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还没攒够钱,甲壳虫就停产了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新周刊(ID:new-weekly)
作者:曹吉利
电影《大黄蜂》里,恢复了甲壳虫的设定。
时隔半个世纪,与其说大部分人怀念的是甲壳虫所走过的时代,更具体地来看,不如说人们是在怀念踏进汽车商店时,眼前一亮的感觉。
如果让身边不怎么懂车的人,列举仅有几款所知道的车型,大众甲壳虫十有八九会在其中。
原因无他,就是好看,或者说个性。
圆滚滚的流线造型辨识度极高,扔在如今那些让人脸盲的新车型里,一眼就能认出来——我们几乎无法相信,它诞生于上世纪上半叶。
而就是这样一辆横跨两个世纪、风靡整个世界的小车,最终在日新月异的汽车市场上败下阵来。在刚刚过去的7月10日,随着最后一辆甲壳虫汽车驶下位于墨西哥的生产线,这一经典车型正式停产。
已停产的甲壳虫,辨识度极佳。图/unsplash
在互联网上,怀旧情绪一浪接着一浪,但众所周知,在眼下的年代,“情怀”早已经大大贬值。争相捧出惋惜之词的网友大概忘了,最终“杀死”甲壳虫的正是惨淡的销量。
2017年,甲壳虫在美国仅仅售出一万多辆,比2015年下跌了四分之三,对于家大业大、车型众多的大众来说,实在没有理由继续生产甲壳虫。
不过无论如何,比起那些形形色色的消失在国民记忆里的老车,能被讨论和铭记的甲壳虫,依旧是幸运的。
爬遍世界的甲壳虫
1996年,已经连载了两年的漫画《名侦探柯南》被改编成动画,开始了更广泛的传播。
从那时起,多少中国少年放学后守在电视机前,等着看住在柯南隔壁的阿笠博士用各种奇妙的发明帮助少年侦探。而阿笠博士的爱车——一辆黄色的甲壳虫,也深深地印在一代人的心里。
其实,我们眼中的新奇车型,在半秃的日本人阿笠博士眼里,却已是半个多世纪的怀旧品。
青山刚昌故乡馆门前也停着阿笠博士的甲壳虫。图/《名侦探柯南》
时间推回到1931年,五十六岁的德国人斐迪南·保时捷,著名的汽车设计师,正在为大名鼎鼎的戴姆勒公司工作。曾设计出许多优秀车型的保时捷,此时执意要开发小型车辆,与公司的经营策略出现分歧,他最终选择了离开。
其他厂家的不看好,以及随之而来的经济危机,让保时捷的小型车设计四处碰壁。直到他遇上了雄心勃勃的希特勒。
二十世纪初,汽车在很大程度上标志着一个国家的工业实力。
1908年,福特T型车开始量产。这大概是世界上最早的经济型轿车,凭借低廉的售价和可靠的品质,它不仅让千千万万家庭接受了汽车,也把美国抬上车,从此成为“车轮上的国度”。
1915年街边的T型车。
T型车高效的流水线装配,还为人类工业史翻开了新的一页,以至于它至今还留在历史课本上。
1933年希特勒上台的时候,T型车已经热销二十多年,而作为新兴工业国家,德国的家庭普及率只有美国的十分之一。
希特勒迫切地想在德国推广汽车,作为甲方,他的设计要求十分具体:可以搭载两个成年人和三个儿童,最高时速能达到每小时一百公里,价格控制在一千马克。
这与保时捷的理念不谋而合。
围绕在甲壳虫模型边的希特勒与保时捷。
1934年,希特勒成为德国元首的第二年,保时捷完成了这款车的设计。四年后,随着在柏林汽车博览会上亮相,这款车正式面世。
当时,它的名字还不叫“甲壳虫”,是大洋彼岸的美国人,觉得这款取消了后车窗的新车设计新颖,从后面看去像一只大大的甲壳虫,于是才有了这个外号。
讽刺的是,原本寄托了“飞入寻常百姓家”梦想的甲壳虫,在随之而来的二战中被大量投入战场,真正民用的只有数百辆。
曾经,甲壳虫是荧幕常客。图/《Footloose》
直到1945年二战结束,属于甲壳虫的黄金三十年才真正到来。
大战过后的欧洲,战败国百废待兴,战胜国的老百姓同样不富裕,便宜耐用的甲壳虫此时充当起了几十年前T型车的角色,成为德国经济复苏的中坚力量,也成为家用汽车普及的主力车型。
1972年,甲壳虫销量突破一千五百万,打破T型车的神话,成为全世界最畅销的车型之一。
怀念甲壳虫的人,到底在怀念什么?
