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不起,公司不需要这种“高情商”员工

百家 作者:营销狂人 2019-07-16 12:41:09

点击△蓝字 | 与百万营销人一起成长


文 | 综合 | 编辑 狂人

来源 | 张良计(ID:zhang_liangj)、菜刀少爷



前两天刷Linkedin 的时候,看到有人发了这么一句话:


“如果你觉得情商很重要,那是因为你能力太差。”


话虽极端,但和目前国内职场上过分强调“情商”一词相比,反倒有些清流的感觉。


随着近几年各种说话类综艺节目的流行,“高情商”、“会说话”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仿佛只要会说话了,就能在职场上平步青云,扶摇直上。


对此,我是坚决反对的。


一味只强调情商,在职场上肯定走不长远,最后还容易变成“投机倒把”,“拉帮结派”,“做事没有原则”。今天的文章,我就来聊聊对此的看法。


1

工作中取胜靠的不是情绪,而是行动


工作中大多数问题的解决,靠的不是情商,而是智商。


说话好听,让人舒服,考虑对方的感受,确实很重要,但光有这些远远不够。尤其在职场上,光有情商的人永远做不了核心人物,智商+情商才能所向披靡。


如果只能取其一,宁可先提升自己的智商,也就是解决问题的能力,再去研究如何好好说话。


这个顺序千万不要搞反。


一天到晚去琢磨如何说话让领导开心,让同事舒服,很容易变成浮于表面的“情商”。最后演变成搞人际关系,为了取悦他人而变得没有原则和道理。


这是非常误事的。


举个例子。

我工作中遇过的客户,所谓“情商高”的人说话都喜欢打圆场。比如有一次开会,我向对方展示自己修改的方案,说:“基于上次的反馈,我们做了相应的修改,不知道这样可不可以...”


这时“情商高”的客户会怎么说呢?首先他会把你表扬一番,让你听了心里舒服:“嗯,这个做法很好,你们确实理解了我们的需求和问题。PPT的格式和排版也做得很漂亮...”


有经验的同学,都知道这些夸奖后面一定会接一个“但是”:“但是,你们写的还是不够清楚,流程中有很多细节比较模糊。还有上次说的和XX的合作也可以提......不知道你们能不能再微调一下?”


怎么样,是不是礼貌温馨充满了善意?

可这是有问题的。因为这样的说法,会给人造成误解,以为回去真的只用“微调”就好了。


但实际情况是,这份方案需要全部推翻重写。


后来还是一个经验老到的同事察觉出了问题,拉着大家回去通宵两天把方案重整了一遍。


善意温馨的话语,让人听起来舒服,但同时也会让人麻痹,从而低估了事情的严重性,最终引发剧烈的后果。


比起这样,我宁愿客户跟我说:

“这写的什么破玩意儿,有没有用脑子?细节依旧不清不楚,让你们分步骤写也没写,上次说的和XX的合作也没放进去。你有没有记会议纪要?后天我们就要和大老板过方案了,把你这东西交出去我脸往哪里搁?”


话虽不好听,但犀利的言辞反而会让人引起重视。


并且如果你剥离开情绪化的语言,这里面其实是有解决问题的干货的,比如“分步骤写”,“记会议纪要”等等。


千万不要让“情商”成为掩盖问题本质的遮羞布。职场上最后只会看你能不能解决问题,而不是你会不会说话。


所以该严重的时候严重说,该不留情面的时候别温柔。不要一味为了考虑对方的感受,而忽略了更重要的事情。


职场沟通不是和知心姐姐谈心聊天,而是推进工作进程。这靠的不是情绪,而是行动。


有策略,有方法,有计划,有结果的行动。


2

过分强调情商,会降低你的工作效率


很多公众号教人提高情商,都提到说话要婉转,思虑再三。总之,翻来覆去琢磨一阵再想怎么开口,才是正确的表现。


可惜,现实职场并不是这样。


我工作这么多年,遇到厉害的人,全都是快人快语,不留情面的。上到CEO、CMO,下到知名公司的大部门总监,如果用世俗的这套“情商”标准去衡量,他们每一个人大概都会被扣上“情商低”的帽子。


我曾遇过一家知名快消企业的CMO让人印象深刻。


他听广告公司的提案从来不会全部听完。因为一旦看到PPT里不合理的内容,他就会粗暴地打断你,然后噼里啪啦甩过来一堆问题质问你。


不留情面,直戳要害,让人无所遁形。那真的就是“质问”:

“你凭什么这么说?”


“你的这个结论依据哪儿来的?”


“胡说八道,你知道XX(竞品公司)每年的投放预算是多少吗?不知道就瞎编?”


