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这件大事,才该刷爆朋友圈

百家 作者:好机友 2019-07-21 14:48:10

今天凌晨,有一件大事。


emmm,估计很多机友,都会以为是,周杰伦和蔡徐坤的流量战争。



然而,并不是。而是另一个,没多少人参与的话题:



是的,1969 年 7 月 21 日,阿波罗 11 号正式登上月球这是人类第一次登上月球,也是人类第一次踏足外星。


机哥和大多数男孩子一样,都曾有过当太空人的梦。


也曾天真地以为:不就是登月吗,穿上造价两亿的宇航服,我也能行。



但随着长大,我才渐渐意识到……


把一艘重达几十吨的飞船,送到 38.44 万千米之外的星球,即便放到今天来看,也是难以复现的奇迹


未知的环境,难以预知的危险,任何一个小失误都会让人船灰飞烟灭。


所以,第一批登月的宇航员们:阿姆斯特朗、奥尔德林……定是具备常人难以企及的身体和心理素质。



至于机哥?登山都费劲,还登月……


机哥现在只能打开 Switch,在马里奥奥德赛的月之国蹦一蹦。



掐指一算,人类的那次壮举,距离今天,恰好 50 周年


在这个值得纪念的时间节点,机哥想跟大家好好聊聊这件事。


人类是怎么登上月球的


人类对月亮的向往,已经存在了不下千年。


中国神话有嫦娥,希腊神话也有月神,古诗里,无数诗人都吟诵过“月”的意象。



登月,是迟早会发生的事


但它真正被提上日程,还是源于大国竞争。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美苏争霸日渐白热化,其中太空探索竞争最为激烈的战场之一。


1961 年 4 月 12 日,苏联宇航员尤里·加加林成为第一个进入太空的地球人。



这下美国彻底坐不住了,同年 5 月 25 日,时任美国总统的肯尼迪,宣布美国将在 1960 年代结束前完成登月。


这也就是大家熟知的“阿波罗计划”



放话一时爽,但真要实现起来面临的问题相当多。


机哥精简了一下,列出了几个核心难点:

去哪儿?

怎么去怎么回?

去了干嘛?

一个一个说。


去哪儿


这个问题看起来很智障,当然是去月球啊!


仔细想想其实不是。


咱们旅个游还得做攻略呢,去月球这样荒无人烟的真空之地,当然要做足功课。



何时去,落地点在哪儿,月球表面的环境如何,需要宇航员和登月舱做怎样的准备?


这需要做足前期勘探工作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NASA 在 1961 年 - 1968 年先后执行了多个辅助计划,包括:

徘徊者号探测器;

勘测者号探测器;

月球轨道环行器;

双子星座号飞船。

分别完成在月球轨道上拍摄月表照片、尝试软着陆、勘测月球土壤、测试对接和舱外活动等工作。


最终选定了一块相对平整,适宜登陆的地点,后来被命名为——静海基地



这些事儿,都为最后的登月成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怎么去怎么回


现在看来,用火箭飞到月球轨道,然后仅让登月舱着陆的方式似乎是理所应当。


但在当年那个没有先例的情况下,科学家们对登月方案有很多争论。


当时提出的方案主要有四种:


第一套方案是用火箭直接飞去月表,然后飞回来。


瞎鸡儿画的,不严谨,勿当真


可是全程用主火箭,消耗的燃料实在太多,火箭也得造得特别特别大。


要知道,造巨型火箭是个难点。


这套方案很快就被否决了。


第二套方案是把火箭和航天器送上地球轨道,然后拼装,再执行后续的任务(飞去月球,再飞回地球)