甲壳虫好看吗?
如果说一部分重视性价比的消费者,考虑到甲壳虫平庸的驾驶体验、空间表现和内饰风格,还要稍微撇撇嘴犹豫一下的话,那么大部分颜值控一定会毫不犹豫地给出肯定回答——当然,也有一小撮人坚定地认为,甲壳虫不好看。
审美这件事从来都是各花入各眼,但在标榜个性方面,人类总有共同的追求。即便是不喜欢甲壳虫外观的那群人也不得不承认,在越来越同质化的市场里,甲壳虫是与众不同的那一个。
从这个角度看,几十年前的嬉皮士和今天的女白领们想到了一块。
上世纪六十年代,嬉皮士运动在美国兴起,无数年轻人在服饰、谈吐、思想、生活方式等方方面面向传统发起挑战,当然,也包括座驾。恰好此时风行欧洲的甲壳虫进入美国市场,与众不同的外观和低廉的改装成本,都成了嬉皮士选择它的理由。
甲壳虫也被称为“嬉皮士车”。
1967年夏天,十余万美国年轻人聚集在旧金山,举行声势浩大的“爱之夏”,无数嬉皮士驾驶甲壳虫而来。
甲壳虫的生产厂家大众也巧妙地抓住了那一批美国人的心理。最初进入美国时,小巧的甲壳虫并不受青睐,最惨淡时销量仅有个位数,直到一句“think small”的经典广告语横空出世,让习惯了“高头大马”的美国人开始思索小车的好处。
时隔半个世纪,与其说大部分人怀念的是甲壳虫所走过的时代,更具体地来看,不如说人们是在怀念踏进汽车商店时,眼前一亮的感觉。
尤其是对于没有过多怀旧情绪的中国消费者而言,对甲壳虫的喜爱,纯粹出于其别具一格的设计,而喜爱的背面,应该就是对市场上大多数车型的审美疲劳了。
一眼就能认出来的车,如今不多了。图/unsplash
不说其他,就以甲壳虫的同门兄弟、大众的各款在华销售车型为例,作为普通车主,有多少人能一眼分清捷达、高尔夫、速腾、宝来、迈腾等车型的前脸后脸?
大众如此,其他厂家多多少少也如此。在极高的外观重复度下,仅在车身上加几道线条,消费者就要激动地大呼“肌肉感”“运动型”,对于甲壳虫这样的异类念念不忘,也就情有可原了。
撞脸时代,颜值和情怀未必就能变现
大众公司不傻,消费者更不傻。
于是在已经相当成熟的汽车市场里,前者没有贸然地推出甲壳虫式的大胆设计,后者也没有仅仅因为外观就痛快地买买买。
说到底,对绝大多数中国人来说,买车还是一件大事,品牌和外形是面子,而实用性和性价比才是里子。
从这个角度看,甲壳虫就不太能打了。内饰老旧,空间不大,驾驶感平平,光是双门四座,就要被很多人定义为不实用了,再加上二十万上下的售价,足以让不少人冷静下来。
同样的价格,可以选择更宽敞、配置更丰富的车型;同样是紧凑型轿车,更便宜的也不在少数。
当然,Mini和smart这样的小车同样售价不低,但前者有宝马的品牌加持,后者有奔驰的品牌加分,甲壳虫前面那个圆圆的大众车标,恐怕还没有到让消费者义无反顾的地步。
这样看来,撞脸或许是多数厂家的理性选择。他们深知消费者面子和里子、口头和真心的关系,情怀说得再多,最终能否变现还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传奇都有终结时,分别于1998年和2012年推出的两代新甲壳虫虽各有创新,但再难复刻初代的奇迹。这几年《变形金刚》电影席卷全球,人人都知道了酷炫的机器人大黄蜂,变身前是一辆帅气的科迈罗。
还有多少人记得,三十年前《变形金刚》动画刚刚推出时,大黄蜂还是一辆圆滚滚的黄色甲壳虫?