怎么样?这种人的情商不能说高吧。但奇怪的是,职场上走到最高点的往往就是这群人。他们没那么顾及别人的感受,反而坚定自己的想法毫不妥协,如同偏执狂一样让身边的人抓狂。


比如苹果的乔布斯,工作时就是个暴君。


他会因为下属没有做出自己想要的产品而在办公室里大发雷霆;一旦员工犯错,他会喋喋不休痛斥个没完,丝毫不留情面;当看到不行的产品,他会直接蹦出来一句:"This is bullshit!"(这就是一坨屎)


华为的任正非,出了名的脾气大。他在评价下面一个财务总监有进步的时候说:


“你最近进步很大,从很差进步到了比较差!”


还有特斯拉的CEO埃隆马斯克,美国《彭博商业周刊》的记者曾这样评价他:

“马斯克是个连上帝都不愿意等待的人。他有着自己的追求和精神领空,在他的世界中,所有人必须无条件配合他,拖慢节奏的都是他前进路上的障碍物,必除之而后快。”


你觉得像他们这样的聪明人,会不知道情商的好处吗?


当然不是。


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他们知道,与其花时间在揣摩如何说话让对方觉得好听上,还不如花在提升工作质量和效率上,花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规避问题上。只有这样,才是对工作负责。


哪怕很多时候需要扮演坏人,但这也是值得的。


日剧《Legal High》里有一集让我印象深刻。年近花甲的天才漫画家,因为对下属过分苛刻,说话太伤人导致员工承受不了压力,从而被告上法庭。


结尾律师请他向下属道歉,可他却说:

“我最讨厌优哉游哉长大的慢性子。比我有时间、有精力、感情丰富的人,为什么比我懒惰?”



残酷的职场不是温室中的花园。不能做实事,不能解决问题,不能给企业带来实际价值收益,再会说话都无济于事。


有这功夫,不如赶紧回去修正错误,改进工作,用结果啪啪啪打领导的脸。而不是整天琢磨怎么说话让大家开心。


延伸阅读:《比自律更决定人生的,是你的“结构力”》


1


人生的选择,无处不在。


有些选择是轻飘飘的:「晚饭吃麦当劳还是吉野家」、「出差坐飞机还是高铁」、「五一是去清迈还是吉隆坡」。

 

有些选择是沉甸甸的:「买房结婚还是卖房出国」、「去移动联通还是腾讯阿里」、「嫁给霆锋还是亚鹏」。

 

判断「轻重缓急」,是一项极其重要的品质。而遗憾的是,绝大多数人,都是「平均用力」的:


1.他们以为,认真用功读书,就是勤奋;

2.他们认为,在实验室看书到午夜二点,就是勤奋;

3.他们以为,每天做十个小时PPT,眼睛都快睁不开了,就是勤奋。


对于「人生大事」,他们却是轻率的、随缘的、佛系的、漫不经心的。

 

买一套数百万的房子,赌上十几年的收入。准备调研,做出决策,不过十分钟。交易的时候,急吼吼的,心里还惦记着下午的周例会。

 

平时去菜场买菜,你还要东挑西选,结果到了股市里,几十万上百万的资金,眼睛都不眨一下就冲了进去。连这家公司主营业务是什么都不知道。

 

人生进程,同样适用「二八定律」:你人生80%的状态,实际是由20%的选择决定的。你看:


当你决定了「卖房出国」那一刻,你在伯克利学院的成绩就不那么重要了。北京的房子已经涨了十倍了。


当你拒绝了腾讯、阿里的offer,选择了江河日下的运营商,你年度绩效已经不那么重要了。被评为优秀员工又如何?外面的世界风起云涌,你再能干百倍,也是徒呼奈何。


当你一时瞎眼、猪油蒙心,嫁给了一个酗酒好赌的老公,你的博士学历就不那么重要了。一步错步步错,你们结婚生子,牵扯不开,只剩日复一日地凑合过活。


人的一生,跌宕起伏,有成有败。赢家和输家,差距数以千倍,可他们的努力并没有差距那么多倍数——决定人生基本走向的,是那几个关键的选择而已。


命运的轮廓,被这些关键选择勾勒出来了。

 

做出决策的能力,我们称之为,结构力。


2


作为明朝的亡国君主,崇祯是个悲剧皇帝。

 

艰朴忧勤、不好女色、外攘蛮夷、内安叛贼、殉死社稷……由于深根在脑中的圣人教诲,让崇祯坚定认为,这些就是「明君圣主」的标准。于是,他在这些方面做足了样子。

 

可到了明帝国的根本问题,诸如「同后金的和战」、「财政亏空」、「宗室的福利」,崇祯豪无作为。

 