瞎鸡儿画的,不严谨,勿当真


这个也很难实现,因为当年在地球轨道对接拼装经验不足。


第三套方案是先把返航用的火箭发到月球表面上去,因为不用带航天器,所以火箭可以减轻很多负担。


瞎鸡儿画的,不严谨,勿当真


然后再发第二支载着人的火箭去月球,返航的时候用一开始发的那只火箭回来。


这套方案……你仔细想想,其实也挺蠢的。


第四套方案是:用火箭把航天器送到月球轨道,然后放小巧的登月舱去着陆。



登月舱执行完任务后,回到月球轨道和指挥舱汇合,然后返航。


这套方案就像外卖小哥骑着电动车到你楼下,然后只身给你送上楼,送完骑着电动车走人。


成为了最后通过的方案。


而执行运载任务的火箭,正是世界上最大的火箭——土星 5 号



50 年过去了,它依然是世界上最大的火箭……



去了干嘛


经过多年的筹备,阿波罗 11 号正式登上月球。


这次登月做的最有意义的一件事,是向全球直播了这场登月活动。



虽然我们中的大多数人,都没有亲身收看过,但很多细节大家都耳熟能详。


第一个踏上月球表面的人,是阿姆斯特朗。


他说出了一句广为流传的名言:


“这是我个人的一小步,却是人类的一大步。



在月表活动的两个多小时里,他们还拍下了很多张经典照片。


比如这张出舱照片:



很多人都把这张照片中的宇航员,认作是登月第一人阿姆斯特朗。


事实上大家都错了……


你们就没想过,如果他是第一个出舱的人,那拍照的人是谁呢?


其实照片里的登月第二人——奥尔德林。。



阿姆斯特朗正忙着拍照呢。。


还有这张:



这下总该是阿姆斯特朗了吧。


很抱歉,他还是奥尔德林。


阿姆斯特朗在这儿呢:



噢对,还有那个著名的脚印。



它同样是奥尔德林留下的。。


不得不说,这位世界知名的“老二”,还是很会搞事的。


当然咯,好不容易登一次月,不能只搞这些花活。


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在月表活动的两个半小时里,还是做了很多科学方面的工作。


采集了 22 公斤的月表岩石标本,还用钻探拿到了月芯标本。



为人类对月球的探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关于这场全世界六亿人同时观看的登月活动,有一种阴谋论流传甚广。


他们认为,登月都是假的!


这一切看起来像模像样的月表活动,其实都是在摄影棚里拍的。


这种说法最早源于美国作者比尔·凯辛的一本书《我们从未去过月球:美国的三百亿美元骗局》。



支撑这一说法的证据主要有三个。


首先,月球表面是真空环境,所以宇航员插上美国国旗应该是静止不动的。


可直播中的国旗居然像在地球上那般,有种随风飘扬的感觉。



其次,还记得上面那张出舱照片吗,背景居然是一片漆黑。


照理来说没有大气层、云朵,应该有满天星星吧。



还有,某张照片里,物体的影子居然不平行,很明显是近处的聚光灯打出来的效果。。



在以上证据的支撑下,“登月阴谋论”如病毒一般席卷了世界。


然而这些所谓的“石锤”早就被各路人马澄清过。


国旗的波动是因为惯性,认真看过视频,你肯定不会觉得那是地球上的状态。



星空问题,其实是因为月球表面实际上很亮,星星确实很难拍到。


至于不平行的阴影,那就纯粹是角度和不平坦表面导致的。


……


如果这些还不能说服你,那我们换个角度来想想吧。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在此次登月之后,直到 1972 年底,美国相继发射了六艘载人航天器,进行登月活动,其中五次成功。


一直到阿波罗计划结束,共有 12 名宇航员成功踏上过月球表面。


参与阿波罗计划的部分宇航员


先后共有两万家企业、200 多所大学和 80 多个研究机构约 30 多万人参加其中。


30 万人啊朋友们,想骗住这么多人,得撒多少谎,布多大的局呀。


如果这一切都是假的,肯定会有更多有力的证据曝出……然而没有。


或许,他们在意的不是真相,他们只相信他们愿意相信的东西。


但不管怎么说,登月是属于人类的伟大壮举,我们应该报以敬畏。


50 年后的今天,美国想要重启登月计划,咱们国家的嫦娥工程也在稳扎稳打中前行。



有生之年,如果能亲眼看到人类对月球,甚至对太空的探索有更进一步的成果。


那,大概是世界上最浪漫的事吧。跟浩瀚的星空相比,人间不过是一场苟且。

点在看,让这壮举得到该有的尊重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广告]赞助链接:

四季很好,只要有你,文娱排行榜:https://www.yaopaiming.com/
让资讯触达的更精准有趣:https://www.0xu.cn/

公众号 关注网络尖刀微信公众号
随时掌握互联网精彩
赞助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