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越聪明的人,越会发呆」?

百家 作者:管理的常识 2019-09-03 12:50:59

为了保持专注好好工作,我们通常会尝试各种各样的方法:关闭手机提醒、戴上降噪耳机、使用番茄工作法......


然而,就算隔绝了种种外部干扰,大脑还是会常常不自觉地走神发呆:今天晚上吃点啥?同事今天戴的耳环好漂亮!


难道是我们的脑子出了问题?!


本文认为,喜欢走神和发呆,不一定是件坏事,以下,Enjoy:

常识君|有话说


作者:鹿非

来源:圈外同学(ID:iquanwai


01


我们的大脑,天生爱发呆


从小就常听老师们在耳边念叨:上课要专心,不要开小差。


似乎只要一走神,大脑就会自动进入“葛优瘫”状态,不听不看不想,除了像条咸鱼一样虚度光阴,不会有任何实际的产出。


身处快节奏的现代生活,大脑的这种属性简直可算个巨大的“生理缺陷”。要是能把生活中的每分每秒都充分利用起来,那该有多好!


可是,我们走神的时候,大脑真的就像熄了火的引擎,什么也不干吗?


不是的。


斯坦福的一位学者就曾发现,当我们休息的时候,大脑中的某些区域会被激活。脑部神经之间活跃地传递着信号,进行记忆的分类和筛选。


△ 处于“默认网络”的大脑活动


科学家们将大脑这种保持清醒,却又没在认真思考任何事情的状态,称为“默认网络”(default mode network)。


当我们感觉无聊,开始不自觉走神和发呆时,大脑就会自动进入默认网络。


与这种模式相对的,是“任务正激活”网络(task-positive network,下文简称任务网络)。当我们专心致志完成某个任务,比如我现在写文章,大脑就是处于任务网络。 


根据世界顶尖的《科学》杂志发表的一项研究,大脑会在两种网络之间不停跳跃,来回切换。


而当我们醒着的时候,平均会有46.9%的时间,处于默认网络!


△ 默认网络 VS 任务正激活网络,大脑被激活的区域是不同的


这么一对比,我走神的时间(50%),也就比平均值高了那么一丢丢嘛。


而“每天工作8小时,平均浪费5小时”,其实也是由我们的生理基础所决定的!


然而,这也不能算啥好消息。


毕竟,就像运动员们可以通过高强度的训练来增强肌肉,效率达人和冥想大师们也会告诉你:通过刻意练习,你是可以对抗生理本能,提高自己的专注力的。


这明显不是我想要的结论。但凡进化,自有其道理。


大脑“出场设定”如此,其实是为了增强我们的记忆和认知功能!


02


发呆能增强记忆


当我们走神的时候,大脑看似在休息,实际上却是在一刻不停地工作。


纽约大学的Arielle Tambini博士,就曾通过实验证明,处于默认网络的大脑,对记忆的形成十分重要。


当志愿们接触了大量的新信息,进入放空状态时,大脑中负责记忆的海马体,和负责高级认知功能的皮质区域,会开始频繁地互动。


大脑会投入大量的精力,重新整理记忆片段,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互动越强烈,记忆越牢固。在接下来的测验中,答题的正确率也会越高。


所以下次,当我们又听了一节音频课,或是读完了某本书,感觉获得了很多新认知的时候,不如先停一停,给大脑一个“缓冲”的机会。


喝杯茶放松一下,学习的效果会更好哦!



03


放空的大脑,最擅长创新


此外,拥有一段完全自由的时间来放空我们的大脑,还是激发创新的重要条件。


我们所熟知的天才爱因斯坦,每当思考陷入困境,迟迟想不出解决方案的时候,就会干脆丢开问题,转而听起莫扎特的音乐。


大脑进入放空状态,突破困境的灵感,往往就自己跳出来了。


世界著名的3M公司,是一家创建于1902年的传统制造型企业。然而,在福布斯全球创新公司评比中,它却能挤进前三,排名仅次于苹果和谷歌。


它是如何做到的?秘密就藏在“15%法则”里。


每天工作,员工们可以把15%的时间,花在探索自己感兴趣的副业上,不管它们是否直接有利于公司。


就是在这段“什么都不用干”的自由时间里,员工史宾赛·席尔佛突发奇想,试着把一些化学品随机混合起来,想看看会有什么效果。


结果,畅销世界的3M便利贴,一种有点黏又不会太黏的粘胶,就这么被意外发明了!


△ 畅销世界的3M便利贴


类似的,Google有一个知名的管理制度,被称为“20%法则”。员工们可以充分利用公司的资源,进行创造性的思考与实验。


就是在这20%的自由时间里,Google的天才工程师们捕获了无数灵感,开发出了AdSense(互联网广告服务)、Gmail和谷歌地球等一些列创新产品,为Google贡献了大量营收。


04


科学放空,让想法自然地发散


说到这儿,你可能会想,既然放空大脑有这么多的好处(增强记忆、认知和创新能力),不如专门找个时间什么都不干,一心一意好好发呆吧!


可是其实,要充分调用大脑的默认网络,最好的方式并非什么都不做,而是挑选一些相对无聊、对注意力要求没那么高的工作,让大脑自然地进入默认网络。


加利福尼亚大学的研究者们,就曾随机召集了145名被试。


他们被要求在2分钟内尽可能地开脑洞,为一些日常小物,如牙签、回形针和砖块等,寻找全新的用途。


两分钟之后,参与实验的四组志愿者分别:


1)什么都不干,休息12分钟;

2)做一个需要全神贯注才能完成的任务;

3)参与一个无聊的测试,很容易做着做着就走神了;

4)直接进入下一轮“脑洞测试”

(前三组在12分的任务结束后,也参与了同样的测试)。


结果,第三组志愿者的表现,比其他三组平均高出了41%!



最为科学的放空方式,原来并不是什么都不做,单纯发呆;而是挑选一些相对简单、对注意力要求没那么高的工作,让大脑不自觉地走神,进入默认网络。


所以下次,工作陷入瓶颈的时候,不如干脆停下来,整理归档最近的文件,或者下楼吃个饭、散散步,让想法自由地发散。解决问题的好点子,说不定就这么冒出来了。


不仅是爱因斯坦,牛顿、阿基米德和达芬奇等世界知名的科学家和艺术家们,都曾在很多个走神与发呆的瞬间,想通了问题、获得了创作的灵感。


专注工作固然重要,但我们也不该忽略适当放空的重要性。


希望这篇文章能帮到你,不再为四处发散的注意力而焦虑,也不再试图强迫自己成为一个百分百专注的效率达人。


接纳自己爱走神的大脑吧,它正在努力地加深记忆与创新哦!


来源:圈外同学(ID:iquanwai



延伸阅读

《重塑大脑 重塑人生》

推荐语:神经可塑性领域不可取代的经典科普作品讲述该领域科学家及患者有趣迷人的奇迹故事。





更多精彩

在公众号对话框发送以下关键词

查看更多优质内容!


德鲁克 | 稻盛和夫 | 华为

战略管理 | 企业文化 | 人力资源 | 团队管理 

职场沟通 | 领导力 | 自我修炼 

 市场营销 | 书单 学习方法



猜你喜欢

(点击图片即可阅读全文)


点击左下方阅读原文,了解更多!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广告]赞助链接:

四季很好,只要有你,文娱排行榜:https://www.yaopaiming.com/
让资讯触达的更精准有趣:https://www.0xu.cn/

公众号 关注网络尖刀微信公众号
随时掌握互联网精彩
赞助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