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岁,月薪3500:这种思维,正在透支你的人生

百家 作者:创业中国 2019-07-25 10:24:08


作者 | 言偃
来源 | 精读(ID:Jingdu999)


小创君

创业中国二当家

一个没有主动性的人,只会在泥沼里越陷越深。


正文


01

前段时间回老家的时候,碰到一个以前的邻居。

这位邻居,曾经一度是妈妈口中的“别人家的孩子”。

在大学生还没泛滥的时候,考上了大学,毕业后听从家里安排,回到小县城,进了一家事业单位。

谁知,工作后,他的人生仿佛突然就开始走起了下坡路。

工作多年,岗位就没挪动过,近二十年的职场生涯,甚至只被提拔了一次,如今38岁了,月薪3500,且涨薪无望。

婚姻也不顺利,30岁左右成婚,婚后不到3年,妻子跟他离了婚,还把孩子带走了。

要说起来,邻居其实并没有什么不良嗜好。

他不抽烟不喝酒,不赌博,下班就回家,很少应酬,但妻子还是义无反顾地和他离了婚。

还记得那时妈妈感叹了一句:离婚也正常,跟阿忠(邻居)生活在一起,太累了。

邻居是一个喜欢说自己“可怜”的人,总是一副郁郁不得志的模样。

得不到提拔,他怪领导;买不起房,怪父母;离婚了,怪妻子嫌贫爱富....

总之,倒霉的人永远都是他,他永远是那个受害者,而他最擅长的只是无休止的抱怨。

和这样的人生活在一起,可想而知有多累。

很多人都说他是被性格毁了,我倒觉得,毁他最深的,其实是他的“受害者思维”。

受害者思维(Victim Mentality),是一种思维定势,本质上是一种忽视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的行为。

这种思维习惯最可怕的一点是,它会在任何时间、地点、事情、人的面前,把自己当成一个受害者,直至把整个世界都投射成“加害者”。

试想一下,当一个人总是把自己放在了一个无力、无助、被动的角色里,他还看得到自己的主动性吗?

而一个没有主动性的人,只会在泥沼里越陷越深。


02

生活中,受害者思维并不少见,只是大多数人还没意识到,自己的人生正在被受害者思维透支。

一般来说,受害者思维的人,有这3个明显的特征。

1、责怪

知乎上有个问题是“你后悔跟现在的老公结婚吗?”

下面有个回答这样写道:

“什么人愿意和你结婚,取决于你的实力,

你选择和什么人结婚,取决于你的判断力和决策力,

婚后感情的维系和发展,取决于你的掌控力和执行力。

这些能力在及格线上的人,谁会在婚姻大事上做出自己后悔的事呢?”

很有深意的回答,但是陷入“受害者思维”的人绝不会认同。

婚姻出了问题,他们选择的是逃避,把原因都归结到对方身上,而自己,只是一个可怜的受害者。

然后开始理所当然地指责对方,要求对方改变,自己从没想过对失败的婚姻关系负责。

除了亲密关系外,还有很多行为,都是受害者的“责怪”特质在作怪。

比如,学无所成,怪学校、怪老师不好;就业不理想,怪经济不景气;业绩不好,怪客户不近人情....

总之,错的永远是别人或别的事情,反正一定不是自己。

2、合理化

如果受害者不是在怪东怪西,你常常会听见他们在找借口,或者想办法证明自己的合理性。

比如,我以前说过的同学小宇,就是这样的。

高中同学聚餐,聊到另一个同学梅梅已经实现了年入30万。

大家纷纷感叹梅梅不容易,从一个大专院校毕业后,在外贸行业摸爬滚打好几年,然后自己创业,终于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小宇先是问:“她爸妈是干嘛的?”

有人答:“是县城的公务员。”

小宇立刻一幅“我就知道”的表情,说:“你看吧,我就说嘛。家里要是没有点背景,怎么可能那么容易创业成功?”

