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越聪明的人,越会发呆」?
为了保持专注好好工作,我们通常会尝试各种各样的方法:关闭手机提醒、戴上降噪耳机、使用番茄工作法......
然而,就算隔绝了种种外部干扰,大脑还是会常常不自觉地走神发呆:今天晚上吃点啥?同事今天戴的耳环好漂亮!
难道是我们的脑子出了问题?!
本文认为,喜欢走神和发呆,不一定是件坏事,以下,Enjoy:
常识君|有话说
作者:鹿非
来源:圈外同学(ID:iquanwai)
01
我们的大脑,天生爱发呆
从小就常听老师们在耳边念叨:上课要专心,不要开小差。
似乎只要一走神,大脑就会自动进入“葛优瘫”状态,不听不看不想,除了像条咸鱼一样虚度光阴,不会有任何实际的产出。
身处快节奏的现代生活,大脑的这种属性简直可算个巨大的“生理缺陷”。要是能把生活中的每分每秒都充分利用起来,那该有多好!
可是,我们走神的时候,大脑真的就像熄了火的引擎,什么也不干吗?
不是的。
斯坦福的一位学者就曾发现,当我们休息的时候,大脑中的某些区域会被激活。脑部神经之间活跃地传递着信号,进行记忆的分类和筛选。
△ 处于“默认网络”的大脑活动
科学家们将大脑这种保持清醒,却又没在认真思考任何事情的状态,称为“默认网络”(default mode network)。
当我们感觉无聊,开始不自觉走神和发呆时,大脑就会自动进入默认网络。
与这种模式相对的,是“任务正激活”网络(task-positive network,下文简称任务网络)。当我们专心致志完成某个任务,比如我现在写文章,大脑就是处于任务网络。
根据世界顶尖的《科学》杂志发表的一项研究,大脑会在两种网络之间不停跳跃,来回切换。
而当我们醒着的时候,平均会有46.9%的时间,处于默认网络!
△ 默认网络 VS 任务正激活网络,大脑被激活的区域是不同的
这么一对比,我走神的时间(50%),也就比平均值高了那么一丢丢嘛。
而“每天工作8小时,平均浪费5小时”,其实也是由我们的生理基础所决定的!
然而,这也不能算啥好消息。
毕竟,就像运动员们可以通过高强度的训练来增强肌肉,效率达人和冥想大师们也会告诉你:通过刻意练习,你是可以对抗生理本能,提高自己的专注力的。
这明显不是我想要的结论。但凡进化,自有其道理。
大脑“出场设定”如此,其实是为了增强我们的记忆和认知功能!
02
发呆能增强记忆
当我们走神的时候,大脑看似在休息,实际上却是在一刻不停地工作。
纽约大学的Arielle Tambini博士,就曾通过实验证明,处于默认网络的大脑,对记忆的形成十分重要。
当志愿们接触了大量的新信息,进入放空状态时,大脑中负责记忆的海马体,和负责高级认知功能的皮质区域,会开始频繁地互动。
大脑会投入大量的精力,重新整理记忆片段,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互动越强烈,记忆越牢固。在接下来的测验中,答题的正确率也会越高。
所以下次,当我们又听了一节音频课,或是读完了某本书,感觉获得了很多新认知的时候,不如先停一停,给大脑一个“缓冲”的机会。
喝杯茶放松一下,学习的效果会更好哦!
03
放空的大脑,最擅长创新
此外,拥有一段完全自由的时间来放空我们的大脑,还是激发创新的重要条件。
我们所熟知的天才爱因斯坦,每当思考陷入困境,迟迟想不出解决方案的时候,就会干脆丢开问题,转而听起莫扎特的音乐。
大脑进入放空状态,突破困境的灵感,往往就自己跳出来了。
世界著名的3M公司,是一家创建于1902年的传统制造型企业。然而,在福布斯全球创新公司评比中,它却能挤进前三,排名仅次于苹果和谷歌。
它是如何做到的?秘密就藏在“15%法则”里。
每天工作,员工们可以把15%的时间,花在探索自己感兴趣的副业上,不管它们是否直接有利于公司。
就是在这段“什么都不用干”的自由时间里,员工史宾赛·席尔佛突发奇想,试着把一些化学品随机混合起来,想看看会有什么效果。
结果,畅销世界的3M便利贴,一种有点黏又不会太黏的粘胶,就这么被意外发明了!