最早的动画版《变形金刚》,大黄蜂就是一台甲壳虫。
当然话说回来,如果面子足够大,还是能够收获一部分消费者的心。比如在汽车消费相对不够理性的中国,如果把甲壳虫前面的大众车标换成奥迪,四个并排陈列的圆圈银光闪闪,或引发一波销售热潮也说不定。
中国人还需要小车吗?
众所周知,最近几年SUV风吹遍了汽车圈,大空间、开阔视野成了很多人选车的关键要素。令人唏嘘的是,最后一辆甲壳虫下线后,位于墨西哥的车间也将投入到供北美销售的SUV的生产。
在中国,威武霸气的SUV也映入了很多家庭的眼帘,汽车消费升级换代,当年那些“跑起来就算”的小车,你还记得多少?
1986年9月,天津市微型汽车厂(天津一汽前身)引进“夏瑞特”两厢轿车。时任天津市领导亲自命名:“自己生产轿车,华夏得利,中国人得利,就叫夏利吧。”
从此,夏利伴随着中国消费者走过三十多个寒暑。
关于出租车的记忆里,少不了那一抹夏利红。图/Fanghong
当年的夏利何等风光,一度霸占了中国出租车的大半市场——尽管密封性差,尽管一开空调就动力不足,但是能拦下一辆夏利出租车,还是比一辆奥拓有面子得多。
1996年,国内出租车有八成以上是夏利,到了2000年,这个比例还保持在三分之一。2005年底,夏利成为国内第一个销量突破20万的轿车企业。那时候,在全国大小城市的街头望去,都是一片红海。
夏利之前的出租车主力车型,是同样由天津引进的日本面包车大发,曾登出著名广告“要发家,买大发”。但和夏利不同,对于这个名字,中国人不大买账,人们还是更喜欢叫它“面的”。
风云流转,一辆辆小车驶入中国人的生活,又悄悄地驶远,相比于甲壳虫,它们才更算是国民记忆。
如今,紧凑型轿车要么升格成为smart、mini那样的个性标志,要么成为街边停成一排的共享汽车,距离一家几口的中国家庭,的确是越来越远了。
不过,中国市场这么大,在看不见的角落,总会长出新的需求,比如最近几年满街乱窜的老年电动代步车(包括三轮),用Aha一部纪录片里的话说:
“老大爷骑着它,早晚接送孙子上学、菜市场买菜,它们的领地意识特别强,环路看不到它,但进了胡同你就得老老实实跟在它们屁股后面,三蹦子是它的商用改装版……它们的物理准则就是两点之间逆行最近。”
小巧、廉价、迅捷,大街小巷任驰骋,还能够自己设计、亲手改装,除了不太遵守交通规则之外,像极了早年的甲壳虫。
这些老年电动代步车会成长为中国自己的甲壳虫吗?我们拭目以待吧。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新周刊》微信公众号(ID:new-weekly)。《新周刊》创刊于1996年8月18日,以“中国最新锐的生活方式周刊”为定位,20多年来用新锐态度测量时代体温。从杂志到新媒体,《新周刊》继续寻找你我共同的痛点、泪点与笑点。关注新周刊微信公众号,与你一起有态度地生活。官方微博@新周刊。
感谢您的认真阅读,如果喜欢本篇文章,就点个“在看”或转发到朋友圈,让更多的人看到吧
毒舌科技 l ID:dushekeji
长 按 二 维 码 , 一 键 关 注
MORE | 更多精彩文章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广告]赞助链接:
四季很好,只要有你,文娱排行榜:https://www.yaopaiming.com/
让资讯触达的更精准有趣:https://www.0xu.cn/
随时掌握互联网精彩
- 1 老百姓的事情是最重要的事情 7969492
- 2 多省否认花一万亿推平黄土高原 7980231
- 3 央视蛇年春晚分会场确定 7851757
- 4 数说2024中国经济脉动 7732212
- 5 13.2万瓶“特供酒”销毁 7677292
- 6 中国籍两兄弟在日本偷走3200颗包菜 7537074
- 7 近9000亿美元!拜登签了 7461760
- 8 网红羊毛月被禁止关注 7300193
- 9 充绒量仅3克 波司登客服回应 7277744
- 10 景区回应李现在虎跳峡举国旗 7134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