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年龄31岁!这支年轻队伍的商业航天梦,刚刚开始

百家 作者:共青团中央 2019-08-18 15:08:36


共青团中央

有态度 有温度 全网青年都在关注

 

来源:微信公众号“央视新闻”(ID:cctvnewscenter 记者 崔霞、王世玉、陶嘉树、李厦、孔祥鹏、刘倩倩

导读

17日12时11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捷龙一号运载火箭,以“一箭三星”方式,顺利将三颗卫星送入预定轨道。这是由中国航天“国家队”首次采用纯商业化模式执行的商业航天发射,拉开了我国商业航天领域的新篇章。


<iframe class="video_iframe rich_pages" data-vidtype="1" data-cover="http%3A%2F%2Fshp.qpic.cn%2Fqqvideo_ori%2F0%2Fc0915qk1o1h_496_280%2F0" allowfullscreen="" frameborder="0" data-ratio="1.7777777777777777" data-w="864" data-src="https://v.qq.com/iframe/preview.html?width=500&height=375&auto=0&vid=c0915qk1o1h"></iframe>

    

什么是纯商业化模式的商业航天发射?


捷龙一号的纯商业化模式主要包括两点:


1、研制经费的来源,不是用国家投入,而是面向社会资本融资,开展研制。

2、引入了社会资源参与配套。采用竞争性采购打破原有的计划性采购。

在过去,承担国家航天发射型号上的配套设备,全部是由航天系统内成熟的配套单位完成的。而所谓商业化,就是要打开市场,让更多民间单位参与进来,以竞争的方式,选出其中价格最优的和性能最好的,在控制成本的同时保证火箭的可靠性。


“国家队”进军商业航天:能力依旧是金标准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见证了我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发展的每一步:从一箭一星到一箭多星;从发射卫星到发射载人飞船和月球探测器;从现役运载火箭到新一代运载火箭。

如今,当它进军商业航天的全新舞台时,依然带着中国航天的“金标准”。

△资料图/捷龙一号

作为我国固体火箭中体积最小(全长约19.5米,直径1.2米),重量最轻(起飞重量约23.1吨)的火箭,捷龙一号却拥有着我国固体运载火箭中最高的运载效率。

△资料图/捷龙一号

同时,捷龙一号还具备“两高两快”,即“高性价比、高可靠性;快履约、快发射”的特点。通过大规模组批生产,可以缩短发射服务履约周期,与用户签约后6个月即可出厂;通过优化发射准备流程,可缩短发射准备时间,运抵发射场后24小时内可快速发射。

“国家队”进军商业航天:给自己一个大胆创新的舞台


航天有多少容错空间?这个问题放在过去,对这支“国家队”来说答案是零。他们代表着中国航天,代表着只有百分之百才算成功。而商业航天,给了他们一次试错的机会。这群平均年龄只有31岁的年轻人,决定大展拳脚。

于是在捷龙一号上,我们能看到很多技术上的创新尝试,还有一些胆大心细的特别设计。 

△资料图/捷龙一号演示动画

捷龙一号的控制结构是通过固定喷管将四个固体发动机直接串联起来的,“简单粗暴”。

而传统的运载火箭各级发动机之间的设计要复杂得多,一般会采用摆动喷管或者燃气舵等多套控制机构,来进行发动机的姿态调整。

对比下来,捷龙一号极大的简化了控制机构的设计,也就大大降低了火箭本身的自重,进而提高运载效率,降低成本。

△资料图/卫星安装中

除了像这样在技术上大刀阔斧尝试外,捷龙一号的研制人员还展现了极其“细心”的一面。他们在关心卫星飞得高不高的同时,还关心起来它飞得“累不累”。

△资料图/一般卫星会安装在火箭顶部整流罩内


△资料图/捷龙一号卫星安装位置


过去,卫星都会放在火箭顶部的整流罩内。由于整流罩是逐渐收缩的,因此卫星也无法拥有一个完整的圆柱状的空间。而捷龙一号选择将卫星放在了三、四级发动机中间,从而给卫星提供了一个直径1.1米,长度1.5米宽敞的安装空间,让它们在火箭里住得更加舒服。

△资料图/胆大心细的研制团队

未来,当这些创新的技术越来越成熟,就可以应用在国家重点型号上,让商业航天助力中国航天。

“国家队”进军商业航天:这是一场关于梦想的“自我革命”


在捷龙一号首飞成功之前,我国已经有过三次民营企业的入轨发射尝试,其中两次失败,一次成功。相比较而言,背靠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的捷龙一号,技术上的优势显而易见。

也正因如此,“国家队”参与商业航天是否会造成市场垄断,也成了一个争论的焦点。作为拥有成熟技术的中国航天“国家队”,究竟为什么会选择进入商业航天领域?

“其实我们做商业航天最大的作用是一种自我革命,一种自我的创新。我们这支队伍非常年轻,平均年龄只有31岁。这支新生力量在创新的过程当中得到了丰富的实践,一定是能够用于它的后续的工作当中,去激发他进一步创新的动力。”这是中国火箭公司副总工程师李少宁给出的答案。他相信这场自我革命,对整个中国航天的事业发展是非常有益的。


“我们这群人,是有航天梦想的。我们想把新的想法变成现实。”这是捷龙一号技术负责人龚旻给出的答案。他相信,商业航天会给更多有创造力的航天人一个发挥的舞台。 


外人觉得他们占据了太多先天优势,他们自己却觉得从体制内走出来的路要比正常企业来得慢。

“我们在很多方面也要向民企去学习,管理上的,融资上的等等各方面。”一个带有竞争,也更加有活力的中国商业航天市场,才刚刚开始。
扫描图片上的二维码
定制标准版团旗、团徽,下载团歌


欢迎转发点赞
转载请联系授权
▼点击查看


校 审 | 吴   笛
编 辑 | 葛   颖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广告]赞助链接:

四季很好,只要有你,文娱排行榜:https://www.yaopaiming.com/
让资讯触达的更精准有趣:https://www.0xu.cn/

公众号 关注网络尖刀微信公众号
随时掌握互联网精彩
赞助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