△ 畅销世界的3M便利贴
类似的,Google有一个知名的管理制度,被称为“20%法则”。员工们可以充分利用公司的资源,进行创造性的思考与实验。
就是在这20%的自由时间里,Google的天才工程师们捕获了无数灵感,开发出了AdSense(互联网广告服务)、Gmail和谷歌地球等一些列创新产品,为Google贡献了大量营收。
04
科学放空,让想法自然地发散
说到这儿,你可能会想,既然放空大脑有这么多的好处(增强记忆、认知和创新能力),不如专门找个时间什么都不干,一心一意好好发呆吧!
可是其实,要充分调用大脑的默认网络,最好的方式并非什么都不做,而是挑选一些相对无聊、对注意力要求没那么高的工作,让大脑自然地进入默认网络。
加利福尼亚大学的研究者们,就曾随机召集了145名被试。
他们被要求在2分钟内尽可能地开脑洞,为一些日常小物,如牙签、回形针和砖块等,寻找全新的用途。
两分钟之后,参与实验的四组志愿者分别:
1)什么都不干,休息12分钟;
2)做一个需要全神贯注才能完成的任务;
3)参与一个无聊的测试,很容易做着做着就走神了;
4)直接进入下一轮“脑洞测试”
(前三组在12分的任务结束后,也参与了同样的测试)。
结果,第三组志愿者的表现,比其他三组平均高出了41%!
最为科学的放空方式,原来并不是什么都不做,单纯发呆;而是挑选一些相对简单、对注意力要求没那么高的工作,让大脑不自觉地走神,进入默认网络。
所以下次,工作陷入瓶颈的时候,不如干脆停下来,整理归档最近的文件,或者下楼吃个饭、散散步,让想法自由地发散。解决问题的好点子,说不定就这么冒出来了。
不仅是爱因斯坦,牛顿、阿基米德和达芬奇等世界知名的科学家和艺术家们,都曾在很多个走神与发呆的瞬间,想通了问题、获得了创作的灵感。
专注工作固然重要,但我们也不该忽略适当放空的重要性。
希望这篇文章能帮到你,不再为四处发散的注意力而焦虑,也不再试图强迫自己成为一个百分百专注的效率达人。
接纳自己爱走神的大脑吧,它正在努力地加深记忆与创新哦!
来源:圈外同学(ID:iquanwai)

【延伸阅读】
《重塑大脑 重塑人生》
推荐语:神经可塑性领域不可取代的经典科普作品,讲述该领域科学家及患者有趣迷人的奇迹故事。
在公众号对话框发送以下关键词
查看更多优质内容!
德鲁克 | 稻盛和夫 | 华为
战略管理 | 企业文化 | 人力资源 | 团队管理
职场沟通 | 领导力 | 自我修炼
市场营销 | 书单 | 学习方法
猜你喜欢
▼
(点击图片即可阅读全文)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广告]赞助链接:
四季很好,只要有你,文娱排行榜:https://www.yaopaiming.com/
让资讯触达的更精准有趣:https://www.0xu.cn/

随时掌握互联网精彩
- 1 为实现中国梦强军梦汇聚强大力量 7904312
- 2 枪击事件后第三天 印巴直接交火了 7809171
- 3 女子手机失控冲进派出所民警让砸掉 7714128
- 4 美国关税“后坐力”显现 7617846
- 5 男子为亡妻殉情希望合葬 岳母发声 7521313
- 6 《无忧渡》女演员夏依丹被曝去世 7426445
- 7 中方拆穿美假消息 CNN直播吵起来了 7328020
- 8 外籍女歌手唐伯虎被指拖欠劳务费 7231463
- 9 一家三口被撞后 老人发现儿子秘密 7139851
- 10 全面取消“仅退款”意味着什么 7045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