特征、中国自然景观还是中国人物形象都在影片中得到了中国式的视觉建构。
作者/潘少颖 徐晓倩
编辑/挨踢妹
图片视频/网络
来源/《IT时报》公众号vittimes
往期回顾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广告]赞助链接:
四季很好,只要有你,文娱排行榜:https://www.yaopaiming.com/
让资讯触达的更精准有趣:https://www.0xu.cn/
随时掌握互联网精彩
- 1 这本书,智利总统带到秘鲁的会见厅 7935006
- 2 医院CT等收费将执行新规 7923276
- 3 俄称可使用核武器回应乌方 7869300
- 4 世界互联网大会有哪些新看点? 7752748
- 5 东北大爷虎口脱险火到韩国 7647408
- 6 钟南山建议40岁以上每年查肺功能 7524502
- 7 #俄会如何应对本土遭美制导弹打击# 7412188
- 8 苹果要彻底封杀3.5mm接口 7375128
- 9 29岁抗癌博主“一只羊吖”去世 7243654
- 10 科技与文化融合的“赛博”水乡 7187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