他勤勉,他清廉,他自律……但说到结构力,他可谓一塌糊涂。「挽狂澜于既倒」的奇迹自然不会发生。

 

作为浙江广厦的主教练、宏远王朝的缔造者,李春江是一个争议人物。作风强势、脾气火爆、性格跋扈。国内媒体不亲近他,外省球迷讨厌他。曾今我也很不喜欢他。

 

无论你怎么看待他,都无法否认一个事实:他是中国顶尖的本土篮球教练之一。

 

李指导心里很清楚,什么东西才是自己声誉的保障:当教练,最在乎的是成绩,成绩是最好的通行证。在媒体和球迷面前,表现得再慈祥再和善,没有过硬的成绩,一样混不下去……

 

李是知轻重的人,他知道什么是重,什么是根。至于其他,一切随缘。

 

看《寻秦记》,觉得项少龙的魅力在于:平时小事上,嘻嘻哈哈;一遇大事,马上认真严谨……最讨厌的人是,大事大单出了纰漏,还在小事吵闹纠缠。

 

做人就是这样,要知轻重,要拎得清。


3


人做事情,分为两个层次:


1、把事情做正确;

2、做正确的事情。


第一层次,是技术层面。我们从小到大,我们在学校里,都在学习这一层的东西:别人告诉你什么,你就做什么,争取把事情做好。

 

当你逐渐长大,逐渐成熟,开始独挡一面之后,迟早会没人告诉你该做什么,你得自己去找事情做。那么什么是值得做的事情?什么是正确的事情?


于是就到了第二层次,是方法层面。

 

显然后者更有价值:方向正确是前提。方法正确,勤奋才有意义,否则全是无用功。

 

你在做哪个层面的事情,决定了你的能力,也决定了你的收入。看看社会分工就知道了:常常是,搞方法的人,领导搞技术的人。

 

同样是做事:


1.月薪3千,对出勤率负责;

2.月薪1万,对完成率负责;

3.月薪2万,要想办法,对回款率负责;

4.月薪5万,想着怎么来钱;

5.月薪10万,则要考虑的是,如何创造机会,如何优化领域,如何保住部门…


谁高谁低,一望即知。


4


在我写过两篇文章:《结构重于努力》和《不懂「取舍」,于是你的努力毫无力量》。受限于篇幅,总感觉没讲透。

 

智慧其实有两种:


一种是执行力。这是执行落地的能力。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极度灵活,极度泼辣,总能把事情搞定。这也是非常少见的,做到了一定是妥妥的狠角色。

 

一种是结构力。这是宏观框架的能力。框架比努力更重要,选择比勤奋重要,看懂趋势比追涨杀跌更重要。拥有结构力的人呢,必定是人中龙凤无疑。可惜这些,长辈不说,学校不讲,课本也不教。


结构力是资源分配,是抓大放小,是有所为有所不为。结构力的难,不是在「有所为」和「抓大」,而是在「有所不为」、「放小」和「说不」。

 

结构力不是个容易清晰界定的概念,颇有「只可意会」的味道。但它的应用太广了:写文章、做演讲、带项目、开公司、职业规划、人生选择……几乎无处不在。

 

结构力不是个容易获得的能力。要看清事情的本质,要理顺逻辑。做到这点,需要人生的迭代沉淀,绝非一个金句、一个公式或一篇文章所能及……如果是容易获取大路货,这项能力就不珍贵了。

 

这篇只是个引子,让我们已经意识到了「结构力」的存在,我们会在未来的人生里,不断敲打锤炼它。有了这个意识,就比多数人强了。


最终你会发现,那些结构力强的人,都知道轻重缓急,更能把握住人生的关键性选择,从而实现了大成就。


别被眼下貌似非做不可、实则然并卵的事情牵制,腾出更多时间,去做关系长远的、真正的大事,去读书,去锻炼身体,去规划未来,去提升技能,去教育孩子,如此,你的人生才会越来越美好,越来越轻松。


有个故事,说某人在很吃力地锯木头,旧的没锯完,新的又送来,越堆越多,不断加班。朋友提醒他:你的锯子钝了,所以效率太差,磨利再锯吧!他说:工作都做不完,哪有时间磨锯子?朋友问:那你什么时候磨呢?他说:等我锯完所有木头再说。


我们一定一定,不要做这个锯木头的人。 


* 来源:菜刀少爷(ID:mrcaidao)  作者:蔡冲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广告]赞助链接:

四季很好,只要有你,文娱排行榜:https://www.yaopaiming.com/
让资讯触达的更精准有趣:https://www.0xu.cn/

公众号 关注网络尖刀微信公众号
随时掌握互联网精彩
赞助链接