别人解释:“梅梅父母只是普通的基层公务员,没啥钱,也管不到这边城市来。”

小宇立马表示:“那她肯定有厉害的亲戚帮她。”

反正他能把周边的所有事,都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给合理化:

一个年轻女生开着豪车,一定是小三;

公司谁业绩好升职了,要么是关系户,要么就是会拍马屁;

一个人创业成功了,要么是有个好爸爸,要么就是有个好舅舅好叔叔......

后来,我才知道小宇这种行为习惯,其实也是“受害者思维”的典型特征。

这类人在合理化的过程中,其实也在把自己归类于受害者。

合理化了别人的成功之后,自己的失败也就变得合理了。

就像小宇,最常说的就是:我不行,都是因为家里不给力。

3、抱怨

你有没有注意到,很多爱抱怨的人,日子也真的不太好过?

有很多烂事会反复发生在他们身上,周而复始。

而他们所做的,只是继续抱怨,怨天怨地怨父母,凡是阻碍自己的都要抱怨和吐槽。

面对自己的遭遇,一直停留在嘴上,而不想着去行动起来,以求得改变。

可现实是,当一个人在抱怨的时候,其实也是在吸引更多“烂事”进入自己的生活中。

久而久之,也就变成了真正的受害者、弱者。

受害者思维害人不浅,那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有这种思维方式呢?


03

从某种角度来说,受害者思维也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

因为只要他把自己想成“受害者”,他不仅能得到别人的注意,还不必为人生的失败担责。

最重要的是,他可以始终获得一种“我是对的”的感受。

但关键在于,这些责怪、合理化、抱怨,就像生活的3剂药丸,顶多只能纾解一时的压力,减轻失败的焦虑,并不能真正给自己的生活带来实质改变。

当你用受害者的思维去看生活,你会给自己所有的失败都找到外界理由,然后就会不断加深自己是受害者的想法。

一旦觉得自己是个可怜人,也就真的很难翻身了。

那么,怎么做才能走出受害者思维呢?

实际上,从受害者思维的本质——忽视个人主观能动性,也能找到破解之法。

我认为,很多人之所以会有受害者思维,还是因为现实不如自己所意,但又不愿意面对,只想着逃避,这也是一种不自信的表现。

想要改掉这种逃避的习惯,首先要做的是明白一个道理

不管是出于自觉还是不自觉,你的人生状态都是由你自己造成的。

你若富有,是你创造的;

你若贫穷,是你造成的;

你若是介于贫穷和富有之间,也都是你自己创造的。

总之,走出受害者思维,关键在于真正为自己的人生负起责来。

在一定程度上,人的信念会影响最终的结果。

若你长期处于受害者思维中,总有一天,你会真正变成那个真正的受害者、弱者。

愿我们都能走出受害者的思维模式,直面人生,做一个对人生负责的强者。

—END—

作者简介:言偃,精读主创,个人微信公众号:言偃(ID: wyl_yanyan )。本文首发于精读微信公号(ID:jingdu999)。

原题《38岁,男,月薪3500:受害者思维,正在透支你的人生》


2019年,学习一门必杀技行走江湖!

今天,给大家推荐《【张璐·青春期指南】科学认识青春期,准确引导孩子避开风险、挖掘潜力》


张璐意识到:家长一定要提前学习青春期辅导的知识,不能等孩子的问题爆发才想办法解决(一般这种时候系统性问题已经形成,解决起来会很麻烦,而且很难快速解决)


更好的方式提前了解孩子大脑的变化,不给孩子的成长埋下伏笔;提前学习青春期的心理学知识和沟通技巧,提高自己在性教育、交友早恋、金钱理解和电子游戏等重大话题的引导能力


家长的正确引导,是孩子跟同龄人拉开差距的关键。


长按下方图片识别图中二维码,可进入课程!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广告]赞助链接:

四季很好,只要有你,文娱排行榜:https://www.yaopaiming.com/
让资讯触达的更精准有趣:https://www.0xu.cn/

公众号 关注网络尖刀微信公众号
随时掌握互联网精彩
赞助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